第382章 芯火 (第2/2页)
“老张你没事吧。”坐在边上的一个人连忙缓解尴尬。
“没事没事,小黄同志,你确定是五十万美刀?”
“确定。”
四十五所这边几个人对望了一下,那个老张又开口了:“要不你们先盘点一下资料清单和设备我们再来谈?”
“可以,什么时候可以开始?”
“给我们三天时间准备。”
“好。”
回去后,跟黄令仪一起来的评估师和法务提出了疑问。
“黄主管,他们是不是想提价?”
“恰恰相反,他们怕这笔钱拿的不踏实。”黄令仪道。
“那他们会不会反悔,觉得能卖出这么高价,让我们拿出这笔钱投入研发呢?”
“这个.我也不确定还真有这种可能,但是吧,还有个问题,这种项目必须持续投入,有可能是千万级或者上亿的项目,我们自己集团的实验室也需要资金,我觉得要是这样董事长那边有可能不会同意。”黄令仪道。
“那也未必,就我对董事长的了解,如果他们真的能做好,钱应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能不能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我们在内地很多大学都搞这样的项目,目前效果都不错。”评估师道。
“那就先问问何总吧。”黄令仪道。
“我赞同,这样我们心里也有个底。”法务道。
于是电话打给了何雨鑫,何雨鑫又打给了何雨柱,何雨柱道:“这点事你小子自己做主就是了。”
“哥,高精尖的东西还是把握大局的好,我怕我定了再出问题。”
“行,那我就给框框,以后遇到了也可以这么谈。”
“你说。”
“那就是看对方的规模和团队,如果对方的规模不小,团队完善,你又不能全挖过来,那就投;但是现在四十五所这样的我们的原则是收,因为投入的回报肯定会小于收回来。”
“那如果对方不同意呢。”
“那就等等,搞不好价格还要低,当然我说的这些仅限于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超过就无效了。”
“哦,为什么?”
“国内的发展趋势,会促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到时候国家就不缺钱了,你觉得这种项目国家会放出来?”
“明白了,那我去给黄主管他们一个回复,我估计这个项目要跑的地方不是一个。”
“这个他们看着办,如果能有个配套的厂子更好。”
“知道了。”
三天后,黄令仪团队再次来到四十五所。
这次出面接待的是一位姓王的副所长,态度比上次热情了不少。
“黄研究员,欢迎欢迎!”王副所长跟黄令仪握了一下手,“经过我们所里慎重研究,并报请上级同意,我们原则上同意转让这个项目。不过.”
他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所里一些老同志对项目很有感情,觉得直接卖掉太可惜了。大家讨论后,更倾向于由贵集团投入研发资金,我们出技术和人员,合作推进。这样既能盘活项目,也能为国家保留这支技术力量。”
黄令仪和团队的评估师、法务交换了一个眼神,果然出现了预料中的情况。
“王所长,我们理解所里同志们的感情。但黄河集团作为企业,投资需要考量回报和效率。目前这个项目的基础,按照市场评估,独立重启并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投入将是个天文数字,而且周期会非常长。我们最初的方案,是基于项目现状的一次性买断,这能最快速度让技术获得新生。”
评估师也补充道:“王所长,五十万美刀的评估价,是充分考虑了项目的历史投入和现有资料、设备的残值。如果转为长期合作投资,我们需要重新评估风险与收益,投资规模和方式都会不同,可能远不如一次性转让对贵所眼下改善财务状况有利。”
王副所长沉吟片刻,说道:“黄研究员,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但所里也有难处,毕竟这是国家立项的项目,直接卖断,怕将来有闲话。你看这样行不行,合作开发,我们可以接受技术共享,甚至你们占大头。”
谈判陷入了僵局,黄令仪按照何雨鑫的指示,没有松口,坚持买断方案。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又进行了两轮接触。
四十五所方面试图争取合作,但黄河团队寸步不让,只是将买断价格略微提升到了五十五万美刀。
眼看谈判就要破裂,王副所长终于接到了上级更为明确的指示。
考虑到所里严峻的经费形势,以及项目重启确实需要巨额持续投入,最终决定接受买断方案。
但在最终签约前,王副所长又提出一个要求:“黄研究员,项目可以卖,但那些资料是我们老一代科研人员的心血。价格就按你们说的五十五万,我们没意见,但那些资料可不可以给我们留下副本。”
“这个,我要请示一下。”这个场景显然没有在黄河这边的预估中。
“可以,我们可以等。”
“不用很久的,明天我们会再来。”
“行。”
果然,黄令仪请示何雨鑫后,得到了同意的答复。
最终,黄河集团以五十五万美刀的价格,全资买断了四十五所光刻机项目的全部技术资料、专利以及相关专用设备。
合同明确规定,该项目后续研发成果归黄河集团所有,但同时约定,在同等条件下,黄河集团优先与四十五所合作,并可为四十五想继续研究光刻机的所退休专家提供顾问职位。
这个结果在目前阶段来看自然是皆大欢喜,四十五所得到了资金,黄河得到了研发基础。
签约仪式很简单,并没有什么仪式。
看着那些泛黄的图纸和布满灰尘的设备被小心翼翼地装箱运走,王副所长和几位老工程师眼眶都有些湿润。
“希望这些东西在你们手里,真能发挥出作用。”王副所长道。
“我们一定尽力。”黄令仪郑重承诺。
在谈项目的时候,黄河这边也跟四十五所的一部分参与过光刻机项目的人谈过,想走的并不多,毕竟他们这里的级别还是挺高的,待遇也还行。
到了黄河那就真不知道什么情况了,毕竟没有人兜底,对于这一点黄河的人也没有解释,强扭的瓜不甜。
在跟想走的人约定好之后,黄令仪团队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武汉。
有了四十五所的经验,与武汉无线电设备厂的谈判相对顺利。
该厂的光刻机项目下马更早,资料散佚较多,设备也更加老旧。
最终,黄河集团以十万美刀的价格,收购了其剩余的相关资产,至于人,还是算了,他们的人员素质还不是特区黄河自己的电子厂。
上海光学机械厂他们也跑了一趟,人家现在有订单,根本不把黄河看在眼里,所以就没谈别的,倒是上海光学机械厂还想着让黄河跟他们下单来着,参观了一下厂里的设备和工人情况,黄河委婉的拒绝了。
同去的人吐槽,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自信。
黄令仪道:“你们看外国货看多了,他们在国内还真的属于上游那一批。”
“黄主管,我们倒不是说别的,他们根本生产不出来我们要的件。”
“这点我承认,所以我拒绝了,等他们有那个实力我们再来谈。”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