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芯火 (第1/2页)
四九城,黄河集团计算机研发中心实验室。
黄令仪面对着一堆设计图纸和仿真数据,眉头紧锁。
芯片设计进展还算顺利,但卡在了一个关键环节——制程。
新加坡实验室拥有的先进光刻机数量有限,根本无法借给国内的研究所。
她给新加坡去过电话,想要订购非常难,尤其是东方国家,这东西受到严格管制,就算是能买到短时间内也无法运抵国内。
她手头上虽然也是新购的的设备,可不是最先进的,无法满足她设计的微处理器精度要求。(西方倾销低端光刻机,但是技术和配件全都限制,更别说高端的了。)
她想起几年前曾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看到过关于光刻技术的研究论文。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让助手去资料室和各大院校图书馆广泛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几天后,助手抱回一摞泛黄的论文和内部技术报告。
黄令仪连夜翻阅,越看心情越复杂。资料显示,国内早在十几年前就启动了光刻机研发项目,几家单位曾取得过阶段性成果,但后来或因经费不足,或因方向调整,项目大多陷入停滞,人员流散。
她尤其注意到两份报告,一份来自代号“四十五所”的研究所,在光学系统和精密机械方面有深厚积累;另一份来自武汉的一家无线电设备厂,曾尝试过接触式光刻机的研制。
第二天一早,黄令仪拨通了何雨鑫的电话,详细汇报了情况。
“何总,我们遇到瓶颈了,高端光刻机进不来。但我发现,国内并非毫无基础,只是中断了。如果我们能整合这些残留的技术力量和资料,或许能走出一条路来,至少解决眼下的有无问题。”
何雨鑫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这事超出了他的知识范围。
“黄主管,这样,你先把情况整理一份详细报告给我,我立刻向董事长汇报。”
隔天何雨鑫就收到了传真,接着他就给何雨柱打了个电话。
“哥,情况就是这样。黄主管认为,与其完全受制于人,不如尝试重启国内的光刻机研发。她提到了四十五所和武汉无线电三厂,说那里可能还有些家底。”
何雨柱是忘了么,真不是,研究所和国企这类的单位之前想要介入太难了,尤其是高端项目。
现在既然有机会了那就要尝试一下,何雨柱道:“雨鑫,黄主管的判断是对的。我们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外面。这样,你看你是亲自带队跑一趟还是下面人能完成,你自己定。”
“我觉得黄主管能做这件事,毕竟她是体制内出来的人。”
“那行,那就给她权限,成立一个小组,去办这件事,不过既然办就要办利索,有几点也要求。”
“哥,你说。”何雨鑫拿起来了笔准备记录。
“第一,找到那些参与过相关项目的老工程师、老专家,不管他们现在在干什么,退休还是在岗,尽量请过来,待遇从优。第二,跟那些单位谈,把他们闲置的技术资料、图纸,甚至是半成品设备,买下来。”
“明白了,哥。”何雨鑫应道。
“还有,如果不顺利你就找找周叔、方叔、赵叔帮着协调协调。”
“哥,用得着动用几位叔叔的关系么?”何雨鑫惊讶道。
“用得着,这个东西很重要,以后你就明白了。”
“万一他们想要我们投经费呢?”
“也不是不可以,技术共享,合同最少二十年起,你看他们愿不愿意吧,还有就是如果他们倒闭了或者项目下马了,所有东西还是归我们。”
“那我知道了,我这就找人去办。”
“从你自己的那个团队分点人给黄令仪,这事要办就办利索,不要留后患。”
“了解,我本来就打算这么做的。”
“嗯,就这样吧。”
“嘟嘟嘟”
挂了电话,何雨鑫立刻选了几个人飞四九城,然后打电话给黄令仪交代了要求。
对于什么二十年,项目下马这类的黄令仪也不抵触,她就是这些人中曾经的一员。
何雨鑫派出的团队抵达四九城后,与黄令仪小组汇合。
黄令仪带着他们直接去了甘省的四十五所。
接待的负责人文明来意后,很是惊讶,光刻机项目停摆好几年了,人员都分流了,居然还有人找上门,还是个民营企业。
“你们真打算接这个项目,要知道这个项目的资料虽然有,但肯定有缺失,设备有些也被其他项目用了,重启难度很大。”
“是的,我们想接这个项目,不管是资料和设备,还有人。”
“这个.我要去问问上面的意思。”
“我们可以等。”
“那我先安排你们住下?”
“不用了,我们自己已经找好了地方,这是我们住的地方的电话。”黄令仪递过去一张纸。
那人一看上面是市里最好的宾馆,心道:“怪不得,不用我们安排。”
不过他立马想到了一种可能,这事有可能成,对方有钱啊。
黄令仪带人走后,那人找到了主管领导,第二天电话就打到了宾馆,然后黄令仪他们又过去了一趟。
当晚,四十五所的领导层开了个会,但是会上意见分歧很大。
有人认为这是甩掉包袱的好机会,反正项目停了,留着那些资料和设备也是积灰,换点资金还能改善所里其他项目的研究条件。
另一些人则顾虑重重,担心核心技术流失,更怕将来上面追究责任。
“他们是民营企业,还是外资背景,把这么多年的研究成果交出去,合适吗?”一位副所长提出质疑。
“项目都下马三年了,人员也散了,我们守着这些‘宝贝’有什么用?所里现在经费多紧张你不是不知道。再说了人家给了两个选择,我们也可以选择黄河集团资金投入后续研发资金,虽然要技术共享,可如果资金利用合理我也别的项目也能借借光啊,我认为这是好事。”另一位持支持态度。
“可他们的要求是至少签二十年,条件是不是太苛刻了?”
“这项目没有人家投钱,已经不存在了,还纠结这些干什么吗。再说了,合同里也写了,如果国家需要,他们必须无条件支持。我看可以谈。”
争论持续到深夜,没有结论。
之后由于分歧严重,他们把这个事情报到了中电科总部。
总部那边权衡了利弊,最终做出了转让项目的决定,因为他们不确定黄河会持续投钱,这种项目一旦没了研发资金直接就废了,再有一点就是他们没有能力购买新的设备和元器件,黄河也没有给这方面的承诺,所以才让他们做了这个决定。
一周后,黄河的团队再次去了研究所,负责跟他们谈判的人道:“这个项目的事情我们已经报批了,上面也出了回复,同意转让项目。”
“那技术人员呢?”黄令仪道。
“这个,要你们自己去谈,当然在我们别的项目上的重要研发人你们不能抢。”
“这个没问题。”
“至于项目转让费”
“我们集团的评估师评估了一个价格,设备加资料五十万美刀。”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其实黄令仪的心也直颤,他们当初的项目资金一年几万块,集团这一砸就是几百万,还是评估师给的价,根本不用过集团上层。
“咳咳.”对面的负责人眼皮直跳,他们之所以停项目是因为,这几年国家对于这个项目一共拨一百万,四十五所分得22万元,还需要中科院光电所与上海光学机械厂分摊,平均一年分下来也就两三万,对方一上来就砸了个五十万还是美刀,他觉得自己心跳都慢了半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