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谈合作 (第2/2页)
“你们就光出个地皮,然后其他就都我这边管啊?”何雨柱反问道。
“我们只有地皮啊?”
“你们两块地都是工业地,那我得投入多大啊!”
“看我这脑子,靠近你们跟军区后勤搞的那个酒楼也有一块地,抵给你了,总行了吧?”熊杰一拍脑袋。
“这还差不多,不然我真以为你们是来打秋风的。”何雨柱笑道。
“你看看他那个商人的嘴脸,要不是打不过他,我真要收拾他一顿。”余从戎道。
“咋的,我下面人就不用养活啊?”
“你有理,你都有理,行了吧,说吧,现在能上马的是什么项目。”余从戎道。
何雨柱看着几位老战友期盼的眼神,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
“项目嘛,倒是有几个现成的,不用等北美那边。”他缓缓开口,“第一个,汽车零部件。特别是越野车的底盘、传动系统,这部分技术我们比较成熟,民用车、特种车辆都能用,市场也大。”
伍千里眼睛一亮:“这个好!咱们部队的车,好多零件坏了都得等,要是自己能产,方便多了!”
“第二个,”何雨柱继续道,“通讯设备。不是那种大型的,先从小型的车载电台、便携式对讲机做起。技术现成的,民用市场很大,工地、运输队都需要。做好了,升级一下就是军用的基础。”
熊杰连连点头:“这个实用!现在下面部队通讯还是个短板,要是能普及到连排,战斗力能提升一截。”
“还有吗?”余从戎追问。
“第三个,精密加工。这是基础,车床、铣床、模具。看起来不起眼,但无论是民用工业还是军工,都离不开。我们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数控设备,一方面接外面的订单挣钱,另一方面也能为以后打基础。”
何雨焱忍不住插话:“大哥,这三个方向都很扎实,不是空中楼阁。”
何雨柱点点头:“厂子先按这三个方向筹备。地皮就选靠近工业区那块,交通便利,配套也容易。人员组建和技术培训,我让特区和香都那边调些骨干过来。设备清单我回头让人送来,你们按单子去协调进口渠道,这方面你们比我在行。”
“没问题!”伍千里一拍大腿,“手续和进口的事儿包在我们身上!老熊,你负责跟地方对接;万里,你去跑部里的手续;老余,你配合柱子的人搞人员选拔和厂区建设!”
分工明确,几人都摩拳擦掌。
何雨柱提醒道:“丑话说在前头,既然是合作,就得按企业的规矩来。管理上以我的人为主,你们派人监督、配合。一开始可能不赚钱,甚至亏本,要有耐心。”
“放心柱子!”伍千里郑重道,“我们明白,这是长远之计,绝不搞外行指挥内行那一套。只要能把这个摊子撑起来,给部队留个技术根子,亏点钱也认了!”
事情定下,气氛更加热络。
何雨柱留他们吃了晚饭,席间又聊了不少细节。
几天后,协议草案出炉,师里将位于工业区附近的一块约两百亩土地和毗邻军区酒楼的一块商业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与黄河集团合资成立“华南精工有限公司”。
黄河集团负责技术、设备、资金和主要经营管理。
何雨鑫得知消息后,立刻从四九城飞了过来,许大茂也过来了。
“哥,你这步子迈得可真够大的!”他看着协议草案,有些兴奋又有些担忧,“一下子铺开三个领域,管理跟得上吗?资金压力也不小。”
何雨柱递给他一杯茶:“资金不是问题,外汇市场上赚的钱,总要找个地方投出去。管理方面,先从通讯公司和特区电子厂和汽车厂调人,让大茂在这边盯着总协调,他跟部队已经熟了。记住,初期不求盈利,关键是打好基础,带出队伍,尤其是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严格。”
“我明白。”许大茂点头。
何雨鑫道:“汽车零部件这边,要不要跟国内的汽车厂先接触一下?”
“可以,先从售后市场和非关键部件做起。通讯设备这边,优先满足集团内部和合作单位的需求,把口碑做起来。精密加工是重中之重,设备要最好的,工人培训要最严的。”
兄弟仨商量到深夜,初步确定了华南精工的发展路径。
与此同时,伍千里等人的行动力也极强。
部队办事雷厉风行,各种批文以惊人的速度办了下来。土地划转、公司注册、银行开户等等,一系列手续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基本完成。
厂区规划图纸由香江的设计师事务所完成,借鉴了国外先进工业园区的理念,布局合理,预留了发展空间。
建筑队伍用的是市里的工兵,很快进场,平整土地,修建厂房。
许大茂从特区电子厂和黄河通讯抽调了一支由技术、管理、财务人员组成的精干团队,先行抵达花城,开始招募本地工人,并进行前期培训。
何雨鑫在花城待了几天又飞走了,地产方面的事够他忙的了。
周白鸽出了月子,见何雨焱即将去军校报到,便和陈兰香商量,决定带着孩子跟婆婆一起回四九城生活,也方便何雨焱休假时团聚。
至于工作暂时先调回四九城,何雨焱虽然不舍,但也知道这是目前最好的安排。
临行前,何雨焱特意找到何雨柱:“大哥,华南精工的事,谢谢你了。这不仅是对我们师,对部队也是件大好事。”
何雨柱拍拍他的肩膀:“自家人不说这些,不过你这官不大,操的心可不小,去了军校好好学。”
“哥,我已经不是孩子了,我儿子都满月了。”
“行了,你再大也是你嫂子抱大的。”
“嘿嘿。”
送走了家人,何雨柱在花城又留了一段时间,就返回香江了,小满也跟着回去了。
香江这边,何耀祖跑了一趟欧洲,正在做准备前往北美。
此次出行,他将重点民航、造船等领域。
小满对儿子的远行既支持又难免牵挂,反复叮嘱他注意安全。
何雨柱则相对平静,只是交给何耀祖一份名单,上面是几个在北美学术界和工业界颇有建树的华裔专家名字。
“有机会的话,可以去拜访一下,问问他们有没有可能为黄河服务。”
“我知道了,爸。”何耀祖郑重地接过名单。
何耀祖走后,何雨柱找来了威尔逊和白毅峰。
“让你们做的事情到哪一步了?”
威尔逊将一份文件放在何雨柱面前:“老板,初步调查已经完成。目标在造船领域,特别是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大型集装箱船的技术上,确实有独到之处,专利壁垒很高。他们的造船厂目前订单饱满,财务状况良好,直接收购的可能性极低。”
白毅峰接着汇报:“永磁电机方面,情况类似。几家核心企业技术领先,尤其是应用于精密机床和未来可能的新能源领域的电机技术,被他们视为战略资产。我们通过一些渠道接触,对方态度非常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排斥。”
何雨柱轻轻翻动着文件,目光扫过那些复杂的技术参数和公司股权结构图,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看来,直接买是行不通了。”他合上文件,“造船业是他们的支柱,不会轻易让外人插手。永磁电机关系到很多下游产业,他们捂得紧,可以理解。”
他沉吟片刻,对威尔逊说:“造船这边,换个思路。他们不是订单多、产能紧张吗?想办法,从他们的上游供应链入手。特种钢材、船用发动机、导航通讯系统,这些关键部件,有没有可能找到突破口?或者,看看他们有没有经营遇到困难的次级供应商,我们可以先进行投资或技术合作。”
“明白,老板。我会重点排查其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威尔逊点头记下。
何雨柱又转向白毅峰:“电机这边,他们技术好,但市场并非铁板一块。欧洲和北美对某些高端电机的需求也在增长。我们可以尝试与欧美有技术但缺乏成本优势或市场渠道的实验室或小公司合作。另外,密切关注他们的研究人员动态,尤其是那些可能对现状不满或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专家。接触时要格外注意方式,确保绝对安全。”
“是,老板。我们会采用最稳妥的方式进行。”白毅峰应道。
“这事不急在一时,要做得稳,做得隐秘。”
何雨柱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维港的航船,“好东西,得有耐心才能拿到手。他们要走下坡路了,我们就先埋下种子,等风来。”
威尔逊和白毅峰对视一眼,领会了何雨柱的意思。
这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收购战,而是一场需要精心布局、耐心等待的长期博弈。
“我们会把握好节奏。”两人齐声道。
何雨柱微微颔首,没有再说话。
二人转身离开了何雨柱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