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朝外蔬菜店 (第1/2页)
下午两点多的阳光虽不似正午那般灼热,却依旧带着让人难耐的暑气。
外交公寓西门外的街道上,行人脚步匆匆,大多贴着树荫行走。
一辆白色伏尔加轿车缓缓停在路边,李哲先推开车门下车,目光扫过街道南侧的商铺,很快落在第二间店铺上。
那是一家刚开业的蔬菜店,挂着一块崭新的红色牌匾,上面用金色字体写着“朝外蔬菜店”五个大字,牌匾边缘还雕刻着简单的花纹,看着颇为气派。
“走,过去看看。”李哲拉着王婷走近,才发现牌匾右下角还刻着一行小字——“朝内菜市场第一涉外蔬菜店”。
他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朝内菜市场开的店,这名字有点意思。”
“也是专门做涉外生意的?”王婷挎着他的胳膊,小声问道。
“走,进去瞧瞧就知道了。”李哲刚迈开步,店门口两个大妈就迎了上来。
其中一个长脸大妈,穿着灰布褂子,手里拿着一沓子传单,热情地招呼:“先生、姑娘,买菜不?咱这刚开业,价格实惠,进去瞅瞅呗!”
李哲轻轻拍了拍王婷的腰,递了个眼神。王婷会意,清了清嗓子,用英语问道:“CanyouspeakEnglish?”
长脸大妈愣了一下,眼珠子转了转,立马堆起笑,比了个“请”的手势,用带着浓重京腔的口语磕磕绊绊地说:“普累死,卡姆人,谁怕!”
这发音听得李哲直皱眉,心里嘀咕“这啥玩意啊?”。
王婷有辅导小胖子英语的经验,小胖子也总犯发音错误,她早就练就了“听错辨意”的本事。她笑着重复了一遍:“Pleasecomein,cheap!”
“噎死噎死!”大妈赶紧点头,竖着大拇指夸她,引着两人往店里走。
李哲其实并非故意刁难,只是想测试一下这家涉外蔬菜店的接待能力,毕竟外交公寓附近大多是外国人,英语服务是刚需。可看这大妈的表现,显然没经过专业培训。
两人走进店里,一股闷热的气息瞬间扑面而来——店里竟然没开空调,只有天花板上两台老旧的吊扇在慢悠悠地转着,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比外面还要憋闷。
李哲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店内布局:面积比365蔬菜店略小些,同样分成了蔬菜、水果、生鲜、杂货四个区域,连货架摆放的位置都和365蔬菜店有几分相似。
这时,一个穿着白色衬衫、看起来二十出头的年轻服务员走了过来。
他头发梳得整齐,领口系着灰色领结,脸上带着几分紧张,用生涩的英语说道:“Welcome!”
李哲微微点头示意,目光继续在店内扫过。
这个时间点,店里没有其他客人。
柜台后面站着一个中年男人,穿着白色短袖衬衣,正低头拨着算盘,手指在算珠上飞快移动,看模样像是店里的负责人。
李哲先走到蔬菜区,拿起一个西红柿看了看——表皮还算新鲜,但个头不均匀。
他瞥了眼旁边的价格牌,心里有了数:比普通菜市场的价格略高,却比365蔬菜店便宜不少。
接着他又去了水果区和杂货区,发现价格都比365蔬菜店低。
最后,李哲走到生鲜区,这里分为两部分:左边是一个冰柜,里面整齐地码着猪肉、牛肉、鸡肉;
右边的塑料盆里放着一些海鲜,有大虾、黄花鱼、鲤鱼,种类不算多,都是北方常见的品种。
他注意到冰柜上贴着秦川杂交牛肉的价格标签——18元外汇券一斤。
这种牛肉的成本价就要10元外汇券一斤,365蔬菜店的折后售价是24元一斤,从来没有低于二十元一斤,对方这个标价直接把价格打下来了。
年轻服务员又跟了过来,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英语说得流利些:“Ladiesandgentlemen,whatwouldyouliketobuy?”
李哲指着塑料盆里的大虾,用英语问道:“Howmuchisthis?”
服务员低头看了眼大虾旁边的标签,连忙回答:“fiveyuan.”
“Iwanttwo.”李哲说道。
服务员麻利地拿起秤,称了两斤大虾递给李哲,又报了价:“Sir,tenyuan.”
李哲付了钱,接过大虾,和王婷一起走出了朝外蔬菜店。
坐进伏尔加轿车里,王婷柳眉微蹙,担忧地说:“这家店的商品种类跟咱们365蔬菜店差不多,价格却便宜这么多,会不会影响咱们店的生意啊?”
“影响肯定有,但问题不大。”李哲瞥了眼窗外“朝外蔬菜店”的牌匾,发动汽车,“咱们回365蔬菜店看看。”
轿车沿着街道绕了一圈,很快开到了外交公寓东门附近的365蔬菜店。
车子刚停稳,孙涛就快步从店里迎了出来。
他脸上带着几分焦躁,强挤出一抹笑容:“李哥,您可算来了!我这几天一直担心廊方的暴雨,大棚没受影响吧?”
“没事,早就处理好了。”李哲一边往店里走,一边问道,“最近店里生意怎么样?”
孙涛叹了口气,领着李哲走进店里,从柜台后面拿出一个厚厚的账本,递了过去:“李哥,您看看就知道了。朝外蔬菜店三天前开业,咱们店的营业额直接降了三分之一,进店的客人少了一多半,现在全靠送货上门业务撑着。
我就怕再过几天,他们也开展送货上门,到时候咱们的营业额还得往下掉。”
李哲翻开账本,上面一笔笔记录着每日的营收,最近三天的数字确实肉眼可见地下降。
他合上账本,抬头问道:“你有什么想法?”
孙涛有些愤愤不平,“这朝内菜市场也太不讲道理了!京城这么大,外国人扎堆的地也不少,他们去哪开店不行,非要选在咱们旁边,这不就是明着抢生意吗?”
这种竞争场景,李哲在后世见得多了——哪个大型小区周边没有三五家便利店、蔬菜店?有竞争本就是常态。
他将账本放到柜台上,平静地说:“事情已经发生了,抱怨没用,得想办法解决。”
孙涛脸上露出愁容:“我派人去朝外蔬菜店打探过,他们的商品种类跟咱们学,价格还比咱们低。
我让人在他们店门口盯了两天,不少常来咱们店的老客户都去他们那买东西了。
我觉得……咱们是不是也该下调商品价格?”他说着,小心翼翼地看了眼李哲,生怕对方不高兴。
李哲沉思了片刻,叮嘱道:“价格可以适当下调,但不能跟他们打价格战。一旦陷入价格内卷,就算赢了,利润也会大幅缩水,得不偿失。”
孙涛连忙追问:“那价格该怎么调整?总不能看着客人都跑走吧?”
其实李哲对降价并不抗拒,365蔬菜店的利润高得有些“吓人”,仅5月份的纯利润就超过1万外汇券。
这种暴利本就不正常,他开店时也没料到会有这么高的利润,心里一直有些不踏实。
他曾听过一句话:真正的生意人,只赚有限的利润,暴利走不长远。
在他看来,正常的经营路径应该是搭建产业链、降低成本,然后开更多分店——分店多了,总利润自然会涨。
只是这个年代和后世不同,做生意要挂靠国营单位,开分店前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所以他的计划是先把365蔬菜店做成“样板店”,等时机成熟再扩张。
而且,遇到竞争对手这件事,其实在他的意料之中;从某种角度看,这甚至是件好事——说明市场化的进程在加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