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正是陛下圣明,方能让高阳县子屡立奇功 (第2/2页)
李恪、李泰、李佑三小只跟在后面,李泰还在小声和李佑讨论刚才看到的谷堆,李恪却依旧板着脸,只是偶尔会偷偷用眼角余光瞥一眼温柔的背影,见她和温禾说笑,才悄悄松了口气。
不知不觉间,日头渐渐升到了头顶,正午的阳光变得灼热起来,晒得田埂上的泥土都泛着热气。
田间忙碌的庄户们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纷纷到树荫下歇脚,喝水擦汗。
“快快快!就剩这一亩了,赶紧收割了称重!”
窦静早已等不及,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对着庄户们高声催促。
刚才那一亩一石三斗六升的产量,让他心里像揣了团火,恨不得立刻知道所有地块的收成。
冯大虎也不含糊,招呼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庄户,拿起镰刀就下了田。
这一亩地的稻穗同样饱满,庄户们动作麻利,没一会儿就把稻穗收割完毕,运到田边用打谷机脱粒。
金黄的谷粒顺着竹篾槽滑进麻袋,窦静站在一旁,眼睛死死盯着麻袋,连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称!快称!”
待谷粒装袋,窦静连忙让人把麻袋挂上木秤,自己则凑到秤杆旁,紧张地盯着秤星。
冯大虎蹲下身,调整好秤砣的位置,待秤杆平衡,他高声报出数字:“一石三斗二升!”
这声音宛若洪钟,在田埂上回荡。窦静先是一愣,随即猛地拍了拍自己的大腿,兴奋地大喊:“好!好啊!”
虽然比刚才那一亩少了四升,可比起往年的亩产,依旧多了三斗多,这样的平均产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顾不上擦汗,转身就往不远处的李世民跑去,脚步都带着风:“李郎君!一石三斗二升!这一亩也是一石三斗二升!平均下来,每亩都能有一石三斗多的收成啊!”
李世民正站在田边,负着手抬头望着天空,阳光洒在他的脸上,却没让他露出丝毫烦躁。
听到窦静的喊声,他缓缓低下头,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眼中满是笑意。
平均一石三斗四升,这样的产量,足以让天下人都吃饱了。
……
日头渐斜,田埂上的暑气被晚风驱散。
李世民拍了拍沾着泥土的衣袍,走到温禾身边。
“嘉颖,这环王粮种的留种,国库用粮食与庄户们一比一兑换,你看如何?”
温禾闻言,抬眸朝着他看去。
赫然看到李世民那眼中的算计。
得,这李二是担心他把粮种都给留下了。
至于这么斤斤计较吗?
怎么就不能学学我呢,我多大方。
“陛下,兑换的必须是今年的新粮,陈粮可不行。”
李世民闻言一愣,随即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骂道:“你这竖子,倒是会为自己打算!”
温禾也不掩饰,坦然道:“陛下明鉴,新粮口感软糯,陈粮放久了发糙,庄户们辛苦一年,换些新粮尝尝鲜也是应该的。”
李世民见状,也不再打趣,无奈点头。
“罢了罢了,就依你,全用新粮。”
敲定此事,李世民便招呼李承乾与窦静。
“走吧,回宫议事。”
一旁的武士彟见他们要走,连忙上前对窦静拱手:“窦尚书,在下与您同路,可否搭乘您的马车?也好路上向您请教些农庄见闻。”
窦静看向李世民,见皇帝颔首应允,便笑着应道。
“应国公客气了,同乘便是。”
一行人分乘马车返回皇宫,刚入两仪殿,李世民便即刻吩咐内侍高月。
“速去传旨,召房玄龄、杜如晦、萧瑀三位卿家入宫,宇文士及卿家身子不适,便不必勉强了。”
高月领命退下。
李承乾想起之前的事情,忍不住对李世民说:“阿耶,温先生倒真是实在,讨新粮只为了吃,倒不像旁人那般藏着掖着。”
李世民失笑:“他便是这性子,有话直说,不绕弯子,也正因如此,朕才放心与他商议这些事,你不用担心,朕不会和那竖子计较的。”
他知道,李承乾突然提这么一嘴,是想帮着温禾说事。
见自己的心思被戳穿,李承乾不禁讪讪。
没多久,房玄龄、杜如晦与萧瑀匆匆赶来。
三人步入大殿,见窦静在场,又瞥见站在一侧的武士彟,心中皆是疑惑。
武士彟又为何会在此地?
他们没有任何的职权,按理来说,是不会出现在两仪殿内的。
疑惑间,三人已躬身行礼。
“臣等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李世民抬手示意他们起身,笑着说道:“今日朕与窦卿、武卿,还有太子,去了温嘉颖的温家庄,今日恰逢温家庄秋收,诸位卿家可知,那庄里一亩稻谷能收多少?”
这话一出,三人皆是一愣。杜如晦眉头微蹙,暗自思忖。
一国之君当以国事为重,怎会专程去看农庄秋收?
萧瑀也捋着胡须,眼神中满是不解。
唯有房玄龄,稍加思索便眼中一亮,上前一步问道:“陛下所说的稻谷,可是年初的环王粮种?”
“正是。”
李世民点头。
房玄龄心中一紧,连忙躬身追问:“敢问陛下,那亩产是多少?”
李世民没有回答,而是看向窦静。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窦静身上,只见他深吸一口气,激动地说道:“两亩旱地,最高一石三斗六升,最低一石三斗二升,平均每亩一石三斗四升!”
“一石三斗四升?!”
杜如晦猛地惊呼,双手攥紧笏板。
“今年北方大旱,寻常旱地亩产不过七八斗,这环王粮种竟能翻近一倍?便是江南水田,也未必有这般收成!”
“莫不是出了祥瑞了?”
萧瑀也倒吸一口凉气,踉跄着后退半步。
“这还是旱年!若是雨水充沛,岂不是能冲一石五斗?若在南方推广,产量怕是要翻番!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国库也能充盈,这真是大唐之幸啊!”
房玄龄虽未失态,却也指节发白,他看向李世民,语气带着谨慎:“陛下,此产量太过惊人,不知是否属实?可有旁证?”
话音刚落,李承乾便上前一步,朗声道:“诸位,孤可作证!今日在温家庄,孤亲自下田割稻,掌心都磨红了,也亲眼看着庄户们脱粒、称重,那谷粒饱满油亮,绝非虚言。”
“另外杜公说差了,这不是什么祥瑞,先生说了,这叫科学,之所以有这样的产量,一是粮种,二是沤肥。”
李承乾背着手,直视着面前三位重臣。
让你们轻视先生。
如今都被吓到了吧!
见李承乾亲自开口作证,房玄龄、杜如晦、萧瑀三人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瞬间消散,脸上的凝重尽数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震惊。
沤肥啊!
去岁就听说温禾在做这东西。
说是什么能提升产量,但也只是在他府中试着种了一块地罢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当时半信半疑。
虽说温禾是后世之人,可没有成果之前,他们二人自然不能轻易相信。
没想到,这么快,温禾就给他们看到了成果。
杜如晦率先抚掌。
“若真是每亩能有一石三斗余的收成,那便是大唐之幸事啊,有此粮种,明年关中百姓再无饥馑之虞,便是北伐突厥,粮草也能多几分底气!”
一旁的窦静也捋着胡须,笑着补充道。
“不止粮种,高阳县子还造出了一架能快速打谷的器具,木框为身,踏板驱动,筒齿脱粒,不过片刻便能将一捆稻穗的谷粒尽数脱下,比庄户们用链枷拍打快了数倍,还能少损耗不少谷粒。”
房玄龄闻言,先是朝着窦静看了一眼,随即低下头,暗中轻轻叹了口气。
‘希明兄啊,你们父子败得不冤,汝等和温嘉颖,孰轻孰重,陛下早已分清了。’
转瞬,房玄龄便收敛起思绪,满脸郑重地向着李世民躬身行礼。
“陛下,粮种之事关乎民生,这打谷器具也能解百姓秋收之苦,臣请陛下即刻召见工部尚书阎让,商议器具仿制与推广之事,此物涉及工部营造,需阎尚书亲自主持,方能确保工艺无误、批量可行。”
阎让便是阎立德的本名。
李世民听罢,当即点头应允,随即转头看向身旁的内侍高月。
“速去工部传旨,召阎让即刻来两仪殿议事。”
“喏!”
高月躬身领命,脚步匆匆地退出殿外。
不过一刻钟的功夫,阎立德便身着绯色官袍,快步踏入两仪殿。
他刚进殿,便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皆在,心中虽有疑惑,却还是先躬身行礼。
“臣阎让,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李世民抬手示意他起身,笑道:“阎卿不必多礼,今日召你前来,是有一桩关乎农事的好事。”
随后,他便让窦静将温家庄秋收的产量、打谷器具的模样与用法细细说了一遍。
阎立德越听眼睛越亮,待窦静说完,他当即上前一步,脸上满是喜色。
“陛下圣明!能得此粮种已是大唐之福,再有这般省力的打谷器具,百姓秋收便能少受许多累!”
“朕不过是借了温嘉颖的光罢了。”
李世民故作不在意地摆了摆手。
可那上扬起的嘴角,分明暴露了他此刻的心思。
不错,朕很圣明。
一旁的武士彟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陛下此言差矣!”
“若不是陛下慧眼识才,容温高阳县子施展才华,他纵有奇思妙想,也难有实现,这正是陛下圣明,方能让高阳县子屡立奇功!”
这番话恰好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
他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却还是板着脸沉吟片刻,随即对高月吩咐道:“高月,传朕旨意特赏高阳县子温禾黄金三百、绢布百匹,以示嘉奖,另赐温家庄庄户每户一斤肉,以慰其秋收辛劳。”
赏赐温禾也就罢了。
竟然还给庄户赏赐。
这是何等荣宠啊!
大殿之内的人,无不羡慕。
若是温禾知晓这个消息,定然欢喜不已吧。
“还真是一群连脸都不要的人!”
温家庄内,温禾坐在土堆上,眉头紧锁的看着手上的羊皮纸。
而在他身旁,只站着一位风尘仆仆的黢黑汉子。
见温禾看完信中内容,他才躬身说道。
“小郎君,苏武说,高建武的使者已经朝着长安而来了。”
听到‘苏武’两个字,温禾嘴角不住的抽搐了几下。
你个不要脸的郑元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