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朕还没死呢!你就敢给朕上庙号了? (第1/2页)
两仪殿内,议事刚散,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刚躬身退出,门外便传来内侍的禀报声。
“陛下,高阳县子求见。”
李世民眉头微微一蹙,抬眼望了望窗外。
夕阳已沉至宫墙檐角,天色渐暗。
他转头问身旁的高月:“快要落钥了吧?这个时辰他还有什么事?”
今日温家庄秋收刚结束,按常理,温禾该留在庄里与庄户们庆祝丰收,怎会如此急切地赶回长安,还特意入宫求见?
“回陛下,距宫门落钥还有一个时辰。”
高月躬身回话,余光悄悄打量着皇帝的神色。
李世民沉吟片刻,摆了摆手:“罢了,宣他进来,另外让尚食局端两碗莲子羹来,他今日在田里忙碌了一天,定是累着了,喝点莲子羹消消火气。”
“喏!”
高月躬身应下,退出殿外时,心中不禁暗自啧啧。
方才房玄龄、杜如晦几位重臣议事一个多时辰,陛下也只让人上了茶。
如今温禾一来,陛下不仅立刻宣见,还特意吩咐准备莲子羹,连太子殿下今日在殿中站了许久,都没见陛下这般关切。
这高阳县子在陛下心中的分量,当真是不同寻常。
难不成这高阳县子真的有别的身份。
他想到着,便猛地甩了甩头。
这想法太过危险,可不敢再想。
高月一边让人去尚食局传旨,一边亲自去玄武门宣温禾入宫。
此时的玄武门外,温禾正与右屯卫将军张士贵相对而坐。
一张简易的茶几摆在廊下,张士贵亲手煮着热水,见水冒热气,便笑着打开温禾刚送来的茶罐:“高阳县子,之前长安城外那个能飞天的物件,就是你弄出来的吧?当时老夫在城墙上瞧见,可把老夫给吓了一跳!”
温禾接过张士贵递来的茶盏,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笑着回道。
“那叫热气球,若是张将军也想上去看看,日后可到长安城外的万户宅找我,我让人给将军安排。”
“真的?”
张士贵眼睛瞬间亮了,可随即又干笑两声,摇了摇头。
“还是不了,怕是僭越。”
他早前便听说,这热气球目前只有太上皇坐过,自己不过是个右屯卫将军,若是贸然去坐,传出去怕是会惹来非议。
温禾闻言,放下茶盏,语气认真道。
“张将军若是真有兴趣,到时候便说是为军中实验,这热气球日后本就打算用于军中侦查,将军身为武将,替军中查验其安全性,陛下说不定还会夸将军忠勇呢。”
张士贵手上的动作猛地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意动,刚要开口追问“果真如此”。
不远处便传来内侍急促的脚步声。
那内侍一边跑一边张望,高声喊道:“敢问高阳县子可在?陛下宣您即刻入两仪殿议事!”
温禾闻言,起身对张士贵拱了拱手:“张将军,陛下相召,我先入宫了,热气球的事咱们改日再议。”
张士贵也连忙起身,笑着点头:“县子快去,莫让陛下久等。”
他目送着温禾跟着内侍转身踏入宫门,指尖还捏着那只刚泡过茶的青瓷杯,杯壁残留的温度仿佛还带着温禾带来的新奇气息。
待温禾的身影彻底消失在宫墙转角,张士贵才缓缓收回目光,仰头朝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望了望,嘴里喃喃自语:“飞天啊……这高阳县子,莫非真是什么神人转世?”
他站在愣了片刻,才笑着摇了摇头
被当做“神人转世”的温禾,此刻正跟着内侍穿过层层宫廊。
夜色渐深,宫道两侧的宫灯早已点亮,昏黄的光透过纸罩洒在青石板上,映出两人长长的影子。
不多时,便到了两仪殿外,高月早已在殿门内侧等候,见他到来,连忙上前两步,拱手打了招呼。
“高阳县子一路辛苦,陛下已在殿内等候许久,请随奴婢入内。”
温禾点头应下,跟着高月轻轻推开殿门。
李世民听到动静,放下了手上的笔。
他抬眼看向温禾,目光扫过他沾着些许泥土的衣袍,语气带着几分随意的责备。
“今日在温家庄做了一天农事,不好好留在庄里歇着,却这般急切地赶回长安,所为何事?”
说着,李世民从御座上站起身,缓步走下御阶,明黄色的便服摆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温禾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臣温禾,参见陛下。”
行完礼,他却没有直说来意,反而抬眼扫了一圈殿内侍立的宫人,随即凑近两步,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臣恳请陛下屏退左右,容臣单独禀报。”
李世民闻言,眉头不由得一蹙。
最近这段时间,他们说话,很少会屏退左右了。
难不成这次,他又察觉了什么谋逆的苗头?
李世民心中念头一转,目光落在一旁的高月身上,淡淡吩咐道。
“让人把备好的莲子羹送来,其余人尽数退至殿外百步之外,没有朕的旨意,任何人不得靠近。”
“喏!”
高月不敢有片刻迟疑,连忙转身安排。
先是快步走到殿外,让人去尚食局取早已备好的莲子羹,再逐一示意殿内的宫人、侍卫退出。
待所有人都退至殿外,高月又亲自上前,将厚重的殿门轻轻关上,这才领着内侍们退到百步之外的廊下等候,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不多时,便有宫人端着两只描金瓷碗进来,碗里盛着温热的莲子羹。
宫人轻手轻脚地将碗放在殿中桌案上,躬身行礼后,便匆匆退了出去。
殿内只剩李世民与温禾二人,烛火跳动,映得两人的身影在墙壁上忽明忽暗。
“说吧,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李世民走到桌案旁,双手负在身后,沉着脸色问道。
能让温禾这般火急火燎地入宫,还特意要求屏退左右,定不是小事。
温禾的目光却先被桌案上的莲子羹吸引了。
他从温家庄策马赶回长安,一路疾驰,连口水都没顾上喝。
方才在玄武门与张士贵说话时,刚泡好的茶还没来得及凉透,就被内侍叫入宫,此刻喉咙早已干得发紧。
闻到莲子羹的甜香,他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眼神不由自主地停留在瓷碗上。
李世民将他的小动作看在眼里,没好气地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
“别看了,就是给你准备的,你先喝。”
“谢过陛下!”
温禾立刻露出笑容,也不客气,拉过一旁的支踵坐下,拿起一只瓷碗,仰头便喝了一大口。
温热的甜汤滑过喉咙,瞬间缓解了口干舌燥,连带着赶路的疲惫都消散了几分。
他舒服地喟叹一声,这才放下碗,用袖口擦了擦嘴角的汤渍,缓了缓气息。
李世民也端起另一只碗,用汤匙慢悠悠地舀着莲子吃,等温禾彻底平复下来,才再次开口。
“现在可以说了吧?到底是什么事,值得你这个时辰还入宫来?”
“陛下,是辽东的事。”
温禾收敛笑容,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他从宽大的袖子里掏出一卷折叠整齐的羊皮纸。
正是发出那黢黑汉子送来的、郑元璹写的信,双手捧着递向李世民。
“郑元璹从辽东传来消息,如今整个辽东半岛,已经快乱成一锅粥了。”
李世民的眉头微微蹙起,伸手从温禾手中接过羊皮纸,展开细看。
信纸是用粗麻纸写的,字迹有些潦草,显然是仓促写就。
温禾则在一旁缓缓开口。
“郑元璹在信里说,两个月前,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曾联合起来,在海上与倭国打了一仗,结果大败而归,光是战船就损失了数百艘,兵士死伤更是不计其数,一个月前,百济突然倒戈,转头就联合倭国突袭新罗的沿海城镇,看样子是想趁着新罗元气未复,吞并它的沿海之地。”
“可他们千算万算,却没料到高句丽和新罗早就暗中联络了,高建武和新罗王金白净私下达成协议,要联手先灭了百济,更有意思的是,倭国也没闲着,暗中派使者去了高句丽,想和高建武联手,等灭了新罗之后,再瓜分百济的土地。”
温禾说到这里,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嘲讽。
“结果这事被渊盖苏文知道了,他直接把倭国的密信公之于众,新罗人当即就炸了锅,大骂百济和倭国无耻,可倭国不认账,百济觉得这是高句丽挑拨离间,反过来说高建武和渊盖苏文是在污蔑他们,如今整个半岛上,几乎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到处都在打仗。”
“不过郑元璹估计,新罗撑不了多久了,他们被倭国和百济打了一顿,国力早就虚耗得差不多了。而且他还说,如今新罗和高句丽的使臣,都已经在来长安的路上了,微臣觉得,他们这趟来,肯定是想向咱们大唐求援助的,要么求粮,要么求兵。”
李世民一边看着信上的内容,一边听着温禾的讲述,眉头越皱越紧。
等温禾说完,他放下信纸,语气带着几分担忧:“倭国的海战竟然这么强?半岛三国联合起来,竟然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在李世民的设想中,倭国虽偏居海外,却是大唐日后要征服的目标之一,如今听闻倭国海战实力如此强劲,他不由得有些警惕。
敌人太过强大,对大唐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这可不能这么比啊。”
温禾连忙解释。
“高句丽确实不算弱,可它的疆域大多在陆地上,擅长的是陆战,海船本就不多,而新罗和百济国土面积小,人口也少,海军实力本就薄弱,战船比起倭国的小了一些,他们三国联合起来,看着人多,可战船型号不一,兵士也没经过统一训练,跟倭国的海战,说白了就是小打小闹,输了也不奇怪。”
他怕李世民还是担心,又补充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