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八十三章:争气机!给燕王争气!

第四百八十三章:争气机!给燕王争气!

第四百八十三章:争气机!给燕王争气! (第1/2页)

李琪步履很快。
  
  话语中,多少带着一丝埋怨。
  
  打下吕宋,燕京建设逐步进入轨道后,王府就搬迁到了燕京。
  
  同时,东番更名为蓬莱。
  
  设立蓬莱省。
  
  他这个宜兰县令,升任蓬莱民政官,相当于大明的一省布政使。
  
  说实话,他也知道,他能升任布政使,除了他这些年,在宜兰兢兢业业,按部就班,按照王爷设计的两个理念、两个主张,一丝不苟执行。
  
  很大原因,是宜兰的底子好。
  
  不但有放眼蓬莱省,数一数二的农耕条件。
  
  还有最大的私营雇工身股制造船厂。
  
  经济发展速度,想不快都不行!
  
  王府尚未搬迁至燕京时,宜兰就成为整个蓬莱所有县府中,仅次于鸡笼屿的第二经济大县。
  
  正是有这份功劳。
  
  当王府搬离后,他才能升迁改任至鸡笼屿,同时,在鸡笼屿设置省衙。
  
  成为蓬莱最大的民政官。
  
  按照他们燕藩的军政设定,蓬莱省应该还有一个协的陆军。
  
  协统是蓬莱最高的军方官员。
  
  不过,王爷考虑到蓬莱距离大明很近,为了释放善意,也为了不刺激大明的保守派。
  
  所以蓬莱省没有驻扎正式的陆军。
  
  只有归属省衙的警察队伍。
  
  警察和以前的衙役差不多。
  
  王爷在洪武二十三年,将王府搬迁至燕京时,取消了原本的衙役制度,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更先进的警察制度。
  
  警察也是他们这种,地方民政官所能掌握的武装力量。
  
  ……
  
  当然,他能成为蓬莱省最高民政官,还有一点原因。
  
  就是他是驸马。
  
  蓬莱距离大明很近,随着海贸兴起,两地往来更加频繁。
  
  他这个驸马,燕藩的蓬莱省最高民政官,有利于,润滑大明和燕藩之间的一些矛盾。
  
  所以,他很清楚,他这个民政官并不是燕藩地方官员中最优秀,最有能力的。
  
  身份的加持作用很大。
  
  也正是因此,他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半分骄傲,半分懈怠。
  
  父亲说过,能力不够,可以用努力去弥补。
  
  太孙成婚,他也回去了。
  
  不过,太孙大婚第二天,他就悄悄乘坐前往蓬莱的海船回来了,不敢有半刻耽搁。
  
  就是想用努力,做出点成绩。
  
  这次燕京研究司派出发明蒸汽机的杨六六来鸡笼屿,协同鸡笼屿造船厂,制造一艘,纯蒸汽动力的实验船。
  
  作为王爷开国的献礼。
  
  按照他的本意,不要搞得太复杂。
  
  他听王爷说过,只要把蒸汽机,连接到现在两头牛牵引的转盘机括上就能把一艘畜力动力船,改装为蒸汽动力船。
  
  可研究司和造船厂为首的工程师们不干。
  
  认为这种只是改变动力,没有其他创新的蒸汽动力船,配不上王爷开国献礼。
  
  非要搞四轴四桨蒸汽动力船。
  
  四轴四桨他也知道,就是在战船的前后左右都安装有桨叶。
  
  这样,无论是左转、右转、前进、后退都能依靠蒸汽动力,迅速完成。
  
  不要在配合风帆的风向、洋流、畜力同时操作。
  
  后者,想要完成转向,即便是海军技术最出色的将士,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转向。
  
  ……
  
  李琪收敛急躁思绪,扭头,歉疚道:“杨师傅、王师傅,对你们发牢骚,话说的有些重了,犯了官僚作风,你们可别生气。”
  
  想做成事,官僚风气可要不得。
  
  太孙大婚,他也去金陵工业区看了。
  
  触目惊心啊!
  
  他可不想,因为刚才的话,导致这些工程师,压力大,反而做不成事。
  
  王爷最忌讳官僚作风。
  
  除了搞雇工身股制,同时还命各地官办工厂自负盈亏。
  
  雇工身股制,团结工人。
  
  自负盈亏,关系工人酬劳、分红、对研究人员的研究投入,工厂负责人的升迁。
  
  说实话,他这个一省最高民政官说的话,如果不符合人家工厂的利益,人家也未必听。
  
  也就是他们这群人,都是从中原过来。
  
  旧有的一切,对他们影响太大了。
  
  燕藩新风,还没有把他们骨子里,旧有的一切,彻底扫除。
  
  而王师傅、杨师傅这样的工程师,以前在中原,更是身份很低的匠人,他们虽然明白燕藩的环境,也知道自身地位已经提高,根本无需怕他这个民政官。
  
  因为他们的升迁,是根据贡献。
  
  考核他们贡献的,也不是他这个民政官。
  
  而是工部,每年都要根据他们的业绩,派遣一个由研究人员组成的,民间性质的科研工会进行考察。
  
  工部对考察结果进行核查,确定无误后,予以奖励、升迁。
  
  这是一套垂直系统,与地方民政官员,没有任何交集。
  
  相反,地方民政官想做出经济成绩,还得为工厂、农民提供服务。
  
  大家没有领导关系。
  
  只能说是,相互合作,相互成就。
  
  可以想象,再过二十年。
  
  新一代的青年人成长起来,一扫他们从大明带来,无法全部清除的旧有一切后。
  
  他这样的为官之人,就不会如他一样,一不留神,就带上官僚作风。
  
  而如王师傅、杨师傅这种,新一代研究人员,也不会再因过去的记忆,总是对当官的存有敬畏之心。
  
  王师傅笑道:“我们都知道李大人您心急,关心我们的研究,不过李大人放心,这次请大人来看看,就是因为我们有十足把握……”
  
  “成了!?”
  
  不等王师傅说完,李琪猛地顿足,骤然转身,眼睛亮晶晶盯着二人,激动之下,再次确认:“真成了?!”
  
  不是他不够稳重。
  
  实在是,之前几次,自己跑来查看进度,他们给他的打击太大了。
  
  杨王二人含笑点头。
  
  李琪抓住二人手,催促:“快,快带我去看看!”
  
  话中,拉着二人,就往鸡笼屿造船厂狂奔。
  
  惹得经过的百姓,纷纷顿足,好奇议论。
  
  “咱们李大人这是怎么了?”
  
  “可不嘛,俺还是第一次见李大人,跑的像兔子一般。”
  
  哈哈……
  
  ……
  
  李琪可不知道,被百姓善意笑着议论。
  
  即便知道。
  
  也不在乎。
  
  也不能在乎。
  
  燕藩的官,可不能因为百姓说一句,跑的像兔子,就给人家治一个大不敬之罪。
  
  很快,三人就来到停放蒸汽动力船的船坞。
  
  有些丑陋,一根从船帮伸出的铁皮烟囱,拐了一个九十度直角弯,矗立在船帮外面。
  
  黑烟正从烟囱,滚滚冒出来。
  
  造船厂负责人,邀请道:“李大人,咱们上船吧,锅炉已经烧起来了,可以出海,咱们出了海湾后,进行各项测试检验。”
  
  “好!”话音响起时,李琪已经跨步走上踏板,几个箭步,就来到船上。
  
  很快,一群造船厂以及燕京研究司的工程师,随行登上,这艘只有一层甲板一个动力船舱的试验船。
  
  嘟——
  
  舰首突然响起的声音,吓了李琪一跳。
  
  李琪指着冒白气,喇叭状,发出奇怪声音的东西,好奇问:“这是什么?”
  
  杨六六笑道:“李大人,这是我们建造这艘试验船过程中,一名船工想到的,咱们以前出海,都是吹号,提示全船船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出海准备,这名船工,利用号子原理,提出把锅炉蒸汽引流到号子里,利用蒸汽提供吹响号子的力量,经过试验,还真成了……”
  
  李琪边听边琢磨。
  
  鼓足力量向号子里吹气,和蒸汽往号子里引流,貌似,的确是异曲同工。
  
  就在此时,李琪的身子猛地晃动。
  
  杨六六几人,眼疾手快扶住。
  
  工厂负责人苦笑解释:“李大人,蒸汽动力比较强劲,咱们得操作人员还不熟练,下面动力舱那几个混账小子,肯定是第一时间,把阀门开到最大了……”
  
  李琪倒也没觉得丢面子,点头听完解释。
  
  适应了速度后,快步走到船头。
  
  海湾内,平静的海面。
  
  被尖角船头奋力破开。
  
  这艘试验船虽然不大,但距离吃水线也有三米高。
  
  可此时,船头尖角劈开海湾平静的水面,溅起的剧烈水花,竟然能飞溅到他的脸上。
  
  李琪顿感新奇。
  
  转身,快步折返船尾。
  
  目视所及,试验船行过后,后面留下一条长长的白练,缓慢‘愈合’,恢复平静。
  
  这是速度快,才如此啊!
  
  李琪转身,询问:“测了吗?最高速度能达到多少?”
  
  造船厂负责人,指着摆放固定在左侧护栏边的座钟,笑道:“李大人,这是第一次远航试验,所以还没有测试速度,我们准备前往65公里外的棉花岛,进行一次中短距离的航行,进行一次,全面的检验和测试。”
  
  李琪微微愣怔,随即笑道:“这么远的距离,看来你们很有信心啊!”
  
  去棉花岛。
  
  以前的混合动力船,至少都得半天时间呢!
  
  而且,途中风浪还很大。
  
  敢这么远距离测试检验,证明他们很有信心!
  
  “接下来,伱们指挥,我只带眼睛看!而且,不管测试结果如何,就冲通过你们的努力,让这艘试验船动起来,而且速度还如此快,我就得给你们向内阁各位部长请功。”
  
  ……
  
  于此同时。
  
  棉花岛西北侧。
  
  一支庞大的舰队,浩浩荡荡南下。
  
  经历了连续几日的暴雨和狂风折磨后。
  
  总算迎来了风和日丽的天气。
  
  舰队中的迁民、青年读书人、倭国诸侯、高丽观摩团,齐齐从船舱内走出。
  
  指着一望无际,波澜壮阔,忽而成群海鸟飞过,忽而跃出海面的群鱼,议论纷纷。
  
  朱棣的游轮内。
  
  最为舒服的船舱内。
  
  朱棣、徐妙云陪朱元璋、马秀英,站在一块长两米,宽两米的巨幅玻璃窗前,看着海面。
  
  两位老人,脸色都有些苍白。
  
  前几天,连续的恶劣天气,让两个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些吃不消。
  
  “母后,好点了吗?”朱棣询问。
  
  马秀英笑着,刚要开口。
  
  朱元璋便瞪眼怒道:“怎么不问问,你爹我怎么样?”
  
  徐妙云看朱棣摸着鼻尖讪笑,不由莞尔。
  
  朱元璋笑骂一句后,“我们都撑得住,还没那么脆弱,倒是宋濂、刘基、李善长三个老家伙还好吧?”
  
  朱棣点头,“春晓已经为三位老大人诊脉,服用了汤药,已经好多了,不过,春晓建议,咱们在蓬莱最好能休整一个月,父皇、母后以及我泰山,你们年纪都大了,而进入南海后,就不能像这一路,紧贴着海岸线行进,南海的海况、天气更加复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