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吏部传说之其五 (第2/2页)
朝廷大事都不关注,连朝堂的大动态都不知道,也活该被分配到行人司观政!
赵鹏正正准备好为人师一下,帮着刘秉“科普”一下吏部气氛凝重的原因,他也想到了什么,于是站起来,打开公房的窗户好好看了一下。
确定没有人之后,赵鹏正这才关上窗户,对着刘秉说道:
“持正兄,你不知道最近会推阁臣的事情吗?”
刘秉还是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赵鹏正这才将会推的事情说了一遍。
接着赵鹏正说道:
“杨尚书这次未能入阁,吏部上下都紧张着呢,不敢多说一句话惹怒杨尚书。”
他又忍不住卖弄道:“我观政第一天见过杨尚书,杨尚书还叮嘱我好好在吏部观政学习,明明杨尚书是个温润君子,也不知道为何吏部的人都这么紧张,大概是吏部的官员都要谨言慎行吧,毕竟我们是六部之首。”
刘秉已经忍不住要翻白眼了,这时候都能卖弄一下,你就是在吏部观政,也用“我们”?
刘秉也不愿意继续多待,他对着赵鹏正说道:
“伯翔兄,我还有几个衙门去传旨,就先行告退了。”
赵鹏正也道:
“持正兄公务繁忙,还是快去忙吧!”
“公务繁忙”四个字还被赵鹏正加了重音,听得刘秉更是恨得牙痒痒的。
两人从公房出来,赵鹏正似乎看到了一个黑影,他揉了揉眼睛,确定没有看到人。
想起前辈的告诫,他有些后怕。
但是他很快又安慰自己,“我也不算是背后中伤杨尚书,只不过将事实说了一遍,应该没事吧?”
——
吏部尚书杨思忠很烦。
他已经上了三次会推名单了,但是三次都落选了。
增补阁臣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他也不知道自己在任上能不能等到第三次机会了。
但自己的失败已经让人郁闷了,对手的成功更是糟心。
老对手通政使李一元主动退出,还推举了诸大绶入阁,皇帝竟然准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李一元的消息比自己灵通,比自己更知道皇帝的心意,主动推选让诸大绶上了。
政治上,李一元这种主动退让,是加分项。
这样懂事贴心的官员,说不定下一次皇帝就让他入阁了。
杨思忠的烦心事还不止这一点。
诸大绶上任教育和保生医疗专务大臣后,立刻亲自来吏部拜见了自己。
诸阁老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杨思忠在中书门下五房会推上的施政纲领演说。
诸阁老请求杨思忠主持教师职级的考核工作!
杀人诛心!
可杨思忠没办法拒绝,这本来就是自己做的施政纲领,甚至预案都已经做好了。
如今诸阁老亲自来吏部“请”自己帮忙,如果不帮忙那就是“不顾大局”了。
况且这本就是吏部职能。
还能怎么办?杨思忠只能满脸堆笑的接下来,表示自己一定会好好推动教师改革的问题。
杨思忠这才发现,自己是小觑了诸大绶。
这位新任阁臣不仅仅拜访了自己,还拜访了鸿胪寺卿王世贞。
诸大绶诚恳的请求王世贞这个当世文学大家,主持编纂统一的小学教材。
听说诸大绶一番吹捧治下,王世贞飘飘然的答应下来,甚至保证在一年内就编成初稿!
文坛宗师的脑子果然简单,被诸大绶一顿忽悠,就乖乖的听话了。
杨思忠一想到这里,更是觉得诸大绶手段了得。
这手以柔克刚用的太厉害了,这两件事就能帮他坐稳专务大臣的位置。
自己怎么以前没发现诸大绶手段这么厉害?
也难怪皇帝要钦点他入阁。
还有中书门下五房。
这次会推如此成功,让中书门下五房坐稳了,拿走了会推的权力。
苏泽曾经是李一元的下属,也曾经是诸大绶的下属,这次李一元主动退出,会不会是苏泽推动的?
坊间都说,有一个名为“苏党”的秘密组织。
杨思忠越想越是可能。
杨思忠心情烦躁。
这一切都是“苏党”在背后操纵吗?
李一元也加入了苏党?
如果这样,那下一次入阁怎么办?
杨思忠离开自己的公房,开始在吏部内闲逛起来。
每次心情烦闷的时候,杨思忠都喜欢在吏部内闲逛,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了解到吏部内的情况。
——
次日,赵鹏正踏入吏部,他刚刚来到公房中,就听到吏员通知,文选郎张四维要见他。
赵鹏正心中咯噔了一下,涌起了不祥预感。
他来到文选郎张四维的公房前。
张四维的心情也很不好。
中书门下五房组织的会推大获成功,文选司就此失去了会推的权力。
吏部尚书杨思忠入阁失败,整个吏部上下气氛都十分紧张。
张四维不理解,赵鹏正这个连吏部正式官员都不是的人,到底是怎么得罪了杨尚书。
不过张四维也不在意这些细节,他看向赵鹏正,堆起笑容说道:
“段员外郎,赵郎知道吧?”
赵鹏正看到张四维和善,连忙应道:
“下官知道。”
张四维说道:
“段公如今身居安东都护府司马,前阵子写信来吏部,抱怨手下缺乏干才。”
“再怎么说,段司马也是我们吏部出去的,杨尚书考虑再三,决定派你去辽东。”
“啊!?”
赵鹏正涌起求生欲,他连忙说道:
“张选郎,卑职还没结束观政啊!”
张四维笑着说道:
“能提前结束观政,早日授职,这是天大的好事啊!而且安东都护府级别不低,过几年立功就能回京了。”
“我。”
张四维冷下脸说道:
“赵郎难道要违背杨尚书的命令?”
赵鹏正垂下头,他不过是新科进士,又如何能违抗吏部尚书的任命。
送走了赵鹏正,张四维起身去拜访行人司主司。
行人里行刘秉也接到了命令,兰州肃王府的老肃王去世,朝廷命令他前往兰州册封新任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