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吏部传说之其五 (第1/2页)
果不其然,这次会推名单送到皇帝面前,隆庆皇帝几乎是瞬间就圈了诸大绶的名字。
苏泽暗道系统果然发力了。
苏泽将御批的结果拿回内阁,高拱、张居正和赵贞吉三位阁老确认过御批后,高拱对着苏泽说道:
“苏检正,请中书门下五房拟诏吧。”
苏泽疑惑的抬起头看向高拱。
拟诏不是中书科的事情吗?怎么轮到我们中书门下五房了?
张居正和赵贞吉此时也都装作没发现问题的样子,安稳的在自己的座位上处理公务。
苏泽明白了高拱的意思,立刻说道:
“下官遵命。”
草拟圣旨这种事情,对于翰林出身的苏泽来说不是什么难事,苏泽按照记忆中入阁的圣旨,很快就写出了一篇华丽的文书。
接下来他又亲自送到司礼监,请皇帝过目之后,由司礼监掌印冯保加盖玉玺,这份圣旨就正式生效了。
苏泽又带着圣旨回到内阁,高拱又让中书门下五房会同行人司,前往诸大绶家中宣旨。
——
吏部。
行人司里行行人刘秉踏入吏部,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气息,整个吏部的空气都要凝结了。
吏部如此低气压的原因,刘秉这个行人里行自然明白。
行人司是个品级不高的衙门。
行人司设司正,正七品,左、右行人为左、右司副,从七品,都由进士担任。
行人司掌传旨、册封等事。凡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四方、征聘贤才,及赏赐、慰问、赈济、军务、祭祀,则遣其行人出使。
行人司虽然是一个小部门,但是要经常在各衙门之间穿梭,所以行人司是京师中仅次于通政司的消息灵通部门。
刘秉知道吏部气氛如此沉重的原因。
吏部尚书杨思忠两次会推阁臣落选,想必心情肯定很差。
会推从吏部文选司主持,改为了中书门下五房主持,关键这一次中书门下五房主持的会推一次就通过了,百官都称赞中书门下五房办事妥帖。
这下子更是让吏部文选司颜面扫地。
刘秉想到这里,忍不住要轻哼起来。
他和张元忭是同科进士。
因为张元忭的奏疏,朝廷更改了观政制度,所以刘秉入仕不到一年,还在行人司观政。
所以他的职位是行人司里行,也就是见习期行人。
他尤其记得,自己刚中进士的时候,在文选司分配观政时的场景。
因为科举第次落后,刘秉排了很久的队,最后才去了行人司这个小衙门。
当时吏部文选司官吏的倨傲态度让他很不舒服。
如今文选司吃了瘪,和刘秉一样的官员不少,大家对吏部的怨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没办法,这天底下的读书人是越来越多了,可朝廷对新设官职十分的慎重,一年致仕退休的官员又没这么多,现在就算是进士也要候缺,举人更是只能授偏远地区的教谕了。
无论是谁坐在文选司这个位置上,都不能让大家满意。
刘秉先分到的鸿胪寺,然后又被分配到行人司,这都是不太重要的衙门。
刘秉今日来吏部,是来传皇帝圣旨的。
现在已经十二月了,皇帝例行下达旨意慰问六部九卿衙门,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准备过年。
行人司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如此的乏味和无聊,真正有价值的圣旨,也轮不到刘秉这个行人里行去送。
没想到刘秉还是遇到了一个熟人。
“持正兄?”
刘秉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同年赵鹏正。
赵鹏正,字伯翔,和刘秉同年进士,但是他是二甲进士,刚开始观政在礼部。
前阵子轮转到了吏部,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吏部是六部之首,赵鹏正能在吏部观政,如果能留在吏部,那就是仅次于庶吉士们的第二个好去向了。
也因为在吏部观政,所以赵鹏正每次同年聚会的时候都张口闭口吏部,等同年们问到真正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赵鹏正又是一副“我知道但是我不能说”的表情,惹得同年生厌。
但他又在吏部观政,万一真的留在吏部,日后大家的前程还要依靠他,所以同年们也不敢得罪赵鹏正,只能忍着恶心听他吹牛。
刘秉也是非常厌恶赵鹏正的,但是他也不敢得罪赵鹏正。
“伯翔兄,我圣旨在身,还是等我宣读完圣旨再聊吧。”
“自然自然!持正兄皇命在身,等宣旨后一定要好好聊聊。”
刘秉松了口气,他决定宣旨完毕就立刻跑路,绝对不给赵鹏正装逼的机会。
这种慰问性质的圣旨也就是走个流程,刘秉照着圣旨宣读,吏部尚书杨思忠听旨后谢恩就结束了。
刘秉身后的吏员又将皇帝赏赐的木炭、茶叶留下来,接着就准备跑路。
可没想到刘秉还没来及离开,就被赵鹏正拦了下来。
刘秉被赵鹏正拉着来到了他的公房。
偌大的公房中,只有赵鹏正一个人,刘秉好是羡慕。
赵鹏正装作不在意的说道:
“我被分到了稽勋清吏司来观政,持正兄知道吗?稽勋清吏司是掌管‘官吏们的功勋等级、名册、丧事、赡养’的要害部门,我在这里可是受益匪浅,这里工作一个月,比通政司观政三个月的收获都要多!”
刘秉心中鄙视,大家都入官场快半年了,谁不知道各部衙门的含权量啊?
稽勋清吏司是吏部诸司最靠后的,就是个打杂的部门。
但是刘秉又黯然,都是打杂,稽勋清吏司好歹是在吏部打杂,自己在行人司打杂,待遇还是不一样。
赵鹏正说道:
“原本是我和段员外郎在一个公房办公的,但是前阵子段员外郎高升去了安东都护府,所以这公房就剩下我一个人。”
刘秉又是一阵羡慕。
观政的部门出缺,这是所有观政进士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出缺就代表部门缺人,那只要表现良好,就可以顺其自然的留下来。
但是看到赵鹏正得意的脸,刘秉更是恶心。
这时候刘秉转念一动,想起了有关吏部的传说。
他装作不懂的问道:
“伯翔兄,既然来吏部,怎么感觉吏部的气氛有些不对劲啊。”
赵鹏正听到刘秉发问,心中也是鄙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