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4【我来给大家上一课】 (第1/2页)
“李君,你不去多媒体教室?”
“陈贵良讲课有屁的意思!走,我们打篮球去。”
“不好吧。都是同学,怎么也要支持一下。”
“随便你。打篮球,打篮球,要打篮球的一起啊。”
“……”
李君抱着篮球反复吆喝,还真有四五个男生,不去听陈贵良“讲课”,而是跟李君一起打篮球。
为了给陈贵良捧场,班主任把体育课挪过来。
高三11班的学生,可以选择自由活动,也可以选择支持陈贵良。
而其他班的学生,不管哪个年级,只要不是在上正课,都可以跑去凑热闹。
边关月跟吴梦并肩而行,低声议论。
“你知道他要讲什么吗?”吴梦问道。
边关月摇头:“不清楚。”
“他借你的笔记本电脑做讲义,你怎么可能不知道?”
“真不知道啊,他这几天神秘兮兮的。”
“我倒是很期待,肯定能讲出什么新意。”
“……”
多媒体教室在实验楼,跟图书楼一样,也是严校长在任期间修建的。
实验楼里,当然有物理、化学实验室。还有计算机教室,以及专门搞讲座、上大课的多媒体教室。
高一、高二年级,一直都有计算机课。
陈贵良发起签名讨要微机费那次,纯粹是因为高三年级课程紧,年级组取消了计算机课,但学校却忘记退还微机费。
可能是年级组跟财务处沟通不畅,也可能是财务处假装不知道。
更有可能,是大家都知道,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因为退钱需要找领导签字,走流程又比较麻烦,还有可能得罪领导,财务处干脆选择不作声。
那笔钱应该是躺在学校账户里,陈贵良发起联合签名的第二周,学校就非常爽快的把钱退给高三学生。
……
高三11班的同学,在前往多媒体教室时,学校领导也正陪同媒体记者过去。
还有一些语文老师。
众人来到多媒体教室门口,就见到陈贵良站在讲台上调机器。
立即有记者掏出相机,对着陈贵良拍了几张。
学校领导当中,地理老师兼副校长钟大河,跟陈贵良是最熟悉的。他走过来问:“你自己能搞定吧?”
“没问题。”
陈贵良微笑回答,随即又试麦:“喂喂喂~~~”
那些来自大城市的记者,昨天在破路一阵颠簸,对这小县城的学校期待感很低。如今走进多媒体教室,看到学生在调设备,又感觉二中的硬件还不错。
严校长此刻非常高兴,他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展示学校软硬件。
尤其是高科技硬件,全部出自他的手笔!
下午他还安排了其他活动,比如弄一些学生进电子阅览室,然后请媒体记者去参观拍照。
领导席、记者席很快坐满。
不多时,11班的学生也来了,全部坐到师生席。也有一些其他班级的师生,陆陆续续跑来看热闹。
陈贵良看着墙壁上的时钟,等待一阵终于发言:“尊敬的各位记者、领导、老师和同学,今天很高兴能跟大家见面,共同谈到一些高中语文的知识点。我只是一个普通学生,没资格给大家上课,仅提出少许个人观点。抛砖引玉,仅供诸位参考……”
说话间,陈贵良点击鼠标,投影仪投出《滕王阁序》全文。
“《滕王阁序》是千古名篇,大家想必非常熟悉。但我学习的时候,也产生了一些疑惑……”
“首先应该搞懂这篇文章的题材。什么是序?在座的哪位可以回答?”
徐海波非常给面子,当即举手。
陈贵良微笑道:“这位同学请讲。”
徐海波站起来说:“序就是前言、引言,可以是一篇文章、一首诗的序,也可以是一本书的序。”
“那兰亭集序呢?”陈贵良引导说。
徐海波补充道:“也可以是一次活动的序。”
“谢谢,请坐。”
陈贵良再次点击鼠标,投影屏幕上出现序的定义。
“第一种序,是书籍或文章引言。第二种序,是某次活动的记述性文字。那么,《滕王阁序》属于哪种呢?”
陈贵良看向记者席:“有没有记者朋友回答?”
《蓉城商报》的记者凑趣道:“两种兼有。既是为宴会活动写序,也是为自己的诗写序。”
陈贵良摇头:“几乎不可能出现两种兼有的情况。”
这位记者一怔,其他记者发出轻笑。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语文课本的注释为:‘我这首诗铺陈出来,成为四韵。’即表明是在给自己的诗写序。”
“王勃真在给自己的诗写序吗?有谁听说过关于这次宴会的有趣故事?”
陈贵良看向台下。
班长李锐举手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宴会举办者是当地都督,想让自己的女婿出风头。所以其他人都不敢写,或者故意写得很烂。但王勃不懂人情世故,一篇《滕王阁序》惊艳四座。由于写得太好,都督没有生气,还夸王勃是天才。王勃当时没有功名,写文章之前没人看得起他,这篇文章写出来就出名了。”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因为具备扮猪吃虎、装逼打脸的爽文套路。
不止学生们听过,在座记者也多数都听过。
陈贵良点击鼠标,指着投影屏说:“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哪里我没查到。但《新唐书·王勃传》里有记载,称别人都不敢写,唯独王勃敢动笔。洪州都督气得去上厕所,每当王勃写出几句,吏员就去厕所汇报。一篇文章还没听完,都督就已直呼天才。”
“还说王勃都不用仔细构思,喝醉了就睡,睡醒了便写,不改一字而成篇。‘腹稿’这个词语,就出自此典故。”
“感谢学校开放图书室,让我能查找《新唐书》。”
最后一句话,严校长听得极为受用,培养出文学天才他也有功劳。
媒体记者和学校师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还知道了“腹稿”的典故出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