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绝招 (第2/2页)
那段时间这几个支队的队长、副支队长,像是活在地狱里,既羞且愧又无地自容:
新型的组织方式,新型的做案模式,新型的销赃渠道……可以这么说,从计划组织,到销赃洗白,除了中间的挖和运以外,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做案场景和线索都集中在京城。
最后倒好,西京那边的同行把案子破了个七七八八,追查到大部分的线索都指向京城时,他们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幸亏西京的动作够快,稳准狠不说,且够隐密。不然差那么一点儿,钱和人(掮客)就跑出了国。
苦点儿就苦点儿,挨几顿骂也无所谓,至少比人跑了,需要领导人负责的好。
顺理成章的,林思成这个名字也刻进了各支队、以及总队领导的脑子里。
第三次是假玉案,这次,又轮到各鉴定中心的负责人吃苦了。
因为案件比较典型,但更典型的是假翡翠。
与西京相比,京城才是重灾区。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京城,当做缅料销售的危料数量,京城是西京的上万倍。
更典型的是:不论是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还是北大玉石鉴定中心,还是公安部防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都没有系统性的鉴定技术和质量标准
领导预测,以后这一类案件必然会越来越多,防患于未然,要求总队重点培训。
但连部里都没有相关的数据,想培训也无从培起。然后领导指示:先在各机构鉴证鉴定中心试行,从工作中总结经验。
再然后,各鉴定单位就跟疯了一样,又没日没夜的熬,头发大把大把的掉。
林思成这个名字,再一次的被刻在了脑子里。
也又一次的让各鉴定中心的负责人对林思成有了更一步的了解:不仅仅是专业,而且全面。
比如许琴。
而一时半会,她也不好给唐南雁这个得力助手解释:为什么看到林思成,最兴奋、最激动的全是各单位物证中心的负责人。
因为他制定了玉石类工艺品及文物的质量标准。
虽然如今只在西京公安内部试行,却是国内第一套“根据玉石产地和分析微观结构区分玉石分级标准”的质量手册。
而为什么越是权威机构,越是专业鉴定部门,越是顶级的专家,越是不好请?
因为国家没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款,更没有相关的质量标准,一个鉴定不好,就可能吃官司。
与之相反的是,这一类的诈骗案件却时有发生,而且越来越多。拿一块几十块的俄玉,当几万块的和田玉卖,拿一块几百块的危料,当几十万的缅料卖,京城一天能发生几百上千起。
受害人发现后报警,公安机关还能说:法律中没有这一类的条款,国家更没有出台过相关的定级标准,我们不受理。
开什么玩笑?
所以,哪怕就是拿着头皮研,也得弄出个衡量标准和价值区间。
但问题又来了:公安局是执法机关,不是研究机构。
也别说制定质量数据,既便只是做为内部的区分标准,需要的实验次数也是以“万”计,才有可能得到相对准确的差异数据。
而与之相比,更迫切的是有效的眼学鉴定手段。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的固定证据,对嫌疑人使用合法且合理的控制手段。
说直白点:受害人说这是假的,嫌疑人却说这是真的。警察必须在第一时间判断: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啥,找个专家?
专家没那么闲,不可能呼之即来,挥之则去。何况等你找过来,人早跑了。
如果内部有懂行的,就会很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要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定方法,更或是有一套标准的数据参考,那就再好不过。
西京的同行就是这么干的:和西大文博学院联合,专家基本上是随叫随到。
而且隔三岔五就让西大的教授培训,鉴定中心的几个组长,都快成半个专家了。
其中最受欢迎的,去的最多的就是林思成,讲的通俗易懂,且从不藏私。
而且他专门给西京市鉴证中心制定了一套内部的质量标准,不止一位来京城出差的西京同事证实:又好又快。
而这些都是基于林思成和李春南局长,陈朋副局长私交极好的基础上,京城这边也就只能眼馋一下。
从来没想过,有同事能联系到林思成,甚至能把人请过来?
机会难得……
“别愣着了,作笔记!”许琴拿起笔,“错过了这次,你能后悔一年!”
唐南雁又往台上看了看,半是惊奇,半是怀疑:有没有这么夸张?
暗忖间,林思成点了点话筒,电子屏幕亮起:图片中,三块未经雕琢的玉料原石泛着温润内敛的光泽。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和田玉,青海玉,俄罗斯玉,这三种的主要成份都是透闪石玉,所以国标中统一归类到‘和田玉’大类。但三者间的价值、来源,以及社会认可度却天差地别。”
“具体差多少就不说了,今天主要讲一下这三种玉的主观区别、微观数据的差异,及肉眼鉴证条件下的有效手段……”
“因为时间有限,我尽量简短一点,待会会印发资料,各位老师们可以结合起来看……”
鼠标轻点,屏幕切入微观特写。在数百倍放大下,玉料内部结构纤毫毕现:
“看这些交织结构,大量极其细小的透闪石-阳起石矿物微晶(纤维状、针状、隐晶状)相互交织、缠绕、穿插,形成无定向的致密排列。这种结构极其致密,交织程度高,间隙极小。”
“具体在宏观层面,也就是肉眼可鉴的程度:和田玉温润细腻的油脂光泽、和较好的透明度,都源于这种极致的细毛毡结构。”
林思成指着屏幕,“划重点,化验组的老师们记一下:和田玉,毛毡状结构,也可以称为糯米糕结构……”
屏幕一闪,又出现两张图片,一张毛毡,一张糯米糕,两张都是横截面。
确实挺简单的:起因、过程、结果,都是只用一句话总结,但配合图片,却让众人产生了最直观的印象。
“然后再看第二块,青海玉……玉料形成中,应力作用所致,局部矿物定向排列形成的特殊纹路,透明度高于周边玉质。”
与和田玉最大的区别:内部显露出疏松的颗粒感和清晰定向纹理,导致透明度偏高,呈现干净的‘水透’感,但油润度低,韧性也低……”
林思成又指着屏幕:“记住这条水线形态,它是青海料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最后,俄罗斯玉,特点就一个字:白。但这种白,行话叫‘死白’或‘瓷白’,缺乏和田玉由内而外的油润,显得干涩、单薄。光泽更近玻璃光,是浮于表面的‘亮’,而非内蕴的‘润’。”
大屏幕再次切换图片:“再看结构:俄玉典型的团块状变晶结构,颗粒比青海料更粗大、突兀,边界分明。这就是它质粗、油性差、结构松的根源……”
林思成有条不紊,清朗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台下安静异常,笔尖划过纸面,就如无数蚕咬着桑叶。
这些基本各物证中心的负责人,知道林思成的来历和底细,更知道林思成讲的这些有多有用。
也有的一脸茫然,不知道领导们为什么都这么积极,这么认真。
更不乏后知后觉的那一部分:这小孩讲的可以啊?
有条有理,循序渐进,且通俗易懂。
只有极少数的人明白:不是林思成讲的好,而是他研究的够透彻,总结的够精僻。
有没有人比他研究的更深入,总结的更好?
可能有,但哪个不是当成看家本领,哪个愿意无私分享?
对于这个时代,对于各个与“鉴定”有关的单位和职业而言,林思成讲的这些东西,无异于真传秘籍……
唐南雁压根就没作笔记,而是一直看着台上,目光越来越迷茫,神情越来越狐疑。
她感觉,台上这人好怪,给人一种极为诡异的割裂感:这张脸,和他此时的谈吐、气质,都离的好远?
至少三十年那么远……
正天马行空,胡乱猜忖,许琴一笔敲在了她脑袋上:“愣着干什么,还不记?”
唐南雁撇撇嘴:“不是会发资料吗?”
许琴“呵”的一声:知不知道待会发下来的资料会有多厚?
少于五公分,我啃着吃了。
而林思成现在讲的这些,就是这些资料中精华部分中的精华。
不求理解的多么深刻,只要能看懂,省下来的钻研时间至少以“年”计。
正准备骂唐南雁一顿,眼前突地一暗。
咦,屏幕怎么关了?
讲完了?
正孤疑间,林思成笑了笑,指了指角落里的监控:“可以的话,这个也关一下。然后,我向老师们分享几个鉴定玉石的小绝招……”
前排的领导们精神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