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501章 南下路上(万字大章)

第501章 南下路上(万字大章)

第501章 南下路上(万字大章) (第2/2页)

“过几日汝去了蔡州,便知道朝廷是怎么安置这些人的了。”
  
  张延晖闻言点头表示了解,而刘继隆此时也端起了山丹的茶水,抿了两口。
  
  “不错,还是原来的味道。”
  
  记忆中原本模糊的味道,此刻变得清晰起来,刘继隆忍不住挂上笑脸。
  
  尽管这茶水没有那些贡茶那么好喝,但对于刘继隆来说,它便是天下之最。
  
  “山丹的茶田,如今有多少亩了?”
  
  刘继隆记得他离开时,山丹的茶田有八百余亩,只是不知如今又发展如何了。
  
  他的热情令张延晖汗颜,略微尴尬道:“近年来不知为何,茶田产量日渐减少,已经不足五百亩了。”
  
  他的话令原本热情的曹茂、刘继隆表情凝固,但最快反应过来的还是刘继隆。
  
  山丹在后世本就是种植茶叶的地方,只是因为盛唐温暖期才导致了当地可以种茶。
  
  如今十余年过去,温暖期正在走向寒冷期,哪怕全球气温只下降零点一度,也足够摧毁本就脆弱的山丹茶田了。
  
  不出意外,这山丹茶田也喝不了多少年,便要绝迹于西北了。
  
  “物是人非啊……”
  
  刘继隆不得不感叹起来,但他感叹的不仅仅只是山丹的茶叶,还有此时活跃在北方的各种动植物。
  
  如今剑南、湖南、黔中及两浙还有犀牛活跃,而大象也活跃在岭南与大礼,关中河南还能见到竹子,以竹子来造纸。
  
  不过再过几十上百年,这些动植物都将因为气候从温暖期转变进入寒冷期而逐渐南迁。
  
  这种情况有好有坏,好处在于随着不少动植物和水果向南移动过后,也会带着相关的行业不断南下,例如造纸、纺织等等便是如此。
  
  气温降低,另外导致的就是经济南移,还有粮食产量降低。
  
  河西走廊遭受的影响都那么大,就更别提吐蕃高原之上的诸多政权了。
  
  “没卢丹增,近些日子可曾有奏表?”
  
  刘继隆忽然想到了似乎大半年没有向他奏表的没卢丹增,故此不免询问起了曹茂。
  
  曹茂见状摇了摇头,对刘继隆解释道:“没卢丹增半年前便开始远征羌塘,准备将羌塘不服管教的部落覆灭,然后集中力量驱赶吐蕃境内的叛军去攻打逻些城,最后由他平定叛军。”
  
  “雪域情况复杂,兴许他被耽搁了也不一定,但他长子没卢怀光依旧在松州就读官学,且每年多康都会组织牧群与朝廷贸易。”
  
  “仅去年,朝廷便从多康获得了八千多匹乘马和八百多匹军马。”
  
  确保双方关系没有变化后,刘继隆便不再关注多康和吐蕃的事情。
  
  毕竟于他而言,吐蕃必然会衰败,他需要像朱元璋及朱棣那种,将吐蕃经营为中原的马场就足够。
  
  至于吐蕃是谁在统治,这并不重要。
  
  反正以日后的环境,吐蕃想要维持一个政权,只能通过中原不断输送粮食和茶叶才能得到保障,更别说动兵了。
  
  “吐蕃的事情不用管,若是没卢丹增需要钱粮,只要不影响朝廷的调度,尽数应允,以牛羊易物便可。”
  
  “是!”
  
  吩咐了曹茂过后,刘继隆这才看向张延晖,同时示意道:“吃吧莫要苦了自己,日后你阿耶见了,兴许要怪罪吾。”
  
  “不会的殿下。”张延晖有些尴尬,他不知道怎么开口,只能埋头吃饭。
  
  饭桌上刘继隆和曹茂都不开口,张延晖便只能安静吃完了这顿饭,直到喝茶漱口时,他才趁机开口道:
  
  “殿下,某与大娘子,不知何时成亲?”
  
  他有些扭捏,曹茂闻言迅速看向刘继隆,却见他原本的笑脸顿时垮了下来。
  
  若非他早已经接受了张延晖,单凭张延晖这句话,刘继隆就能让他无法站着走出这扇门。
  
  他家大娘子才七岁,张延晖便想着与其成亲。
  
  这番话在其它人看来没有什么,可在刘继隆这里简直可以作死罪处置。
  
  “大娘子尚幼,且等汝再历练几年,方谈此事。”
  
  刘继隆黑着脸回复,张延晖则是不解,竟然刨根问底:“敢问殿下,具体是几年,臣想早些准备。”
  
  “不用你准备。”刘继隆将其打断,曹茂见状连忙打圆场:
  
  “大娘子确实尚年幼,暂且等个五六年也不迟,且如今天下未定,还有诸多事宜,郎君也该着重政务。”
  
  见曹茂开口,张延晖便连连点头,哪怕他不懂这些,却也看出了刘继隆现在有些不高兴。
  
  “承殿下与曹都督指点,某定然会专心政务,等六七年后迎娶大娘子的。”
  
  张延晖自顾自说着,觉得自己在曹茂所说五六年基础上加到六七年,应该也差不多了。
  
  只是面对着他这番话,刘继隆脸色依旧不变,甚至有些略微烦躁道:
  
  “好了,你舟车劳顿,早些回去休息吧,三日后与吾一同南下。”
  
  “是,臣告退。”
  
  张延晖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老实回应,起身告退而去。
  
  在他走后,曹茂见刘继隆还在沉着脸色,不免上前打趣道:
  
  “张郎君不知道殿下对子女情义,不过殿下反应也着实太大了,都将张郎君吓成了白脸。”
  
  “既然刚才张郎君也说了七年后,那便七年后再说吧。”
  
  曹茂笑呵呵说着,刘继隆听后倒也不生气,只是有些郁闷。
  
  在他看来,如果可以的话,他甚至准备将婚期定在十七年后。
  
  自家大娘子不过七岁,七年后也堪堪十四,十四岁生儿育女,他自然有些接受不了。
  
  不过他也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拖太久,不然容易节外生枝。
  
  只是十四岁着实太小,起码要到十六七才行。
  
  “等天下太平,再赐婚于他,但婚事起码要等十年后才行。”
  
  “他要纳妾亦或其他,吾却不会多管闲事的。”
  
  刘继隆自己也是男的,自然知道张延晖这个年纪对女子是个什么想法。
  
  他不可能让张延晖憋到二十七,所以便只能放宽他纳妾的条件了。
  
  如此想着,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其它几个子女,不免庆幸自己没有与其它人联姻,不然每个人都如张延晖这般要在自己女儿七八岁时迎娶,他不知得气成什么样子。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院外却有人快步走入院内,火急火燎的拿着奏表走入堂内。
  
  “殿下,南衙急报!”
  
  刘继隆闻言皱眉,继而示意曹茂接过急报,随后将其打开。
  
  “你下去吧。”曹茂吩咐此人,随后才将急报递给刘继隆。
  
  刘继隆接过,眉头顿时舒展。
  
  “殿下,发生何事了?”
  
  曹茂见他舒展眉头,隐隐还有些高兴,便不免开口询问起来。
  
  “公主府有喜,足月诞下。”
  
  刘继隆将手书递给了曹茂,曹茂接过翻阅,但见是高进达为刘继隆报喜。
  
  李梅灵在刘继隆出征后不久便被诊出了喜脉,这事刘继隆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想到李梅灵那种娇弱的身子,也能生下足月的孩子。
  
  “九斤?!”
  
  曹茂错愕,要知道他自己孩子出生时才六斤不到。
  
  在这个时代,刚出生就能超过六斤的婴儿,绝对算得上是天赋异禀了。
  
  “他是足月,不必如此惊讶。”
  
  刘继隆见他如此,不免笑着拍了拍他,但实际上他自己在看到这个重量时,也倒吸了口凉气。
  
  他十三个孩子中,也有两个是足月生产的,但体重也不过七斤七八两罢了。
  
  哪怕如他这般天赋异禀者,出生时也不过堪堪九斤八两罢了。
  
  “这孩子在腹中整整待了十个月,若是没有些不同之处,那反倒显得有些奇怪了。”
  
  “如今他平安无事诞下,倒也能稳住洛阳那些旧臣,不至于让我军南征同时,后方不稳。”
  
  “既是如此,便唤他常棣吧,乳名便让公主取吧。”
  
  常棣是种树木,果实如樱桃般可食,寓于长寿多福。
  
  对于这个继承了李唐血脉和刘氏血脉的孩子,刘继隆只希望他能安安分分的渡过这辈子就行。
  
  思绪落下,刘继隆对曹茂吩咐道:“准备准备,三日后南下南阳。”
  
  “是!”曹茂见刘继隆高兴,这才松了口气,转身操办南下的事情去了。
  
  与此同时,随着刘继隆在河阴社火祭祀中舞动干戈一个时辰的事情,也随着行商们的活动的传播开来。
  
  在这个时代的北方,社火中的巫傩还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中舞动干戈来驱散灾祸的祭祀行为,更是底层百姓十分关注的事情。
  
  刘继隆不仅亲自主持社火祭祀,还舞动干戈如此之久,这不由得延伸出了刘继隆天命所归的许多流言。
  
  刘继隆个人的许多事情,也因为此事而被神话起来。
  
  吐蕃称呼他为象王的事情,也在行商们的运作下,不断流传。
  
  对于这些,刘继隆自然知道有人在推波助澜,但他并没有阻止。
  
  不论如何,等讨定南方后,他始终都要称帝,提前一年造势,并无不妥。
  
  在有人造势的同时,他的队伍也从河阴开拔南下。
  
  张延晖在抵达许州后,便与刘继隆分道往蔡州而去,而刘继隆则是往南阳所在的邓州赶去。
  
  自许州向西南而走,百姓肉眼可见变得稀少,行进数十里而难以见到几处人烟。
  
  官道两侧有不少荒废的村落,村落中则是被野草长满,鲜少有人敢进入其中。
  
  唐州昔年近二十万口百姓,数量本就不多,如今遭遇秦宗权等人霍乱后,虽然有刘继隆迁入人口,但整个州不过七万余口百姓。
  
  七万口百姓坐落各县,县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村庄。
  
  这种百里无鸡鸣的情况,仿佛让他回到了昔年归义军东征的路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皆为百姓苦。”
  
  “好在,天下即将安定,汉家河山也不至于沦落腥膻了。”
  
  马车内,刘继隆手执毛笔在理政的同时,忍不住看着窗外荒无人烟的荆襄之地感叹起来。
  
  王朝交替,始终会死人的,但因为有他到来,死的人比历史上少了许多。
  
  若只是如此,那他只完成了他使命的一半,他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开启民智,不至于让好山色沦落腥膻。
  
  “殿下,淮南道的人口图籍送来了。”
  
  曹茂策马跟上了马车,并将一摞文册递给了刘继隆。
  
  与刘继隆共乘车的青年起居注郎伸出手来,抢先接过后递出。
  
  不等刘继隆开口,便见这相貌普通的起居注郎从中取出了汇总,双手呈给了刘继隆。
  
  “殿下,这是汇总图籍……”
  
  “嗯。”刘继隆身边并不缺这种有眼色的官员,他也并未在意,只是接过翻看了起来。
  
  淮南道只有六州掌握在刘继隆手中,加上不缺官吏,废除丁徭,人口清查起来自然很快。
  
  “七十七万六千余口,倒是比吾预计的要高上些许。”
  
  刘继隆简单看完,随后便把文册合上,随手放在旁边。
  
  起居注郎见状继续提笔,将这件事情也记了下来。
  
  这些都是刘继隆要求记的,因此关于他的起居注,比起唐朝历代皇帝的起居注要详细不少,但也不至于有明代明实录那般繁杂。
  
  三个时辰后,护送刘继隆的千余骑兵队伍停在官道的废弃村庄旁,数百名骑兵下马开始收拾此地,准备在此扎营。
  
  刘继隆走下马车后,见到远处有几名兵卒正在围着几名穿着布衣的百姓,随即朝前走去。
  
  待他走上前,曹茂先挡住了他:“殿下,这些是听闻您南下,在此等待您的百姓,弟兄们在盘查,请您暂时等待。”
  
  “不必。”刘继隆将他越过上前,随后便见那些百姓纷纷朝他这边作揖。
  
  “殿下!”
  
  几名兵卒纷纷行礼,那七八名穿着布衣,牵着驴车前来的百姓也纷纷叩首。
  
  他们看样子不过十七八岁,衣着甚是陈旧,但驴车上的瓜果蔬菜却不少。
  
  “汝等为何在此等吾?又备上如此蔬果?”
  
  刘继隆笑着询问这八名青年,却见他们其中有人抬头道:“俺们想从军,但军营衙门都不要!”
  
  “俺们听闻您要来,便提前两天来这地方等您。”
  
  他们说着荆楚方言,刘继隆有些听不懂,四周兵卒也面露尴尬之色。
  
  “殿下,某等便是听不懂他们说什么,这才盘查了如此之久。”
  
  刘继隆闻言,回头看向曹茂:“队伍中没有懂得荆楚话的人?”
  
  “他们说的似乎是唐邓二州的方言,唐邓二州原籍的百姓十不存一,军中确实没有几个人会。”
  
  曹茂有些尴尬回应,但这时却见那起居注郎上前作揖:“殿下,下官曾在同州与荆楚的友人交谈过,能听懂一些。”
  
  “既是如此,汝便说说他们说了什么。”
  
  刘继隆来了兴致,而这起居注郎见状则是当起了翻译。
  
  得知他们的来意后,刘继隆这才看向他们,随后笑道:“为何不允汝等当兵做卒?”
  
  “皆因俺们给那秦狗做过几日兵卒,但俺们并未与他一同吃人,俺们当时年幼,也是为了吃口饱饭才参军的!”
  
  “是啊殿下,让俺们参军吧!”
  
  “不让参军,俺们便活不下去了,村里与乡里处处针对俺们。”
  
  “他们分差田给俺们,村中耕牛也不给俺们用……”
  
  “还有,他们每次都选俺们去做民兵,耽误农时却也不给补偿……”
  
  刘继隆倒是没想到,这几个看上去才十七八岁的青年,竟然还给秦宗权当过兵。
  
  算算时间,他们当时恐怕只有十三四岁,即便当兵也是炮灰,想来没少被欺负。
  
  如今结束战乱,却又被如此对待,也难怪他们会来找自己伸冤。
  
  “为何不报县衙?”
  
  曹茂忽然开口,刘继隆则是打断道:“若是报县衙有用,便不会来寻吾了。”
  
  “对对对!”八名青年连忙点头,随后将他们这几年攒钱买来的这车瓜果蔬菜推到刘继隆面前。
  
  “殿下,俺们没有值钱的东西,便只有这些东西来谢您,您便帮帮俺们吧!”
  
  “殿下,俺们求求您了,让俺们入军中吧……”
  
  他们纷纷跪下给刘继隆磕头,刘继隆见状示意兵卒将他们搀扶起来。
  
  “这件事,吾替汝等做主。”
  
  他的笑容很有亲和力,原本还带有哭腔的几人,现在立马止住了哭声。
  
  “出钱把东西买下,再派人去帮他们办好这件事,看看像他们这样的人多不多,到底是衙门见死不救,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刘继隆对曹茂吩咐,曹茂却看向那起居注官,又看向刘继隆:“殿下,军中无人识得荆楚话,若要处置此事,臣恐怕要向您借用这位起居注郎了。”
  
  “这是自然,要多多调查,走访乡里后再前往县衙,不可贸然前往。”
  
  刘继隆不忘交代曹茂,随后才看向这起居注郎笑道:“汝唤何名,可愿意替曹郎君走一遭。”
  
  面对刘继隆商量的口吻,这位青年起居注郎连忙作揖,眼底精芒闪过
  
  “起居注郎敬翔,愿意前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