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第2/2页)
“此次水灾虽然摧毁了中原、江淮和湖广的广大城镇,但事分两面,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原本的旧城以里坊制为蓝本设计,城市规划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已经不符合当今的潮流啦!
“以滑州为例,第二新滑州市建城以后,百业兴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户口很快就超过了灾前。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
听着神皇陛下唾沫横飞地兜售着他的先进理念,长孙无忌担忧地看看脸色越来越差的某位计相,又看看房玄龄。
那眼神好像在说,快救救你儿子。
国库没有余粮的原因找到了!
原来是有这么一位败家爷们儿当家。
奢侈品税说到底,也只是一项杂税。
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
是完全无法填平陛下的欲壑的。
房玄龄向老同事微微点头,趁李明喘息的间隙,见缝插针道:
“陛下未雨绸缪,站得高望得远,实乃绝代明君。
“常言道,不谋千年者不足以谋一时,陛下的千年大计,自然是要好生琢磨一番的。”
起手就是一番阴阳怪气,把李明说得嘴角猛抽。
“玄龄,你不妨把话说得更明白些。”
“资金仍然不足,陛下。”房玄龄就照实说了。
“虽然水患灾害已经退去,居民也得以重归家园。
“只是国家百废待兴,疫病消除、土地复垦、家园重建都需要钱。
“还有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水利。
“根据陛下的圣旨,在今年入冬以后,趁水位降低,还要继续修缮大河河道,让它再流回自己的故道,解放汴水和淮水。
“要兴修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陛下,这其中的花费……
“当然,一切都惟陛下马首是瞻。
“只要您一声令下,我等必将弃改道的大江大河、弃仍在肆虐的灾祸瘟疫于不顾,全身心投入到新城的建设中。”
李明被念得脑袋嗡嗡的:
“别说了,别说了……我知道错了还不行吗……”
大明的千年大计,刚诞生不满一刻钟便正式宣告夭折。
房遗则的脸色稍稍回来一点。
长孙无忌则在一边揉着下巴,似乎在苦思冥想,做着思想斗争。
过了半晌,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道:
“对了陛下,还有一项事务,或许也要占用相当的资金,不知陛下还记不记得。”
房遗则先是本能地猛然抬头。
然后,他大概是想起了什么,又把头埋了下去,轻声哼哼着:
“这份资金作为专项,一直留着呢。”
房大会计展现出了不一般的慷慨,说明长孙无忌嘴里的这件“事务”也不一般。
房玄龄看着李明,沉稳地说道:
“唐州、扬州、杭州,三个海港的船厂已经重新开工两个月了。
“新船不日便要下水。”
三位被没钱问题折磨了大半年的官僚,突然在这件特别烧钱的事务上非常热衷。
暗示已经十分明显了。
李明收回刚才吊儿郎当的表情,郑重起来。
“征倭,要跨越茫茫东海,花费空前。
“你们准备好了吗?”
他看着房遗则。
房遗则闷声道:
“省着点花呗,还能怎么办。”
“不仅仅是东北的倭人。大明之大,要做的事情不仅仅只有征倭一项。”李明的声调升高。
“倭人毁我龙脉要征讨,那西南真腊南蛮欺我子民,是不是也应征伐?”
按下葫芦浮起瓢。
大明虽大,但同时应付三条战线,又还是在大病初愈的阶段。
要说没有压力,那绝对是假的。
房遗则咬咬牙。
“还有国内,将大河挪回原位,又是一项不啻于一场战争的大工程。
“这相当于同时打三场战争。
“国库财政,能行吗?”
房遗则咬了咬牙,回到自己的桌位,抱起一堆文件就往外走。
“哎哎我只是问你一下,你别提桶跑路啊。”李明赶紧拦住他。
房遗则面无表情:
“这里本来就不是我办公的地方。
“我要回自己衙门,和同僚一起合计合计,怎么再腾挪出一笔钱来。”
说完,便无视了陛下惊讶的眼神,提桶离开了大明的核心。
“他……干劲儿还挺大啊。”
李明望着房遗则的背影,喃喃道。
回望两位老臣,虽然嘴上不说,但他俩燃烧着的双眼也无时无刻不在说明着。
对于征倭,他们是认真的。
掘开黄河,以致河水改道,生灵涂炭,中原几乎家家戴孝。
这是不共戴天之仇。
此仇不报,大明还有什么脸敢自称华夏正统?
而且倭国所暴露出来的狼子野心足以证明,放着他们不管,迟早会惹出更大的祸事。
就算抛开一切感性因素,单纯从收益成本来计算。
对华夏朝廷来说,倭国就是一颗纯粹的毒丸。
征倭或许没有直接收益。
但是能及时止损啊。
李明十分高兴,臣下和自己是齐心的。
“东征跨海,水军是关键。
“待下个月月初,有龙骨的航海新船悉数下水。
“我们就出兵。
“二位觉得如何?”
长孙无忌点头:
“届时,秋收刚刚结束,府库充实,人力充裕,可以为战。
“臣这就训诫各州刺史,让他们全力保障秋收,同时民部必须加强征税力度。
“劝课农桑、征收税赋、打理国库,这些事情都压在民部一根扁担上,未免一头重一头轻。
“如陛下许可,臣可以从其他部门匀出人手协助。”
如果在长安,长孙无忌的这番话完全可以理解成,他试图削弱民部、以及民部背后的房家势力。
但这是在唐州,上述担忧完全没有必要。
长孙副首相确实是为国为民,而提出的中肯建议。
而对于任何中肯建议,李明都来者不拒。
“人事调动的事情,就交给你去办。”
“遵令!”长孙无忌立刻埋头,开始遴选协助计相的人才。
行动力,是大明狠人的第一要素。
“陛下,臣有一言,请陛下静听。”房玄龄开腔了。
李明眉毛一勾,嘴角一咧:
“怎么,房相?你对这番安排还有其他意见?”
房玄龄摇头:
“长孙公办事,臣放心。
“老臣想提醒陛下的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而今兵戎之事已定,该祭祀逝去的国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