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关中危机 (第1/2页)
答应了接管指挥权,李牧再次忙碌起来。
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不光两广的部队恢复了编制,其余各省也在积极恢复武备。
湖广组建了五镇募兵,江西和浙江各自组建了两镇募兵,福建的官军也进行了改组,整编出了三镇募兵。
除了这些部队外,三位总督都组建了各自的督标,人数大约在三到五千。
新编的这些部队,除了划到浙江的景逸风所部外,其余各军骨干都是从李牧麾下抽调的。
在任用“自己人”上,三位勋贵系大佬的立场,都出奇一致。
一众勋贵子弟纷纷身居高位,走上了历史舞台。
大量的将领被抽调离开,虽然影响了两广六镇的战斗力,也让这些部队变得纯粹起来。
这次围剿傅逆,多省官军一起联合行动。
光动用的募兵,都超过了二十万。
加上配合作战的卫所部队、残存下来的民团武装,总兵力足有三十多万。
需要动员的民夫,更是高达八十万。
脸皮厚一点,完全可以对外宣称百万大军。
历史书上记录的百万大军,大多数时候都加上了民夫人数。
如此多的部队,若非各军主将多是他的旧部,李牧一样抓瞎。
军令如山不假,到了具体落实上,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随着朝廷的衰落,各地官军在执行上级命令时,经常出现阳奉阴违。
为了保障命令顺畅,大家都喜欢提拔亲信。
亲信的能力或许不是最强,但架不住这些人听话,能够按照主帅意志执行。
换成其他人,能力或许是上去了,能不能指挥顺手,那就得考验运气。
没有完善的权力体系约束,要确保将领们严格执行命令,任用亲信成了最好选择。
“侯爷,这是各省军队的基本讯息,包括将领名单身份背景、大军驻扎、兵力配备、物资储存。”
兰林杰一脸疲惫的说道。
李牧这个当老大的忙了起来,他这个师爷的工作量,也变得更大啦。
为了适应需要,幕僚团队先后进行了两次扩编。
除了兰林杰之外,幕僚队伍中陆续进了几名举人、秀才,共同配合李牧处理政务。
“放在那里好了,我后面慢慢看。
当务之急是赶紧催促一下各地,加快速度筹集粮草。
秋收已经进入到了末期,叛军随时可能发起战争,我们必须加快备战步伐。”
李牧神色凝重的说道。
勋贵总督的优势是军事,那么短板就是政务。
大家都没有在管理地方的经验,一下子身居高位,境内治理还是落在了文官身上。
偏偏大虞朝的文官,堕落的不像话,一个个都钻进了钱眼里。
什么大局不大局的,这些家伙都无所谓。
……
太和殿。
“为什么关中会在此时爆发叛乱?”
永宁帝厉声质问道。
一般的农民起义,大都发生在青黄不接的时候。
秋收这种时间点,正是大家一年中手头最宽裕的时候,完全没必要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
“陛下,臣弹劾陕西巡抚贪婪无度,肆意加征……”
督察御史的弹劾,变相的给出了答案。
地方衙门在正税基础上加征,这是大虞朝的常态。
引发农民起义,这顶多算一根导火索,真正原因还是天灾。
干旱少雨,导致粮食严重减产。
本来百姓的日子就苦,偏偏地方官没有看到,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加征。
不堪重负的百姓,壮着胆子和征税的差役理论,惨遭殴打。
在白莲教的鼓动下,关中多地爆发农民起义。
前面遁入山中的义军,也趁机杀了出来,掀起了反虞暴动。
点燃火星的关中大地,很快成了义军的温床,滋生出了大大小小的义军,将八百里秦川搅得天翻地覆。
见局势失控,盖子捂不下去了,陕西巡抚衙门才向朝廷进行报告。
“混账!”
“简直是无法无天!
一个个肆意妄为,目无君父,活该……”
永宁帝当即怒骂道。
骂的是陕西巡抚,还是起义的关中百姓,又或者是两者皆有之、
这不是群臣所知道的,大家只知道皇帝很生气,后果非常严重。
为了降低存在感,一众大臣纷纷低下头颅,避免目光和永宁帝对上。
“诸位爱卿,陕西爆发叛军,大家可有平叛方案?”
发泄一阵之后,永宁帝强忍着怒气询问道。
关中大乱爆发,让刚刚安稳下来的大虞朝,再次陷入了危险境地。
本次大乱爆发,最直接后果就是蜀地局势,再也无力回天。
朝廷没有能力多线开战,镇压这次关中叛乱,只能速战速决。
战事一旦拖延下来,不光蜀地局势受到影响,江南战场也会发生变化。
“陛下,当务之急是赶紧封锁消息,切勿让事情传到南方。
江南会战即将开启,此时收到陕西沦陷的消息,很容易动摇军心。
镇远侯和汉水侯皆出自陕西,一旦知道老家出事,必然影响他们的指挥。
现在的局势非常危险,朝廷必须尽快收复江南!”
庞承杰一脸焦虑的说道。
又一个省的赋税没了,对财政严重赤字的大虞来说,这是非常致命的。
镇压关中叛乱容易,想要稳定关中局势,就没那么简单啦。
无论谁主持关中事务,都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缺粮。
旱灾影响的不光陕西,北方其他省份,也或多或少出现了粮食减产。
北方指望不上,南方更不用说。
主要产粮地是收了回来,可接下来马上要发起大战,正是最需要钱粮的时候。
此时从南方调粮,势必影响收复江南的战斗。
相较于陕西,江南对大虞的战略意义,明显要高得多。
“庞大人,现在封锁消息,恐怕是一厢情愿。
同陕西接壤的省份众多,关中发生叛乱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天下。
与其掩耳盗铃,不如坦率的承认。
遮遮掩掩,未来消息泄露后,局面还会更加糟糕。”
沈启元当即反驳道。
身份决定立场。
作为关中人,他无法容忍朝廷放弃陕西。
不过户部尚书给出的理由太过充分,完全是从大局出发,他没法直接反驳。
只能寄希望于从关中走出来的两位勋贵系大佬顶住压力,从湖广分兵增援关中。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朝廷封锁消息,哪怕知道知道关中发生变故,李家叔侄大概率也会装聋作哑。
一方面是为了大局,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现实。
秋收刚结束,农民起义就迅速席卷陕西多个州府,足以证明下面的灾情,比地方官上报的更加严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