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服从性测试 (第1/2页)
养心殿。
看过锦衣卫送上来的案卷后,一众大员脸色都阴沉了下来。
按照使臣的交代,安南王对内自称大越皇帝,已经持续了数十年。
最近几年更厉害,对外征讨的时候,也打出了大越帝国的旗号。
先后吞并了真腊、万象等十几个国家,其中不乏大虞的属国,现在又开始向八缅地区用兵。
相比这些实质性的不轨行动,国书起草失误,反而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陛下,安南人野心勃勃,最近几十年一直在对外扩张。
继续放任下去的话,怕是会成为第二个北虏。”
工部尚书沈启元率先表明了立场。
一个北虏就搞的大虞鸡犬不宁,再来一个的话,那么大家的日子就不用过了。
大虞最近几年也是多灾多难,内忧外患一起爆发,让这个老牌帝国疲于奔命。
“遏制安南人继续扩张是必须的,可朝廷目前的状况,着实不适合在南方用兵。
哪怕出兵震慑,条件都不允许。
安南人应该看到了我们的虚弱,才选择在这种时候进行试探。
越是这种关键时刻,越要慎重对待。
从锦衣卫提供的审讯结果上来看,安南国在上一次扩军之后,总兵力就逼近了四十万。
一旦南疆爆发战争,两广云贵都会沦为战场。
偏偏这四省之地中,仅有广东财政收支能够自足,后勤支出必须依赖后方。
白莲教叛军尚未剿灭,朝廷无力多线开战。
微臣建议,慎重处理使团案。”
庞承杰一脸为难的说道。
在奉行“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时代,安南人的行为,无疑是在挑战封建士大夫的底线。
以往的时候,大家只知道安南人不安分,但不知道他们有这么大的野心。
现在窗户纸被捅破,大家再也没法假装看不见。
按照老祖宗的传统,早该出兵收拾安南人了。
可惜迫于财政压力,他这个户部尚书,必须呼吁大家保持克制。
“庞大人说的不错,使团案必须慎重处理。
为了降低影响,锦衣卫调查出来的这些讯息,不适合广为流传,暂时压下来吧!
边界地区,也要先保持克制。
只要安南人不挑起大战,其他小问题,暂时先隐忍一二。
等到局势好转之后,再找机会和安南人进行清算。”
万俊辉当即开口表示支持。
现在的局势下,最佳选择就是把使团案定性为书写错误。
其他的证据,大家装作没看见。
至于使团案的背后,可能存在疑云,现在也没法深挖。
光审问使团成员,就爆出了这么多猛料,再查下去只会让朝廷越发尴尬。
“首辅老成持重,就这么办吧!
锦衣卫负责监督,让所有知情人闭嘴,朕不希望此事闹的沸沸扬扬。”
永宁帝强忍着不爽说道。
内心深处,他已经给安南人狠狠记上了一笔。
有朝一日大虞完成中兴,他第二个要覆灭的就是安南。
“臣等遵旨!”
群臣齐声回答道。
作为鸿胪寺卿的温思远,额头上却冒出了冷汗。
前面为了推卸责任,第一时间选择上报,忘了下达封口令。
估摸着此刻使团案,都已经传遍了京城。
此时才想保密,黄花菜都凉了。
知道归知道,他却不敢告诉皇帝。
本来使团案,就让永宁帝对鸿胪寺不爽,再给皇帝找不痛快,就该他这个鸿胪寺卿不痛快了。
短暂慌乱之后,他迅速镇定下来。
能不能对外保密不重要,只要让皇帝觉得此事被压了下来,那么这丢脸的事就相当于没有发生。
……
武昌城。
距离湖广会战,已经结束了一个多月,从除了少量零星战斗,湖广地区基本上稳定了下来。
浙江和江西的争夺,统一暂时告一段路。
官军收复了两省大部分州府,其余州府则落入了吴国手中。
考虑到后勤压力,官军不得不停止行动。
捡了便宜的吴国,同样遇到了麻烦。
吴国一共才三十多万军队,楚国残部的兵力,同他们相差无几。
这么多部队,如果不完成整编,吴国根本无力对外发起大战。
双方都有停战的理由,长江以南地区的战火,奇迹般的停了下来。
“京中的结果出来了,一切如我们预料中的一样,朝廷选择了冷处理。
没有深入调查,就把使团案给定了性。
种子埋了下去,接下来等生根发芽即可。
收复南京之后,就可以启动交趾攻略。
不过你要考虑清楚,朝廷那边能够提供的助力有限。
连平叛大军的军费,朝廷也只是给了一堆官职,让我们自己想办法卖。”
听了李原带来的消息,李牧有些哭笑不得。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背景下,没人关心使团案的始末,大家只想尽快把事情压下来。
他都做好了事情穿帮,出面善后的准备。
结果前面的精心布局,全部做了无用功。
“朝廷把实缺都拿了出来,难道不怕地方势力做大么?”
李牧故作惊讶的问道。
卖官,也是丰富历史传承的。
最知名的卖官达人,可以追溯到东汉。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甚至还开办了官位交易所。
巅峰时期,就连三公之位,都被皇帝拿出来售卖。
此后的统治者吸取了教训,或是禁止卖官,或是对卖官做出限制。
随着历史变迁,到了蒙元时期,卖官艺术再次蓬勃发展起来。
同这些前辈们比,大虞朝的卖官,还只是小儿科。
定价混乱,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品牌效力。
即便是买到了官职,一样会受人鄙视。
正统文官不看他们一眼,武将也嫌弃他们。
能够拿到实缺编制,那么也就罢了。
最起码进入了统治集团,拥有了正式官员待遇。
只买到虚衔的,纯粹就是荣誉性质。
获得的特权仅限于见官不拜,可以穿官服,住相应品级的宅院,不用服徭役。
实际权力约等于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增加的不多。
“朝廷给出的实缺,多是偏远州县的低层次职位,最高不过七品县令。
就算能够掌握地方权力,影响力也非常有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