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广渠门 (第1/2页)
四只母鸡挂在车把上很是惹眼,唐植桐本来打算往西直门那边溜一圈,在留意到这边街坊的目光后,在南羊市口拐了弯,向南进了广渠门。
养鸡、处理鸡的事情,让自己周围的邻居知道就行了,再远点的就算了,人多嘴杂,还不知道最后会传成啥样子。
沿着广渠门往东走不了多远就是栖流所,栖流所旁边就是安化楼。
这种高层住宅在四九城不多见,58年的时候原计划建造四座,最后也只落实了三座,安化楼是其中之一。
唐植桐在路边停了一下,观察了一番安化楼的施工进度。
楼高九层,已经封顶,目前能看到有工人在安装门窗。
前阵子张新平说再有两三个月就竣工,掐着手指头算的话,应该也到了该完工的时候了。
这楼租金不便宜,在普通人眼里是高档住宅,建成后也确实入住了不少名流,但唐植桐不稀罕。
安化楼设计之初是奔着体现先进性去的,一楼建有大食堂,每一层都有一个公共食堂,所以住户里面是没有厨房的,住起来的体验并不算很好。
再往东去,路面就难走起来,全是土路不说,两侧基本也都是低矮的平房。
平房后面是什么,唐植桐没去瞧。
唐植桐小的时候,唐奶奶是不让他往这边来的,因为老四九城人称广渠门为“沙窝门”,将广渠门周围的区域称为“沙窝子”。
广渠门周边有很多“义地”,也没怎么有人管,所以很多从事丧葬服务的会去提前“占地儿”,在选好的地方预先挖一些“半坑”,也就是不够深的墓穴,等有人往这儿埋的时候再将坑挖至标准深度,有点卖公墓的意思在里面。
这些半坑在殡葬行业内叫“等坑”,老百姓俗称“沙窝子”。
安化楼往东来的这一片,在以前叫“四海棠”,是旧社会的平民窟。
以前四海棠这一片住的都是穷苦人,除了捡破烂的、拉人力车的,就是手艺人。
手艺人分两种,一种是不要你车,不要你房,不要你买这,不要你买那,只想在你需要的需要的时候陪你聊聊天,做点对身心有益的交流,走的时候稍微留下点钱就行的女菩萨。
其实干这一行的,不光有女菩萨,也有男菩萨,俗称兔爷。
不过这一片没有兔爷居住,因为兔爷都是有钱人的专享,靠近戏园子的地方会比较多一些。
还有一种手艺人是靠白事吃饭的。
由于广渠门附近有很多义地,时常有发丧、出殡的经过,这边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白事”从业者居住的首选。
以前在这边能找到抬杠的、打执事的、吹唢呐的、敲锣的、扎纸马的、卖纸人的等等。
正是由于这帮穷苦人住在这边,所以四九城百姓当时又将广渠门内的这片地方称之为“穷四十八家”,与唐家所在的“穷八家”并驾齐驱,只不过这边穷人更多一些。
唐植桐一边往前走,一边东瞅西看,路两边的电线杆都是木质的。
像这种电线杆虽然也能用脚扣,但似乎用脚扎子也行。
脚扎子结构比脚扣简单,制作起来也不难,绑在鞋上,利用抓扣戗住树皮提供支持。
唐植桐停下,抠了抠电线杆,木材很干燥,而且外面没有树皮。
像这种木材用脚扎子也许不会那么合适,但还是要发明一下的。
即便不能给电工用,也能拿给唐钢用啊!
深山老林里面的松树可都是带着树皮的,而且胸径都不小,那种树木明显没法用脚扣,反倒是脚扎子更合适。
唐植桐暗暗将这个发明记在小本本上,拍拍手上的灰,骑上自行车继续往前走,直至广渠门。
广渠门是外城唯一一个东向的城门,当年皇太极攻打四九城时,袁崇焕军与清军就是在广渠门外展开了浴血野战并取得胜利。
袁崇焕被冤杀后,其部下佘义士“夜窃督师尸”,葬于广渠门内并世代守墓,也就是“佘家馆”的由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此经历过失败,整个满清时期,广渠门都没怎么被重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重视,满清因此吃了大亏。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四九城的时候,先打的朝阳门,但因守军较多,久攻不下,于是改攻守备较弱的广渠门。
广渠门本身就小,兵力也不足,再加上附近的百姓给八国联军递梯子,于是才有了火烧圆明园,就连去圆明园也是当地的百姓给带的路。
说百姓愚昧吧,其实也不尽然,当时满清无能,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兴许带路党觉得可以捎带手捞一点,兴许也觉得换个皇上能比当时强。
具体孰是孰非,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就连广渠门也早已没了踪迹,民国时拆的只剩下了城台及瓮城,残存至今。
广渠门外除了一些杂乱的民居,还建有不少工厂,已经有了工业区的雏形,矗立在远处的烟筒不停地往外冒着浓烟。
唐植桐出了广渠门折向南行,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将四只鸡往空间里一送,又从龙潭路绕进了外城。
龙潭路在龙潭湖北侧,眼下的龙潭湖是景点,但还不收费,不少人在这边钓鱼。
唐植桐没有下车掺和,继续往西直至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占地面积很大,从民国七年开始对外开放,但老四九城人却有很多人没有去过,因为门票不便宜。
眼下动物园八分钱一张票,地坛两分钱一张票,天坛的门票价却足足有四毛五,价格让人望而却步。
唐植桐也没去过天坛,但听说里面早在前年就已经充分利用场地优势,建起了农场、林场,以高粱、白薯、黄豆为主。
可以预见的是,天坛及其上级部门这两年能比其他单位的日子好过一些。
唐植桐在外面能瞅见天坛上空高高在上的风筝,这里倒是一个不错的放风筝的场所,地方大、人少,还没有什么电线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