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沈大官说了啥? (第1/2页)
俞巧莲和董理来到院门口,看到门前站着两人。
前面那人理着短发,穿着现在流行的万历装。
说白了就是另一个世界的翻领夹克装,“处级以上公务员”基本配置,朱翊钧做资深公务员时,做梦都想穿的衣装。
万历元年后,新朝新政新风气,大明的服装风起云涌,花样百出。
朝廷废除许多穿着禁令,比如商人不准穿绫罗绸缎。
完全不着实际。
商人有钱,不准穿绫罗绸缎。
良民可以穿绫罗绸缎,可是没钱。
那些绫罗绸缎卖给谁?
与其让那些商人外面穿着棉麻衣服,里面穿着绫罗绸缎,大搞形式主义,还不如废除这样的规定。
朱翊钧的诏令,除了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和赐服这些特殊服饰,以及少数特有颜色、花纹和制式不要碰之外,其余一律放开。
于是大明衣着服饰迅猛发展,各种“奇装异服”纷纷亮相。
首先是此前的“旧装”。
男式直裰、曳撒,女式袄裙、霞帔等传统服装,万历年后颜色更加鲜艳,花纹更加繁琐,华丽大气,以配合万历年后煌煌大明的气度。
这些旧装也叫正装,大明官民在正旦、祭祖、婚嫁、大考、寿诞等重大节日和正式场合穿着。
平日里有时也会穿,只不过年纪大一些的人穿得多,年轻人穿得少。
正装是好看,富丽堂皇、端庄大气。
可是穿着太麻烦,还要配上头饰冠帽,一收拾少说要半个小时。脱下来又得半个小时。
年轻人喜欢穿时新的“新装”。
新装分好几种。一种是沪江一带源起的沪装。
沪装以商业套装为主。
男式的叫经理装。
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且衣长在臀围线以下,颜色以黑、藏青、浅青色为主,布料以羊毛料子最佳。
里面配着浅色衬衣,脖子可以围围巾,或者打领带。上衣口袋最好塞一个折叠好的手帕。
最先从沪州上海市大商行和银行的经理群体流行,故而被称为经理装,也叫沪装。
说白也就是另一个世界的西装。
可在这个时空叫沪装,传到全世界后也叫沪装,连明装都没有资格叫。
在全世界人眼里,那些华丽大气、庄重典雅的正装,才配叫明装。
新装第二种叫工装。
源起滦州厂矿,流行于各厂矿、运输、工程企业以及农垦农牧团,学校学生和城镇许多年轻人也喜欢穿。
特点就是简单,仿制了新式军装的某些特点。下裤上衣,略收腰、贴身、小翻领、配口袋,系木制、牛角或金属纽扣。
布料夏讲透气,冬讲保暖,主打一个耐用。
颜色多样,夏天多浅色,冬天多深色。
稍微正式一点的工装,就是中山装,小翻领变立领,气质立即变得严肃。
第三种叫制装,主要在官吏们中间流行。
一般的小吏,现在叫公事员,穿着没有讲究,穿旧装、工装、沪装以及由此演化出来的更简单的家常装都可以。
但是七品以上堂官,也就是县处级以上正职官,就必须重视衣装。
旧装官服太正式,日常穿谁都嫌麻烦。
工装太简单,沪装太新潮,不够庄重严肃。
于是一款有前门、有袖子、衣长在臀围线上下、领臀袖口等地方略加紧固的衣装悄然流行。
因为这款衣服据说是西苑流传出来,皇上亲手设计,制作出来赐给资政局学士,所以也叫制装,或叫资服。
资服分成正资服和简资服。
正资服颜色都是黑色、藏青色,显得庄重严肃,款式简洁大方,布料一般是毛料或者棉毛混料。
这个所说的棉毛混料,是木棉、棉花、羊毛、兔毛以及其它纤维成分,按一定比例混纺而成,除了透气、保暖等常规特点,关键是轻盈、顺滑和笔挺。
贵!
正资服还必须用拉链。
对,新近冒出来的拉链,铜制、不锈钢或者牛羊角质硬胶制成的拉链。
里面配上白衬衣,下穿黑色直裤,再穿一双手工制作的新款皮鞋,那叫一个范。
海瑞最先穿,也最爱穿。
一是皇上赐下的,不用再花钱另外制作衣服。
其次是适合各种场合。
前一个小时还在视察工作,跟工农学商百姓们打成一片。
后一个小时可以把巡抚、布政使等省一级官员叫在一起开会,坐在一群朱袍青袍官服中,不减威严。
其他资政学士和大学士很快也发现这个妙处,纷纷穿了起来。
坐衙、开会、视察工作,全都穿着它。
其它官员也眼热,又发现这款衣服没有被列为“赐服”,于是百官们纷纷学着穿,觉得穿上它后,自己也成为资政局学士了。
很快也形成了一个默契,正资服只有正七品以上堂官才能穿。
正五品,也就是地厅级以上官员的正资服才能配拉链。
其次就是官阶越高,颜色越深。
至于正七品以下的小吏和公事员,也想穿啊,谁还没有一颗期盼进步的心啊。
于是简资服就出现了,颜色偏浅,布料一般,款式略有不同,比如翻领略大,袋口是正的不是斜的,袋口有翻盖.
品阶无处不在!
董理一眼就看出来人穿的是一身正资服,藏青色,前面是拉链而不是纽扣。
再看他年纪四十多岁,那应该是正五品以上官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