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天机阁荣誉顾问 (第2/2页)
厉老的双眼仿佛看透了经济运行的本源规律,冷笑着说道,“小陈,因为这些企业就是这套逻辑的直接受益者啊~
大量试水,有成功的就垄断市场,一边在资本整顿市场,一边去讲故事割韭菜。
至于那些失败的项目,该解散解散,该裁员裁员,该加班加班.
所以你会看到那些大厂,每年都会不断地招人、裁人、加班,依次循环。
人总是不缺的不是么?
一个人一个月正常工作时长是165个小时,而按照福报工作的话一个月是288小时,正好接近两倍。
一边大量失业,一边加班严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会同时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单就这点而言,彼岸就没有这样,你没有选择和光同尘,而是在走一条违背市场规律,颠覆资本逻辑的新路,非常好。
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跟你聊这些的原因。”
对方既然话已聊到这里,陈默立马把《上岸计划》初稿递了过去,“这是我这边打算推行的一套方案,您请过目”
厉老戴上老花镜,从上衣口袋里面拿出钢笔,随着时间流逝,时而沉思、时而批注,在上面写下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半个小时过去,他放下笔,略微沉吟才缓缓开口,
“想法是好的,路线没有错,但是手段过于激烈,可能适得其反,而且有些部分过于理想吧,把人心想的太好了。”
陈默身体微微前倾,一副洗耳恭听的姿态,“愿闻其详!”
“打工人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少上班,多赚钱。
可一样米养百样人,制度越规范,而有些人主动带头加班性价比就更高了。
外部有外部的原因,内部也有内部的问题,比如声音不一致。
外面坏,里面蠢,总会有人为利益破坏规则,这就是囚徒困境.”
陈默若有所悟,“这就像写的作者一样,多码字就能多赚钱,所以总有那些带头日更两万三万字的卷王,倒逼其他作者也提高产出量.
大家都补课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补课。
人是可以累坏的,但资本不会,受益的永远是平台,最终内卷的下场就是陷入恶性循环.直到某一方率先扛不住。”
“嗯,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的这份计划可以由小见大,中小企业作为切入点没有错,可以从互联网行业开始,然后形成示范效应,不过最终还是需要等待时机.”
“时机?”
“其实破局关键是能否达成动态平衡。
目前经济处于上行,但根据我的观察时间不会太长,5年左右会呈现一个周期拐点,如果经济下行,会加剧目前的循环,让一些问题暴露出来。
当动态平衡被打破,就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而你的这份计划如果能坚持下去,届时未尝没有成功的可能
其实从来都是这样子的,任何事物只有被需要的时候才会产生价值,至于什么时候会被需要?
那就要留给时间来回答了。
希望届时彼岸在,你在!”
厉已宁的这番话犹如一记惊雷,在陈默脑海中轰然炸响。
他震惊的并非厉老对自己的期许,而是这位经济学泰斗对经济走势的预判——那个精准的时间节点,与他前世记忆中的转折点几乎分毫不差。
“所以,小默,有些事情从来就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是想不想的问题,至于怎么样才能想?
就像讳疾忌医的病人,非要等到病入膏肓才肯求医,你要做的,就是提前备好良方,等时机一到,自然药到病除。”
陈默肃然起身,向眼前这位白发苍苍已至耄耋之年的智者深深鞠躬:“谨记厉老教诲。”
“对了,”厉老突然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你那个天机阁,还缺顾问吗?”
这句话让陈默浑身一震。厉已宁是谁?华夏经济学界的泰山北斗,改革开放的智囊元老,北大讲坛执教四十载,门下弟子遍布政商两界。
当年他三顾茅庐都未能请动的重量级人物,此刻竟主动抛出橄榄枝。
陈默只觉得喉头发紧,心神激荡,素来犀利的言辞此刻竟变得磕磕绊绊:“您您的意思是可之前.”
“之前是顾忌你光说不练,”厉老笑着摆手,“这两年我冷眼旁观,倒看出些门道。
反正我这把老骨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亲眼看看,你这'彼岸'究竟能开出什么花来。”
老人望向窗外的目光忽然深远,“就当是弥补些未竟之事吧。”
“这是彼岸莫大的荣幸!”
两双手紧紧相握,一个时代的智慧与新一代的抱负在此刻交汇。
陈默不仅带着修订完善的《上岸计划》离开,更为天机阁请来一尊“定海神针”。
厉老的加盟,对彼岸的重要性来说,不亚于卧龙出山。
这让陈默对接下来要走的路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