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光宗耀明 > 第464章、笔和刀

第464章、笔和刀

第464章、笔和刀 (第1/2页)

盒饭本来不好吃,但送盒饭来的小太监却多说了一句:“相公,今日肉羹可是皇后娘娘亲手熬的,陛下命盛一些分赐诸位相公。”
  
  叶向高顿时站了起来:“这如何当得?”
  
  “陛下口谕:忧心国事的可并非只有朕一人,诸相都辛苦了。”
  
  “臣……”叶向高哽咽着说道,“臣叩谢圣恩,敢不粉身以报?”
  
  小太监只是把话带到了:“相公病体初愈,这就请用。陛下也关照了,急也急不来,午后该歇息一下还是歇息一下。”
  
  叶向高自是不住称颂感念君父之仁,待那小太监走了,台阁佥书打开了那食盒,颇为艳羡地看了一眼又一一取出置于旁边桌上,扶着叶向高坐下:“想必是陛下忧心时局,寝食难安。皇后娘娘亲侍汤羹,陛下却不忘诸位相公,真是君臣相宜。”
  
  “文孺啊。”叶向高拿起筷子,“你也坐下一起进一点吧。”
  
  “下官如何敢当……”
  
  叶向高只摇了摇头,坚持让他一同分享。
  
  此刻在执政院做台阁佥书的,共有四人。
  
  枢密院之外,执政院之下衙署最多,台阁佥书也多配了两人。而杨涟杨文孺自从受命搜捡典籍编撰历朝历代天灾史并总结各类灾害备灾救灾方略之后,如今已然平步青云。
  
  如今他年已四十七,虽然仍旧只是一个未经实务的“清流”,但叶向高却颇为看重他。
  
  文秘工作自有文秘工作的好处。
  
  食不言,两人只是默默吃了一点,皇帝赐下的肉羹他们也只是各尝几小口。
  
  杨涟知道,叶向高不会过于厚此薄彼,另外三位同僚回来自然同样能分一杯。
  
  让人把剩下的菜肴送去里间温起来,等会他们三人回来,光禄寺专门改的外朝膳事司给这些在紫禁城内办公的文武要员们备的午膳也送到,他们就可以再吃饱。
  
  饭后闲暇,叶向高先叹了口气:“你领执政院佥书,这数月以来之事,有何感想?”
  
  执政院共有四个台阁佥书,自要有个主次。杨涟居首,他如今是从三品了。
  
  沉默片刻之后,他沉重地说道:“人祸猛于天灾。”
  
  “泰昌七年登科以来,你就不曾离京。编修,农业部任事,再为台阁佥书。”叶向高看着他,“地方实务,你欠些历练。人祸猛于天灾,若你任官一方,又如何应对?”
  
  “下官虽未历实务,可……”杨涟顿了顿,“下官昔年搜捡史册典籍,前代还好,我大明一朝每逢天灾时,人祸却也不少。史册虽只是寥寥数语,民间札记所载事迹却……”
  
  杨涟看着叶向高,颇为尊敬地说道:“宰执,些许污蔑由得他去。下官在宰执跟前用命,宰执如何一心为国为民,下官再清楚不过。下官若在地方,便只知一心推行中枢政令,诸事皆有法度。”
  
  “就只是这样?”叶向高再次叹了一口气,“难处呢?政令不畅……”
  
  “诚如陛下所言,此为内战!”杨涟有些激动,“下官搜史修灾,每每为生民垂泪。幸有圣君贤臣在朝,一片公心,诸政无不谋国深远、忧民殷切!我辈进学,出仕则该报国济天下,在野则当奉公守法德则乡里!政令不畅,便该如相公直言一般,办出个民心所向郎朗大明青天!”
  
  叶向高怔怔地看着他,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知道这杨文孺虽名曰后进,比他其实只小十三岁。
  
  毕竟是一直没到地方打滚过啊,虽说往来文书看过不少,却小看了那些事的难。
  
  当然,他这一身慷慨正气,倒是合皇帝要寻同心同志之臣的意。
  
  杨涟这一辈子,一切都不一样了,他自然不必要再被魏忠贤整死。
  
  那魏忠贤本人都已经在朱常洛登基之前便逐出了宫外,不知流落到哪里、是生是死了。
  
  但朱常洛让杨涟去做的第一件事,对杨涟来说却无形中更滋养了他忠义的一面。
  
  民生之苦,莫过于天灾人祸之时。杨涟虽然没有在地方任官过,可是从各种史料和民间札记里却见过更多天灾之时的人祸,而且往往都是十分极端的案例。
  
  那段时间的工作,对杨涟、黄尊素等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刺激。查阅到的资料里,都太黑暗了。
  
  这一回朝廷要推行新钱法,旧钱法之弊,杨涟这些常在京里又能够站在小民角度去想的人又岂会不知?
  
  谁料就被地方上借着大明正有两大征,搞出这人为祸事来,甚至于都胆敢刺储了。
  
  “宰执,下官有个法子!”
  
  “哦?”
  
  叶向高并不太在意地敷衍了一句,他对杨涟所能想出的法子并不报期待——是个好秘书,却不像懂得变通的,颇为执拗古板。
  
  “下官以为,各地办案,要多搜捡那些奸官劣绅之诗文、书信!”
  
  叶向高疑惑地看向他。
  
  “下官以为,朝廷正该不遮不掩!不说贤德,良善总是先贤教诲最易做到的吧?看看这些奸官劣绅平日如何夸夸其谈,再观其行,传告乡里,这便是公道自在人心!朝廷这样做,也是一正官风士风。害群畜类,也好教而诛之!”
  
  “文孺是说……”叶向高默默地思考起来,随后眼神复杂地看着他,“你可知若真要大肆这么去做,天下百姓会怎么想?”
  
  “自然是民心尽附,四海称颂!”
  
  叶向高知道他可能低估了“害群畜类”的数量规模。
  
  不过对叶向高而言,他琢磨了一会就知道关键在哪里。
  
  这种做法不是不行,是要把握好度。
  
  他看了看杨涟之后笑了起来:“文孺将来却适宜做一件事。既然情势如此,我却可奏请陛下提前筹备了。”
  
  杨涟愣了一下:“何事?”
  
  “笔杆子之事。”叶向高心情好了不少,“宣教公义,砭斥败类。你可知通政学苑为何改名同政学院?”
  
  “……不是与诸省府州同政学校一体,取上下同心之意?”
  
  叶向高只是莫名笑了笑,却不再多话:“我先小憩片刻吧。”
  
  皇帝有心筹建那同党,上下同心,谈何容易?
  
  正如进贤院之中礼部改了礼法部一样,上限是先贤所盼大德之礼,下限是律法之戒;将来这同党之内,一样要下有党纪之戒,上有大同志愿之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