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荀攸 (第2/2页)
“袁绍率部渡过追击,后与曹操相遇。曹操麾下众将十分恐慌,劝说曹操退守大本营。”
“荀攸认为这正是擒敌的好时机,于是曹操以辎重粮草为饵,引诱袁绍军来抢。”
“袁绍部将文丑与刘备统率五六千骑兵先后追赶而来,曹操部将纷纷请战,但曹操认为时机未知,阻拦麾下部将上马迎战,”
“不久后,更多袁绍骑兵前来,争夺曹操故意留下的粮草辎重。”
“于是曹操抓住时机,率领麾下近六百骑兵突然冲杀出来,大破袁绍军,并斩杀袁绍麾下大将文丑。”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形成相持对峙局面,不久后,曹操军中粮草耗尽,荀攸献计曹操,认为袁绍运粮车一天内就要抵达,守将韩猛勇猛却十分轻敌,一击可破。”
“曹操询问可以派遣谁去执行任务,荀攸认为徐晃可以胜任,于是曹操派遣徐晃和史涣率部前去截击袁绍运粮车,并烧毁粮草辎重。”
“后许攸前来归顺,告诉曹操袁绍派遣大将淳于琼统率上万人押送粮草,将领骄纵士兵懒散,可以派兵击败他们。”
“但众人都十分猜忌,只有荀攸和贾诩劝阻曹操采纳许攸之计。”
“于是曹操留下荀攸和曹洪镇守大本营,由他亲率大军攻打袁绍军,并斩杀了淳于琼等人。”
“袁绍部将张郃和高览前来归顺曹操,袁绍只能丢弃大军逃走,面对张郃等人的投降,”
“曹洪心中猜疑不定,荀攸劝说曹洪,打消其顾虑,这才接受张郃等人的投降。”
“建安七年,荀攸跟随曹操前往黎阳攻打袁谭和袁尚。”
“次年,曹操统兵刚去攻打刘表,袁谭和袁尚却争夺冀州。”
“后袁谭派遣使者辛毗前来求救,曹操答应下来,询问众人有什么看法。”
“众人多认为刘表强大,应该率先平定,而袁氏兄弟不足为虑。”
“荀攸却认为,刘表坐镇荆州,没有平定四方的志向,而袁氏占据四州之地,拥兵十万,袁绍以宽厚赢得民心,”
“如果袁氏兄弟能够和睦共处,很难派兵平定,如今袁氏兄弟内讧,应该趁乱派兵攻打,这是平定天下的好时机。”
“于是曹操采纳荀攸的主张,答应与袁谭和亲,并派兵攻破袁尚,后袁谭反叛,荀攸随军于南皮斩杀袁谭。”
“冀州平定后,荀攸因功被封爵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曹操对部将论功行赏,增加荀攸四百户封邑,共享有七百户,后转任中军师,魏国刚建立时,出任尚书令之职。”
“建安十九年,荀攸跟随曹操南征孙权,中途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曹操对荀攸的离世十分伤心,痛哭流涕,并认为他与荀攸相识二十余载,他没有任何可以非议的地方。”
“因长子荀缉早亡,由次子荀適袭爵。魏帝曹芳时期,追谥荀攸为敬侯,”
“正始五年十一月,魏帝曹芳下诏,令荀攸配飨太祖庙廷,享受祭祀的权力。”
苏轼:斩杀颜良这一战成为白马之战,乃官渡之战的前哨之战,有点类似于后来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时候,马超和张飞主导的下辩之战。
那一战,马超和张飞全部战败,可他们却逃走了。
而袁绍这一战,却导致颜良和文丑两大战将直接殒命。
曹操与袁绍的大战,争夺北方的领导权,其实是沿着黄河展开的。
比如说官渡,袁绍要进攻曹操,人员和装备,还有兵马和粮草,就一定要渡过黄河。
这在古代,绝对是一件系统而庞大的工程,要知道,黄河虽为中华民族母亲河,可脾气却一直不太好,一直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那么,黄河容易渡河的地方,就被修建了渡口,比如官渡之战爆发地“官渡”其意就是官方的渡口之意,颜良被斩杀在白马,而白马在黄河的南岸,曹操辖下,也是一个重要的渡口。
颜良奉命攻打白马,目的是掩护主力部队渡河。
就像是街亭之战,马谡奉命防守街亭,街亭一旦失手,那么曹魏的援军将能源源不断进入拢右,且兵力占据优势,这仗等于是没法打。
同样,如果袁绍能攻克白马,建立起前进基地,那么后续主力部队能从容渡河,插入曹操的地盘,这仗将很难打。
所以曹操想不输,必须全力阻止袁绍大军渡过黄河。沮授说颜良“良性促狭”,这点倒是真的,不然他不会一路狂奔,直插白马。
可白马为要塞之地,尽管颜良进军迅猛,可这非平原之地的突袭,白马曹军守将刘延选择了据城坚守,并急告求援。
他直接了当地指出,敌众我寡。要援救白马,不能这么直接了当地杀过去,很容易变成袁绍的“围点打援”,反而让自己陷入被动。
白马渡的上游还有一个小渡口—延津渡口。我们完全可以大张旗鼓,从延津渡口插入到袁军地盘,去切断颜良军的后路。
由于颜良的冒进,袁军肯定是忌讳这点的,必然会出大部队去阻击我们,但我们并非是去切断后路的,
而是佯攻吸引袁大分兵,他的阻击部队一过来,我们就装作计谋被识破,赶紧撤退,
如同当年的孙膑一样,与魏武卒一交手就立刻败退,吸引起阻击部队渡河追击。
人家觉得我们是围魏救赵,其实我们主攻的方向还是白马,当颜良他们觉得我们派出的部队少,而且主攻部队偷袭失败。
他这边必然放松警惕,加大对白马的围攻,而疏忽防守。
这时候,需要的是突将集中优势兵力突袭,定一举击溃颜良所部。
实际上,袁军果然上当了,分出很大一部分兵力让文丑去阻击曹操的“切后路”部队。
事情真如荀攸所料,袁军如此行动,这时候,就轮到关羽和张辽率领的突袭白马的部队发挥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