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68 冷兵器时代的‘号称’

第468 冷兵器时代的‘号称’

第468 冷兵器时代的‘号称’ (第1/2页)

虽然暂时没有给郅都明确答复,但高阙之战的先锋,却也在刘荣的乾坤独断下,就此秘密定了下来。
  
  与此同时,高阙之战的参战兵力,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区间。
  
  ——先锋部队,由郅都率领的五万兵马组成,并要有至少三万人北涉大河,抵达高阙之外。
  
  至于中军主力,以及负责掩护、保障的侧翼,按照汉家过往的惯例,则大致为:左、右侧翼人数不超过先锋,且各不低于先锋部队的三分之二;
  
  中军主力,则为先锋部队的一点五至两倍之间。
  
  高阙之战很特殊。
  
  战场在河对岸,且上了岸就是沿岸延绵数十里的关墙,所以不需要设左、右侧翼军。
  
  如此一来,汉家于高阙之战的参展总人数,便来到了先锋五万人,外加中军主力八万人左右。
  
  总共十三万人的战斗编制。
  
  乍一眼,似乎不算多。
  
  毕竟当年,吴楚七国之乱,单是吴王刘濞一人,便号称从吴国拉出了六十万大军!
  
  外加楚王刘戊的储君二十万,以及岭南闽越、南越等国兵马——吴楚之乱,吴王刘濞掌控下的偏军主力,号称有百万之众!
  
  当然了,‘号称’二字,本就耐人寻味。
  
  但实际上,根据汉室朝堂官方的战后统计,吴王刘濞麾下的叛军主力,光是在梁都睢阳城外,便丢下了数万具尸首!
  
  再算上后来,吴王刘濞穷途末路之下,不得已强攻周亚夫驻守的下邳,以及东逃路上溃逃、走散、伤亡的兵马。
  
  最终,汉室战后统计出来的结果是: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的叛军主力,兵力达到了至少二十万人。
  
  虽然只有‘号称’的百万之众的两成,但这个数字也依旧夸张。
  
  而在当时,汉室朝堂中央为了平乱,而从长安派出的军队,兵力就务实许多,没怎么谎报‘号称’了。
  
  大将军窦婴,将兵二十万,驻守荥阳,以监齐、赵之兵!
  
  太尉条侯周亚夫,同样将兵二十万,奔赴睢阳镇压叛乱。
  
  前后加在一起,这就是四十万兵马了——比吴楚叛军主力的正式兵力,高出了足足一倍。
  
  只是汉家这四十万平叛大军,虽然没有多少水分,却并非是战斗编制四十万。
  
  就说窦婴那一路,说是二十万大军,人数也确实有二十万;
  
  但实际上,窦婴从长安出发时,却只带走了北军中垒、巨盾二校。
  
  即便是作为禁军,天然具备超编资格,北军的校尉部,也不过是每二千人一校的编制。
  
  换而言之,大将军窦婴当年,从长安带走的中央军、正儿八经的精锐部队,其实就这两部校尉,满共不过四千兵马。
  
  而这四千兵马,之所以能变成驻守荥阳的二十万大军,则是因为这一路上,窦婴都在‘奉旨扩军’。
  
  无论后世还是当今汉室,当兵的苦,总归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承受的。
  
  但当战争到来时,建功立业的诱惑力,却又使得这些不愿成为常备军、不愿成为职业军人的壮年男子,前仆后继的扑向行军途中的参战部队。
  
  每一次战争,都不例外。
  
  便如当年,郅都带着四千北军卒出长安,向东才刚走了一天、才刚抵达新丰,麾下兵马就已经迅速膨胀到了三万人!
  
  再一路往东,沿途一路扩军,一直到大军抵达函谷关,窦婴麾下,就已经有十好几万人了。
  
  出了函谷关,又是一波暴涨。
  
  ——函谷关以东、睢阳城以西的地区,凡有意参军报效国家,或者说是平乱建功的大好儿郎,都等在了函谷关外。
  
  大军前脚刚出函谷关,窦婴麾下大军便再度膨胀,毕竟了长安朝堂诏允的‘二十万人’编制上限。
  
  若不是窦婴守住了底线,在兵力达到二十万人后,便坚定不移的将继续源源不断前来,想要入伙平乱的青壮们,挡在荥阳大营之外;
  
  那吴楚平乱之前,窦婴麾下大军,兵力必然会超过三十万、大概率能达到四十万,甚至,未必完全没有超过五十万人的可能。
  
  那么,是否就可能说窦婴,在荥阳手握二十万‘可战之兵’?
  
  不尽然。
  
  最开始,被窦婴带出长安的那四千北军卒,自然是在大军扩编之后,各自担任了不同级别的将官、指挥官,成为了这支军队的骨干。
  
  但有一个问题,却是无法避免的。
  
  ——自发来投军的青壮,之所以来‘自发投军’,正是因为他们本身,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平叛大军。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那些有战斗素养、有战斗经验,组织起来就能上战场的合格兵源,多半已经在汉家的军队体系当中了。
  
  即便有些漏忘之余,也会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时间,就被层层选拔征召走。
  
  也就是说,能在战争已经爆发,中央朝堂也已经完成军队组织,并正式派出参战大军后,依旧只能通过‘自发投军’加入大军的,多半都是有些欠缺的兵源。
  
  要么年纪大些,三十好几;
  
  要么年纪太小,才十六、七。
  
  要么家世不够好——太穷,够不上‘良家子’的合格线;
  
  要么家底不干净——或是商贾子弟,或是游侠地痞。
  
  这些人,实可谓鱼龙混杂,人员组成极为复杂,技战术水平参差不齐,且呈现极度两极分化。
  
  有服从命令,却没啥战力的预备役,以及穷苦人家的瘦猴儿;
  
  有具备战斗经验,然而身体素质却不过关的老大叔,甚至是轻度伤残的退役老兵。
  
  有战力不错,但组织纪律极度涣散的游侠地痞。
  
  自然,也有要战力没战力、要经验没经验,却碍于家世,你还非得带上他不可的纯累赘。
  
  于是,你手下的二十万大军,自然就有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编制。
  
  比如,按照汉室军队正式的编制规则,归为甲、乙校尉,甲、乙司马的部分,便是具备战力,且真的要上战场的战斗编制。
  
  也有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其不适合正面参战,只能负责各类辅助工作的‘别部校尉’‘别部司马’。
  
  比如游侠出身的兵力,多半会安排为向导、引路者,以及后勤通道的保卫力量。
  
  游侠嘛!
  
  多半是地头蛇。
  
  认路,也有点逞凶斗狠的力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