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百七十四章 新风潜入夜,改革润无声

第三百七十四章 新风潜入夜,改革润无声

第三百七十四章 新风潜入夜,改革润无声 (第1/2页)

从花朝节,也就是二月十二那天开始。
  
  整个大魏朝堂就一直都忙于葬礼。
  
  先是天泰帝,停灵四十九天。
  
  不知不觉,就到了四月底。
  
  随后半个月送葬,半个月回返。
  
  匆匆忙忙,已经到了五月底。
  
  景顺帝死在途中,回来又补停了三十多天,也凑够四十九天。
  
  眼看着,现在已经六月底了。
  
  可是景顺帝刚下葬,太皇太后又薨了。
  
  停灵四十九天,再去孝慈县来回一个月。
  
  这还是因为忠顺亲王谋逆,不用大葬的缘故。
  
  不然这一整年过去,都忙这一家四口的葬礼了。
  
  即使如此,等皇家这四口整整齐齐的都葬完,就得九月底了。
  
  现在半年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浪费在了葬礼上。
  
  满朝文武也是身心俱疲,不少大家族的老人都追随皇家四口一起走了。
  
  即使没走的,也都开始请假。
  
  太皇太后薨的第三天,百官穿着素服上朝。
  
  一应仪礼结束,便有科道言官上前道:
  
  “启奏陛下和太后,今年接连国丧,大魏举国哀悼已有半年,如今太皇太后又登极乐,恐民间疲累已极,影响秋收,不知可否依礼从简从速,以养民生息。”
  
  “臣等附议!”
  
  刚一有人提出,说要养民生息,立刻就得到满朝文武的一致支持。
  
  元春很想顺水推舟,但事关一个“孝”字,她可不敢轻易答应。
  
  “此举恐有碍孝道,于陛下名声不利吧?”
  
  这个“吧?”用的很好,百官顿时明白元春的难处。
  
  一时间,早把礼书吃得透透的一众进士,就开始旁征博引,为这事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
  
  有的说可从速,有的说可从简。
  
  还有的说,接连不断去世,可以按照一场丧礼来办。
  
  言外之意,就是说停灵都不用停,直接送去合葬就可以。
  
  眼见百官积极参与,元春还是没有答应。
  
  “诸位阁老怎么看?”
  
  这样的小事就不用问冯一博了。
  
  一众阁老彼此对视一下,最后还是李守中这个礼部出身的次辅出列,躬身道:
  
  “臣觉得,既然民疲国乏,可适当依礼而减。”
  
  有了足够的台阶,元春才满意的点点头。
  
  她略一沉吟,便道:
  
  “既然都这么说,本宫就从善如流,准诸位所奏,都中三品以上及诰命按礼祭吊,停灵二十一日后,先太皇太后与先文皇帝合葬。”
  
  减了就比不减好,再说这一下就排除了大部分人。
  
  三品以上就是侍郎以上,武勋也是三等将军以上。
  
  满打满算,留下祭吊的就不到五十家了。
  
  至于这些人家,你做了这个位置就得尽这个义务。
  
  何况停灵也从四十九天降到二十一天,已经是天恩浩荡了。
  
  “太后仁德无双,苍生有福!”
  
  “太后仁爱苍生,百姓之福祉也!”
  
  “……”
  
  一时间,满朝文武都松了口气。
  
  见此情形,元春心中微微一叹。
  
  随后,抬手让侍班官员继续。
  
  “山东几府联名上疏,弹劾朝中有人借山东两府大灾,侵占河道、良田无算,导致难民无处安置,逆首借机招募为匪,最终有了通天之祸!其中有……”
  
  侍班官员直接将参与之人,还有所占田亩的数字一一宣读。
  
  刚刚还为精简丧礼之事大为欣喜的百官,此时不少都开始为之色变!
  
  “臣罪该万死!”
  
  “臣有罪!”
  
  “臣治家不严!”
  
  “……”
  
  每念出一个名字,就有人心若死灰的拜倒丹陛之前请罪。
  
  就连具体田亩都调查的一清二楚,他们根本无可辩驳。
  
  没过片刻,丹陛前已经跪了一片。
  
  一开始出来的,心中都是极为惊恐。
  
  但随着人数越来越多,这些人慢慢就都放心不少。
  
  无他,法不责众而已!
  
  若是几家参与,说不得就要抄家流放以儆效尤。
  
  但现在出来这已经二十几家了,看这架势不止这个数。
  
  最重要的,请罪的不少还都是数得着的勋亲贵戚。
  
  就连太后的大伯贾赦,此时都跪在那里了。
  
  你让当初放话会保贾家的太后如何处置得了?
  
  在他们看来,这事最后大不了就是退还田亩,罚俸数月。
  
  再多一点,想必太后都下不去手。
  
  别看太后不让贾家出仕,谁不知道这是保护贾家的手段?
  
  现在好了,我们不对付贾家,贾家自己出事了。
  
  要么你轻拿轻放,对大家都好。
  
  要么就同归于尽吧!
  
  只要你下得去手,大伙也认了。
  
  但若一碗水端不平,那肯定说不过去!
  
  其实,这事元春也很为难。
  
  牵扯到荣府,她很想回护一下。
  
  但事情实在太大,又涉及刺杀景顺帝的马匪。
  
  即使是她,也不敢擅专。
  
  对贾赦贾琏这对父子恨铁不成钢的同时,她就给冯一博去信询问。
  
  可惜的是,得到的回复只有四个字。
  
  秉公处理。
  
  这是元春第一次,不想听从冯一博的建议。
  
  于是她又不死心的和阁老们商量。
  
  结果,得出的意见却都大同小异。
  
  无论是陈勤之,还是李守中,都认为此事涉及先皇之死,绝不能不闻不问。
  
  元春无法,只能硬着头皮在朝会上商议。
  
  其实她不知道的是,这件事她绝对问错了人。
  
  因为这件事,本就是冯一博和陈勤之商议好的。
  
  冯一博说要改革,可不是说着玩的。
  
  改革第一步,向来是整顿吏治。
  
  王安石就是没整顿吏治,最终栽在用人上面了。
  
  那为什么整顿吏治,单纯为了风气吗?
  
  肯定有这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启用自己人。
  
  上次说了,改革最重要的是什么?
  
  冯一博认为是四个字:利益一致。
  
  利益从何而来?
  
  总不能凭空生出来吧?
  
  自然还是要先打倒一批人,再扶持一批自己人了。
  
  有了利益之后,才能劲儿往一处使。
  
  有了利益之后,才能进行重新分配。
  
  对于如今的大魏来说,平民百姓已经被压榨到了极限。
  
  而这些勋亲贵戚占据的资源,就成为最好的目标。
  
  不过,冯一博当然不会傻乎乎的,用改革的名义去整顿吏治,剥夺别人的利益。
  
  那样做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引起巨大的反弹。
  
  到时候的结果就是,入目皆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