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隆万盛世 > 1477天地本不全非人力所能为

1477天地本不全非人力所能为

1477天地本不全非人力所能为 (第1/2页)

看着眼前朱红色砖墙,魏广德随淮安府官员步行进入祖陵。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的衣冠冢,据说也是其祖父的实际殁葬地。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淮河镇明陵村境内,东临洪泽湖,南依宁宿徐高速公路,距盱眙县城约10千米,明祖陵陵区总面积约73公顷,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
  
  在建成皇祖陵后,朱元璋就下达了祭祀命令,规定了皇帝和宗室及官员的祭祀流程。
  
  除了当地官员需要定期祭祀祖陵外,过路官员也需要入内进行祭拜。
  
  当然,绕路就可以避开,其实不少官员也选择此法,稍微绕道几十里就不用过去了。
  
  魏广德从南京登船一路北上到了淮安府就下船,会和河运总督潘季驯、淮安知府前往皇祖陵祭拜。
  
  倒不是他故意要表现出什么,主要是此行规划的任务就是了解黄淮治水最大的障碍——皇祖陵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从这里出发去洪泽湖,再看黄河,能够有个更直观的印象。
  
  虽然工部有微缩模型,但终究不够真实。
  
  皇祖陵延续中国传统皇陵建造,明祖陵主要建筑有玄宫、享殿、具服殿、金门、角门、红门、棂星门、内御桥、金水河、宰牲堂、井亭、神厨、神库、燎炉、祠祭署以及陵前石象生等。
  
  明祖陵其城墙即有3道,最外面的罗城是土城,长9里30步;中间为砖城,长4里10步,神道石刻、金水桥、宰牲亭等均在城中;最里面是皇城,内有享殿及配殿等。
  
  明祖陵内的建筑有皇城正殿五间,东西两庑六间,金门三间、左右角门二座,后红门一座,燎炉一座;
  
  砖城一座,内四门四座、各三间红门,东西角门二座,外有先年东宫具服殿六间、直房十间,东西北三门、直房十八间,星门三座、东西角门二座,内御桥一座,金水河一道,石仪从卫侍俱全,天池一口,井亭一座,神厨三间,神库三间,酒房三间,宰牲亭一所,斋房三间;
  
  外罗城内磨房一所,角铺四座,窝铺四座,砖桥一座。城外下马牌一座,东南面御水堤一道,自下马桥起,至施家岗止,共长六百七十五丈五尺。
  
  外金水河堤添闸一座,城内东祠祭署一所,堂、厅、门、廊、斋房悉备,又署官私宅一区。
  
  这些建筑位于皇陵外,是守陵官员居所。
  
  按朱元璋定下的制度,问道也进不了内城,只能在外城祭祀,随后就和潘季驯一起前往高家堰。
  
  高家堰原名洪泽湖大堤,明嘉靖中始见记载,当时系指今江苏省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据传是东汉陈登创建,是两千多年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堤坝。
  
  万历六年,潘季驯反复权衡,即便顶着工部的反对依旧坚持为综合解决黄河、淮河、运河交会地区的问题,创修洪泽湖水库而大修洪泽湖大堤。
  
  黄河淤沙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工部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
  
  他提出的束水攻沙法虽然在工部试验中效果并不理想,但工部自己也提不出其他有效解决办法。
  
  于是,明廷先是九卿会议,后又经过大朝会,召集朝中百余名官员商议,最后才勉强接受潘季驯的法子。
  
  不用,朝廷除了继续修整沿河堤坝,其他什么都做不了。
  
  接下来的局面当然就是重复当年,河堤修了溃,溃了修,官员只能祈求上天怜悯,别把堤坝冲垮。
  
  修了,或许有效。
  
  总之,就是死马当活马医。
  
  因为黄沙淤积河床抬高,黄河水高涨,其水位高于洪泽湖水位,黄水倒灌入湖之事,极为常见。
  
  刷沙治河根本不可能长期见效,这样一来,湖水入黄越来越困难,反而常被黄水倒灌。
  
  惟有人为地提高湖水水位才能勉强地刷淤,就这样,潘季驯所筑的高家堰在一代又一代河臣们的努力下不断地加高加固。
  
  本来,即使蓄积全部清水已不可能把泥沙全部冲走,而有些河员对清水的分流,更加剧了泥沙的沉积。
  
  反正才几年的时间,高家堰都在不断加高,为的就是洪泽湖水位高于黄河,既避免黄河倒灌带来泥沙淤积湖底抬高水位,又有余力以清刷黄。
  
  洪泽湖,也就这样人为的被制造成和黄河一样的地上悬湖。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患,反倒又给朝廷出了一道难题。
  
  洪泽湖要保,旁边就是皇祖陵。
  
  以淮安官员的尿性,洪泽湖一旦有险,毫无疑问他们一定会人为掘开洪泽湖大堤,在皇祖陵相反方向放水,避免祖陵受到洪水侵袭。
  
  死了百姓,他们可能被抨击,或被弹劾,罢官去职,但皇祖陵有失,怕就是掉脑袋的大事儿。
  
  其实御史不是没有因此反复弹劾,但还是那话,朝廷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是选择试错。
  
  其中,或许上天早就注定,黄河只有改道才是最稳妥的解决办法。
  
  至少一次改道,能够稳定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至于水患频发。
  
  但此法凶险在于水势无情,很难厘清新水道。
  
  一旦泛滥,周边犹如泽泊,不知道多少人家会因此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在后世歌颂母亲河黄河的时候,却不知道是否还记得黄河泛滥所酿成的祸事。
  
  后世指责大明将治水、保运和守皇陵等要求混合在一起,不仅增加难度,还因为各自的要求不同,所以治水命令紊乱,没有起到多大效果不说,似乎还加重了治水的难度。
  
  一会儿要治水,于是抬高水位。
  
  一会儿要保运,需要减轻水势,于是搭建减水坝,保住航运。
  
  皇祖陵受威胁,于是只能考虑让河水逐渐靠近,直至彻底淹没泗州。
  
  这种朝行夕改的治水方法,绝非改良,实乃改恶: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此时的高家堰已经经过一轮紧急加高,看上去工程确实宏大。
  
  只不过,魏广德站在堰口也是直皱眉。
  
  工部反复试验早就说明,此法绝非良策,但魏广德也不敢说放任黄河泛滥而不治的话,要被喷死。
  
  或许,工部其实也明白,治黄根本还是寻找新的黄河水道才能解决,但也是不敢说。
  
  人工挖掘河道,耗费国力还未必有用。
  
  魏广德不知道,在清末民国的时候,明朝治水工程就被喷的一无是处,体无完肤。
  
  而延续明朝治水的清朝,从康熙到乾隆,全部都是不断在高家堰上做文章,不断堆积堤坝抬高水位,一样被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