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隆万盛世 > 1374大明会典

1374大明会典

1374大明会典 (第2/2页)

红彤彤的,一串串的,煞是好看。”
  
  魏广德笑道。
  
  “呵呵,这么说来,善贷早就已经做起劝农司的差事儿了。”
  
  张居正打趣道。
  
  “呵呵,民以食为天,何况不仅满足你我口舌之欲,也能让我大明百姓吃到不同风味的食物,我觉得是好事儿。”
  
  魏广德笑着接话道,“从我那边开始种植到现在推广到北方,前后十余年时间。”
  
  “嘶”
  
  张居正略感惊叹,十余年时间可不短,这可需要很强的毅力。
  
  否则,自己种点自己吃,那里需要怎么想办法推广。
  
  “我大明以农为本,虽然为此破费精力,但我认为这也是值得的。”
  
  魏广德继续说道,“说这些,其实就是想表达,劝农司的事务,现在看起来只有御麦和番薯,可他们以后面临的事务可能会很多。
  
  而且,就算是御麦和番薯成功,他们也不会就此马上中断对这两种作物的研究,还要寻找高产之法。
  
  不仅是舶来之物,还有我大明本土种植的水稻、大麦小麦等等,劝农司都要研究,寻找提升产量之法。
  
  以后,劝农司和下面各园子的文书往来会很多,按照现有通过礼科转交实在麻烦的紧,建立单独的管理衙门势在必行。”
  
  魏广德说完,就看着张居正,等待他的答复。
  
  张居正到没有担心其他,毕竟是劝农司,又不是兵部、户部这样十分重要的衙门,不存在魏广德想抢班夺权的可能。
  
  而且,此时文人虽然看不起农民,但是也知道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魏广德要通过朝廷的力量寻找高产作物,提升大明的农业产量,特别是当初魏广德着重强调的是寻找抗寒耐旱作物,张居正也是深以为然。
  
  让农民自己寻找,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华夏境内有这样的作物,怕是早就被发现并推广开来。
  
  由此可见,只能把视线投向海外,或许海外某地就有这样的作物存在。
  
  番薯,虽然还不知道是否抗寒,但耐旱的特性已经被劝农司证实。
  
  “各省衙门,你打算如何安排?”
  
  张居正终于开口问道。
  
  毕竟这是增加官员架构,涉及到品级的从属关系。
  
  现在劝农司在朝廷不过是个六品衙门,那下设到地方上,肯定是不能超过这个品级的。
  
  “劝农司在各省建立衙门,不仅管理种植园,更重要的是在三司之外建立一个直属朝廷的眼线,可以对各省农业情况进行监察,比如水灾旱灾的回报,便于朝廷及时多重掌握地方灾情。”
  
  魏广德开口就说道,现时大明地方招灾,都是布政使司上报,只有出现其他问题,按察使司才会上奏,当然,还有巡按御史也有监察之权。
  
  魏广德其实把劝农司当做后世农业局和气象局的一个综合部门来考量,不仅管理农业方面事务,还把气候情况也纳入其中。
  
  “所以,各省劝农司主官,我以为按七品安排,设给事一员,授文林郎,其中再设八品主薄管理各项事务和园子。”
  
  魏广德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就等待张居正的态度。
  
  增加十几个七品官职,对于朝廷来说压力倒是不大,不过张居正要考虑的就是这七品官可都是在省城,对于官员的吸引力不可谓不大。
  
  当然,省城的七品官,肯定还是不如上等县知县好,但是想来竞争这些职位的人还是不少,毕竟上等县就那么多。
  
  在考虑地方上,似乎劝农司的存在对于布政使司也不构成威胁,应该不至于让下面人产生不满。
  
  “善贷,此事你先和礼部商议一番,若是礼部同意,让他们上奏此事,我们内阁再议。”
  
  说到这里,基本上张居正的态度已经明确了,不反对。
  
  从首辅值房出来,魏广德就给礼部尚书潘晟写了条子,请他明日有空来内阁有事务商议。
  
  此事已经散衙,魏广德只是安排芦布回去时顺便去趟礼部,把条子递过去就成。
  
  潘晟这个礼部尚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隆庆年间就做过,因为和高拱不睦,所以干了两年就选择致仕。
  
  当初高拱的强势,着实得罪不少朝中重臣。
  
  不过因为隆庆皇帝的宠信,百官是真的拿他没有半点办法。
  
  要不是隆庆皇帝驾崩,这个时候根本就没他魏广德和张居正的事儿。
  
  别以为高拱去年死了就认为他也会命不久矣,当初被冯保、张居正驱逐,才是高拱郁郁而终的主要原因。
  
  如果大权在握,估摸着高拱现在还在京城活蹦乱跳的才是。
  
  潘晟属于这个时代标准的文士,为官还算清廉,也乐善好施,倒是个好说话的主儿。
  
  虽然给劝农司在各省开立衙门多少会有些不满,但魏广德还是打算拿大义来尝试一番。
  
  只要劝农司在地方上搭建起来,之后把商税从户部中剥离,单独建立一个收税衙门,即便还是挂在户部,也会方便许多。
  
  至少有先例可循,下面反对之声就少一个理由。
  
  魏广德能做的就是,一点一点尝试去改革大明朝的体制,直接大改容易被人拿着《大明会典》找茬儿,他还有些接不住。
  
  一点点改下去,然后借助修订《大明会典》的时候就把改革落实到纸面上,也就成为了所谓的“祖制”。
  
  《大明会典》简称《明会典》,是明代编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典。
  
  不过和以往印象不同的是,该书并非朱元璋审定颁布,最早成书于弘治朝。
  
  明英宗天顺二年,有阁臣进言比照《诸司职掌》因革损益类编新书。
  
  然而“未及成帙耳”,明英宗就去世了,此事也随之泥牛入海。
  
  明宪宗时呼声再起,分别于明成化六年和十年先后有阁臣奏请,但也都不了了之。
  
  至明孝宗时,又有阁臣提议,或续编《诸司职掌》,或别为一书与《诸司职掌》并行。
  
  这几度提议,或可看作是《会典》编纂的萌动时期,终于在明弘治十年有了结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