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第1/2页)
等待西装成衣的这三天内,对林文鼎来说,是一段难得的悠闲时光。
他彻底沉下心来,开始硬着头皮,啃九千岁给他的那一堆线装古书。
说实话,这比让他跟人打一架,还要痛苦。
那些没有标点、诘屈聱牙的古文,什么“官、哥、汝、定、钧”的窑口之分,什么“土沁、水沁、朱砂沁”的玉器鉴定法门,看得他是头晕眼花,哈欠连天。
但林文鼎的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他知道,古玩这一行,将是他未来商业版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不懂行,就只能被人当肥羊宰。
他耐着性子,一页一页地翻,一个字一个字地记。遇到实在看不懂的地方,就厚着脸皮,端着茶壶,跑到外院,向正躺在摇椅上闭目养神的九千岁请教。
“哼,榆木脑袋,不开窍!”
“这么简单的东西都看不懂,还想玩古玩?趁早死了这条心吧!”
可骂归骂,他还是会耐着性子,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林文鼎,讲解这些艰涩难懂的专有名词。
从什么如何分辨“官窑”和“民窑”,再到不同朝代的瓷器,在胎质、釉色、画工上的细微差别……
九千岁发现,林文鼎虽然基础差得离谱,但悟性极高,很多复杂的鉴宝知识,往往一点就透,举一反三时。
他也渐渐地,多了一些,为人师表的欣慰和认真。
林文鼎看书看累了,他就去逗弄那只早已跟他混熟了的、满嘴“你大爷”的骚气八哥。
“小八哥,给爷唱个曲?!”
“你大爷的!”八哥扑棱着翅膀,站在柿子树上歪头侧脑。“快上车,没时间解释了!”
林文鼎也不生气,反而觉得有趣。
他还会缠着九千岁,让他讲讲以前在宫里的故事。
九千岁便半推半就地,讲一些早已被淹没在历史尘埃里的宫闱秘闻。从光绪帝和珍妃井,到慈禧太后的夜明珠,溥仪皇帝在紫禁城里骑自行车,再到某个小太监和宫女的对食趣事……
“师傅!”林文鼎听得兴起,忍不住撺掇道,“您这肚子里,装的可都是活历史啊!要不,您写一本《皇宫艳事回忆录》?我给您运作运作,绝对能大卖!到时候,收入咱们二八分,我二您八!”
“滚蛋!”九千岁笑骂了一句,“你个混小子,钻钱眼里去了!”
“净想些上不了台面的歪门邪道。”
……
就这样,在读书、听故事和斗嘴中,两天的时间,一晃而过。
林文鼎虽然对古玩这行,依旧只了解了个皮毛,但至少,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什么都分不清的门外汉了。
转眼就到了第三天上午,林文鼎正坐在院子里,对着一本《饮流斋说瓷》,看得头昏脑涨。
院门却被人“笃笃笃”敲响了。
九千岁正好在院子里给八哥喂食,便顺手拉开了门。
门外站着的,竟然是隔壁的关静姝。
那个美得如同仙子般的哑巴姑娘。
她看到九千岁,先是礼貌地,鞠了一躬。
关静姝的俏脸上,带着几分焦急和为难。
她一见到林文鼎,就立刻对着他,手忙脚乱地,比划了起来。
林文鼎看着她那双上下翻飞的纤纤玉手,一个手势都没看懂。
“静姝,这……这是啥意思啊?”
关静姝见林文鼎和九千岁都看不懂,急得小脸通红。
她眼珠子一转,突然灵机一动!
学着老鼠的样子,弓起身子,龇起牙,两只小手在嘴边,做了个啃东西的动作,嘴里还发出“吱吱吱”的声音,然后,又模仿着被吓到的样子,在院子里,惊慌失措地,来回乱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