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天命何为 (第1/2页)
不……与其说是“天命”,倒不如说那是一种可能——一种极有可能出现的,关乎于未来、又关乎于一个她从未见过的,新时代的可能。
……是的。
新时代。
一个与她从前已知的所有时代都截然不同,乃至与她曾真切生活过的那个更为先进、又更为美好的时代都不尽相同的新时代。
她不确定这样的时代能在这世上留存多久。
它可能会如王莽新政那般的昙花一现;也可能会如曾经的大唐一样,成为未来人们心目中一道挥之不去的深刻印痕。
它可能会被后世继承并继续发扬下来;也可能在短短几十上百年的盛放之后,便似烟花般消弭与时流之中。
但无论如何,它的存在,给这个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另一种全新的、值得所有人去为之竭力一试的可能。
同样的,它的存在,也给她这个自异世而来的“外乡人”,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思路。
而这样的可能之所以会被她称之为“天命”,则是因着一切最终引发了那一场堪称“ge||命”式的“壮举”的一切根源,最终都被牵系在了一个特定的人的身上。
——一个天资聪颖而出身尊贵,却又注定命途坎坷的小姑娘身上。
这样的认知起初令女人感到有无尽的错愕,但她沉下心来认真想了想,很快便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因为,这个时代的教育还是没有被普及开来的,女人们也很少有机会能真正去读到些什么有用的书。
对占据了一国绝大多数的、最底层也是最普通的百姓们而言,“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品”。
穷苦人家的孩子们每日都要挣扎在那条残忍而无情的生存线上,稍富裕些的人家,又要拼尽全力地为了温饱而劳碌,以防自家一个不慎,便连口饱饭都吃不上。
能读上书的,除了个别天赋异禀的寒门学子,余下大多是些家中不愁吃穿高门富户,至少也得是有个生意可供营生的殷实人家。
——更何况,能被称之为“寒门”的,那便代表他们祖上曾经也出现过些王公贵族,只是如今门庭衰落了,这才成了“落魄寒门”。
读得好书的人甚少能有精力干活,想要供出来个秀才,指不定便要举尽一个村子、乃至临近几个小村子的力量。
而一个州府每隔三年,拢共才能选出来那么几个举人,而等着这些举人们齐齐汇聚于京城,能被帝王留在朝上的,又只不过能剩下那么区区数十乃至十数号的人。
是以,真正有机会能读到书且能读好书的人,在这个时代不过寥寥——于已“霸占”了官场不下千年的男人们尚且如此,又遑论那些本身就几乎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仕途的女子?
女人们能读到的书只会更少,即便大户人家的小姐们是需得识字明理的,但世人对她们的要求,大多也是不求她们能有多才华出众,不求她们名留青史——他们只希望她们能做一个管理得好内宅、打理得了田产,端庄、持重,大度、柔婉,孝顺恭谦,带出去又足以给自己的丈夫“长脸”的贤内助。
这就导致,那些看似是真正从底层考出去的官员们其实是没吃过多少苦,或者说,即便吃过苦,也是根本没体会过那种为了一碗都看不到多少米粒的米汤,便真能难倒一个家、饿死一个人的苦的。
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又很快就在功成名就后不久便忘了自己从前经受过的苦难,会变成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那些夫人小姐们实际上的处境也会变得更加艰难严苛——自小就生活在无尽的规训中的人,是不会觉着那日子究竟有什么问题的。
就像那些从生下来便被打上了“家生子”烙印的“奴才”们,他们从骨子里理所当然地便认为自己就应该一辈子伺候好他们的主子。
这样的环境里,产生不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它只会经年累月地积攒起前人留下的弊病。
绝大多数的百姓尚需为了生计而不断奔波,官员们又很快会在一时的“天下太平”后而失去了从前的冲劲儿,变得胆小而保守——一个王朝会就这样自上坡路走入了下坡路,会就这样慢慢僵硬、固化,会就这样靠着偶然“开”出来的一两代明君而稍稍苟延残喘着多续上些性命……直至它彻底的积重难返,分崩离析。
——被另一个新的、暂时得了民心的王朝取代。
而那个新的王朝,又会再吸取着前朝的遗留下来的教训,以获得一点点的、一点点的“进步”与“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