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苏黎世铸音,青铜认主 (第2/2页)
“叮!完成主线任务‘寻回青铜礼器’,奖励匠心值+3000,解锁‘古法青铜铸造’巅峰技艺,欧洲青铜传承联盟正式邀约。”系统提示音响起时,阿诺突然宣布:“我将青铜礼器无偿捐赠给中国,但有一个请求——让它作为‘中欧青铜技艺联合展’的核心展品,在苏黎世首展后再回国。”他指向窗外的少年非遗体验区,“我想让更多欧洲孩子知道,青铜不仅是欧洲的剑,也是中国的鼎。”
此时的古堡庭院里,林墨和卢卡斯正带着中法比瑞四国少年铸造迷你青铜鼎。孩子们用简易的失蜡法制作模具,将青铜熔液倒入模具时,火苗映亮了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一个瑞士小男孩举着刚成型的小鼎跑过来:“林墨哥哥,我以后要去中国学青铜技艺!”阿诺看着这一幕,对流浪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传承——不是文物的私藏,是手艺的共享。”
让·勒梅尔专程从巴黎赶来,带来了中法榫卯研究院的首批课程表:“我们把青铜铸造纳入核心课程,邀请江城的老铜匠来法国授课。”他接过阿诺递来的青铜礼器拓片,“这上面的‘流云龙’纹样,和法国枫丹白露宫收藏的中国青铜镜纹样一致,我们可以做一次‘丝路青铜溯源’研究。”
深夜的古堡书房,“万国来朝”系列的三件核心文物——屏风、瓷板画、青铜礼器的影像终于完整叠加。青铜礼器的鼎身浮雕与瓷板画的场景无缝衔接,鼎耳的龙纹与屏风的龙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跨越时空的“万国来朝图”。张教授的远程视频里,故宫的专家们激动得掌声不断:“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乾隆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实物体系!”
陈坤将爷爷的日志放在青铜礼器旁,用手机拍下“敬山监制”的铭文与日志字迹的对比图,发给远在江城的王伯。很快收到回复,王伯的语音带着哽咽:“老街的匠人都在等你们回来,我们已经备好了最好的青铜矿料,要和你们一起铸造新的‘传承鼎’。”
秦峰带来了全球巡展的最新安排:“‘非遗回家’巡展将新增‘丝路非遗’板块,从苏黎世出发,途经罗马、伊斯坦布尔,沿古丝绸之路回到中国。国家文旅部已经协调好沿线国家的博物馆,都愿意参与联合展。”他举起手机,“国内的‘匠魂APP’上线了青铜技艺数字课程,首日注册人数就破了百万。”
阿诺突然发现青铜礼器的鼎底有一处隐蔽的铭文,经林墨的光谱仪扫描,还原出“西域锻铜匠记”的字样。“这说明这件礼器融合了西域的锻铜技艺,”流浪看着铭文,“张教授,您查一下故宫的西域文物档案,说不定能找到更多‘丝路非遗’的线索。”张教授的回复很快传来:“西域锻铜技艺的传承人可能在新疆,这是下一个传承目标!”
“叮!触发新主线任务‘丝路非遗溯源’,任务线索:青铜礼器铭文指向新疆西域锻铜技艺,需寻找末代传承人,复原锻铜技法。任务奖励:匠心值+3500,解锁‘丝路非遗资源库’,国家丝路文化专项扶持资金。”
离开苏黎世的前一天,中欧青铜技艺联合展在古堡开幕。当青铜礼器被缓缓抬进展厅时,四国少年同时举起亲手铸造的迷你青铜鼎,高喊“匠魂无界”。阿诺将自己收藏的明代青铜刻刀送给陈坤:“这把刀曾见证丝路的匠艺交流,现在该交给能传承它的人。”
列车驶离苏黎世时,陈坤摩挲着青铜刻刀,流浪望着窗外掠过的阿尔卑斯山,林墨则在绘制“丝路非遗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出已寻回的文物和待发掘的技艺。“下一站,新疆。”流浪的声音坚定,青铜礼器的鼎身在阳光下泛着古铜色的光芒,那是丝路匠魂的底色,也是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