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技艺对决,古法胜天 (第1/2页)
陈坤身边的外国专家推了推金丝眼镜,用生硬的中文打量着流浪手中的微雕模型,嘴角勾起轻蔑的笑:“榫卯?落后的手工工艺。我的纳米粘合技术,能让青铜尊的断裂处强度恢复到原品的120%,误差不超过0.01毫米。”他将一份检测报告拍在桌上,“这是牛津大学的认证,比你的‘手艺’靠谱多了。”
赵天宇跟着起哄:“张馆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不能交给毛头小子瞎折腾。万一他把青铜尊修坏了,谁担得起责任?”
张馆长没说话,目光落在流浪的微雕模型上——那模型不仅复刻了青铜尊的云雷纹,断裂处的燕尾榫还能灵活扣合,连纹路的磨损程度都做得一模一样。“流浪,你说说,你的方案比纳米技术好在哪里?”
流浪拿起模型,走到博物馆的展柜前,指着一尊完整的青铜鼎:“这尊鼎距今三千多年,靠的就是榫卯结构传承至今。纳米技术能粘合裂痕,却补不了‘文脉’。青铜尊的燕尾榫不仅是连接结构,纹路里还藏着商周时期的工艺密码——你看这里,”他用指尖点着模型的纹路,“每一道榫齿的角度都对应着当时的天文历法,纳米胶会把这些密码永远封死在断裂处。”
外国专家嗤笑:“文物修复只看稳固性,不需要这些虚无缥缈的‘密码’。”
“那你就错了。”周教授突然开口,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本古籍,“这是宋代的《营造法式》,里面记载了商周榫卯的‘纹承’原则——纹路不仅是装饰,更是工艺传承的载体。流浪的方案,是让文物‘带着历史’活过来,而不是变成一件没有灵魂的复制品。”
陈坤脸色一沉:“说得再好听也没用,有本事现场比一比!”他转头对外国专家说,“用你的纳米技术和他的榫卯,各修一个模拟件,看谁的更靠谱。”
张馆长立刻安排人取来两块仿制青铜材料,上面预制了与青铜尊相同的断裂榫卯结构。“规则很简单:修复后进行强度测试和纹路还原度评估,两项得分相加,高者胜出。”
外国专家率先动手,他用精密仪器扫描断裂处,调出纳米胶的注射器,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粘合。他得意地展示着:“表面平整,强度达标,这就是科技的效率。”
轮到流浪时,他从工具箱里拿出微雕刻刀和一盏放大镜。他没有急着动手,而是先闭上眼睛,指尖轻轻抚摸仿制件的纹路——脑海里,系统自动匹配出青铜尊的原始榫卯数据,连木纹的走向都清晰呈现。“叮!触发技艺共鸣,‘古器修复’技能临时升级,获得‘纹路溯源’能力。”
睁开眼时,流浪的手稳如磐石。刻刀在青铜材料上游走,毫米级的榫齿逐渐成型,云雷纹的弧度与原始纹路完美契合。他没有用任何粘合剂,只是将两个构件轻轻一扣,“咔嗒”一声,严丝合缝。整个过程用了四十分钟,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像机器雕刻,却又带着手工的温度。
强度测试开始了。工作人员用拉力仪分别测试两个样品,外国专家的纳米粘合件在拉力达到500牛时,表面出现了细微裂痕;而流浪的榫卯件,直到拉力升到800牛,才出现轻微变形。“榫卯的自锁结构会分散受力,这是纳米胶永远做不到的。”流浪解释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