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断绝关系?我转身科举成状元! > 第一卷 第15章 一字惊龙榜

第一卷 第15章 一字惊龙榜

第一卷 第15章 一字惊龙榜 (第1/2页)

“铛——”
  
  开考的铜锣声沉闷地响彻贡院,像是敲在每个考生心上的一记重锤。
  
  一排排号舍的门被衙役锁上,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苏云面前的桌上,摆着刚刚下发的考卷。
  
  他展开宣纸,目光落在题目上。
  
  第一场,经义。
  
  题目出自一部极为冷僻的古籍注疏,问的是其中一句关于“天时与人和”的辩证。
  
  这题出得刁钻,别说普通考生,就是穷经皓首的老儒生,也未必恰好读过。
  
  第二题,策论。
  
  题面很大,论“黄河下游疏浚之策”,可字里行间,却处处透着陷阱。
  
  这事正是京城里最烫手的山芋,前不久三皇子主动请缨去办,结果劳民伤财,弄得民怨沸腾,最后不了了之。
  
  要答好这题,要么粉饰太平,暗中吹捧三皇子;要么大胆直言,把三皇子得罪个底朝天。
  
  无论选哪条路,都是死路。
  
  苏云放下考卷,拿起那支轻轻一捻就掉毛的破笔。
  
  他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而闭上了眼睛。
  
  天策府的密卷,徐明静的信,陈松年的嘴脸,三皇子的杀手,一幕幕在他脑中闪过。
  
  他睁开眼,拿起那块混着沙土的墨条,在粗劣的石砚上,兑着水渍,一下一下地研磨起来。
  
  “沙沙”的声音在狭小的号舍里格外清晰。
  
  墨汁很快备好,他提笔,蘸墨。
  
  笔尖落在纸上。
  
  经义题,他引经据典,却偏偏不从那部冷僻的注疏里找答案。
  
  他另辟蹊径,从更古老的典籍中寻根溯源,将“天时与人和”的观点,拔高到了另一个层面。
  
  立意高远,却又字字句句都有出处,让人挑不出半点错。
  
  策论题,他更是笔走龙蛇。
  
  他避开了朝堂的权斗漩涡,不谈功过,不论是非。
  
  他只谈水利,谈民生。
  
  从堤坝的修建方法,到河道的清淤规划,再到沿岸百姓的安置补偿,一条条,一款款,写得详实又具体,仿佛他不是一个书生,而是一个在黄河边上走了几十年的老河工。
  
  整篇文章,没有一个字提到三皇子,却又处处都在打三皇子的脸。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骚动从不远处传来。
  
  “冤枉!我没有作弊!你们凭什么抓我!”
  
  一个考生的哭喊声,衙役的呵斥声,桌椅被撞翻的声音,混成一团。
  
  苏云的笔尖只是微微一顿,便继续行云流水地写下去。
  
  直到第一场考试结束的锣声敲响,他才放下笔,吹干了墨迹。
  
  第二天的考题是诗赋和杂论。
  
  其中一题,是评述前朝画圣的一幅《秋山行旅图》。
  
  苏云按照规矩,先洋洋洒洒写下了一篇标准的应试文章。
  
  写完后,他看着卷面上还剩下的一点空白边缘。
  
  他将笔放下,活动了一下手腕。
  
  再次提笔时,他整个人的气场都变了。
  
  腰背挺得笔直,眼神专注,手腕的姿态也和刚才截然不同。
  
  笔尖在纸上游走,一行瘦劲锋利、飘逸灵动的字迹,出现在了考卷的边缘。
  
  “山势峥嵘,可见风骨。林木萧索,方识人心。”
  
  短短十六个字,用的正是瘦金体。
  
  写完,他将笔搁下,神色恢复如常,仿佛刚才那个锋芒毕露的人不是他。
  
  贡院深处,阅卷的“内帘”里,气氛压抑。
  
  十几位阅公围坐在数张大桌旁,面前的考卷堆积如山。
  
  主位上,礼部侍郎陈松年端着茶杯,脸色不太好看。
  
  他已经暗示过相熟的几位同僚,留意一个叫“苏云”的考生,若是文章平平,便直接黜落。
  
  可两天过去,竟没一个人找到那份让他能名正言顺丢出去的卷子。
  
  “陈大人,您来看这一份!”
  
  一位姓刘的老翰林,突然激动地站了起来,手里举着一份卷子。
  
  “这篇文章,老夫阅卷三十年,从未见过如此见地!”
  
  几位阅公凑了过去,纷纷传阅。
  
  “好!这篇策论,不谈虚言,直指要害!若按此法施为,黄河水患可解啊!”
  
  “经义的破题更是精妙!跳出窠臼,自成一家!”
  
  陈松年皱着眉,不耐烦地接了过来。
  
  当他看到卷子上那熟悉的笔迹时,瞳孔猛地一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