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画里春秋,巷中岁月 (第1/2页)
林夕把最后一笔淡赭色落在画布右下角时,晨光正好穿过画室的玻璃窗,在画纸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斑。画布上,银杏巷的春日晨景正缓缓舒展——老槐树抽出嫩黄的新叶,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昨夜的露珠,巷口的石桌上摆着王奶奶刚蒸好的槐花糕,蒸腾的热气化作朦胧的白雾,裹着淡淡的花香飘向远方。
“喵~”雪团从窗台上跳下来,轻轻蹭了蹭她的裤腿。它的爪子沾了点窗外飘进来的柳絮,在地板上留下几个小小的白印,像撒了把碎棉絮。林夕放下画笔,弯腰把它抱起来,指尖触到它温热的肚皮,能感觉到它平稳的呼吸。
“刚画完春天,你就来捧场啦。”她笑着挠了挠雪团的下巴,目光又落回画布上。自从上次巷口的热闹过后,她就决定创作一组《银杏巷四季》系列画作。这半个月来,她每天都泡在画室里,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笔下的巷子也跟着从抽芽的春日,慢慢长出了盛夏的浓荫。
正想着要不要去巷口看看李爷爷他们,画室的门突然被轻轻敲响。“小夕在家吗?”是陈老板的声音,还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试探。
林夕抱着雪团走过去开门,就看见陈老板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摞泛黄的旧相册,鼻梁上的眼镜滑到了鼻尖,显得有些滑稽。“陈老板,您怎么来了?快进来坐。”
“不坐了不坐了,”陈老板摆了摆手,把相册递到她手里,“我整理书店仓库的时候,翻到了这些老照片,都是二十多年前拍的银杏巷。想着你在画四季,说不定能给你当个参考,就赶紧送过来了。”
林夕接过相册,指尖触到粗糙的封面,心里一阵温热。她翻开第一页,一张黑白照片立刻吸引了她的目光——照片里的老槐树比现在粗壮许多,枝桠上挂着几个褪色的红灯笼,树下站着几个穿着旧棉袄的孩子,正举着糖葫芦笑。照片的右下角写着日期,是1998年的冬天。
“这张照片里的孩子,有几个现在还住在巷子里呢。”陈老板凑过来看了一眼,语气里满是感慨,“你看这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就是现在巷尾开裁缝铺的张姐。那时候她才这么高,天天追着男孩子跑。”
林夕一边翻着相册,一边听陈老板讲照片里的故事。有盛夏时节邻居们在槐树下摆凉席下棋的场景,有秋天大家一起打银杏果的画面,还有冬日里巷口堆着的大雪人,雪人脸上还贴着两片红红的枫叶当眼睛。每一张照片都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又满是鲜活的生活气息。
“谢谢您陈老板,这些照片对我太有用了。”林夕合上册子,心里已经有了新的创作灵感。她原本打算只画巷子里的景致,现在却想把这些老故事也融进画里,让《银杏巷四季》不仅有景,还有人情。
陈老板笑着说:“能帮上你就好。对了,李爷爷让我转告你,今晚巷口要煮绿豆汤,让你别忘了过去喝。”
“好,我一定去。”林夕点点头,送陈老板到门口时,正好看见王奶奶提着竹篮从巷口走来。竹篮里装着新鲜的青菜,叶子上还沾着水珠,一看就是刚从菜园里摘的。
“小夕,快尝尝我刚摘的樱桃!”王奶奶看见她,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里面装着红彤彤的樱桃,颗颗饱满,看着就甜。“我家后院的樱桃树今年结得特别多,特意给你留了点,洗干净就能吃。”
林夕接过纸包,樱桃的果香扑面而来。她拿出一颗放进嘴里,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带着阳光的味道。“真甜,谢谢王奶奶。”
“甜就多吃点。”王奶奶笑着拍了拍她的手,目光落在画室里的画布上,“你这画的是咱们巷口吧?画得真像,连石桌上的纹路都画出来了。”
“还在琢磨呢,刚陈老板送了些老照片过来,我想参考着加点过去的元素。”林夕把相册拿给王奶奶看,指着一张秋天的照片说,“您看这张,大家一起打银杏果的样子,我想把这个场景画进秋天的画里。”
王奶奶看着照片,眼睛一下子亮了:“这张照片我记得!那时候你李爷爷还年轻,爬树可快了,一下子就爬到树顶,摇得满树银杏果往下掉。我们在树下铺着布,捡得手都软了。”她顿了顿,又说,“要是你想画这个场景,我明天可以带你去后院看看,那棵老银杏树还在呢,就是比以前粗了不少。”
“真的吗?那太好了!”林夕心里一阵激动。她之前画银杏,都是参考巷口的老槐树,还没见过专门的银杏树,现在有机会去看,肯定能让画作更真实。
当天下午,林夕就跟着王奶奶去了她的后院。推开斑驳的木门,一棵高大的银杏树立刻映入眼帘。树干粗壮得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枝桠向四周伸展,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把整个后院都罩在树荫里。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点点光斑,风一吹,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这棵树有四十多年了,是我刚嫁过来的时候,和我家老头子一起种的。”王奶奶伸手摸了摸树干,语气里满是温柔,“每年秋天,叶子黄了的时候,整个院子都是金黄金黄的,可好看了。”
林夕绕着银杏树走了一圈,仔细观察着树干的纹路、叶子的形状,还拿出手机拍了很多照片。她甚至蹲下身,捡起几片落在地上的枯叶,小心翼翼地夹进笔记本里,想着以后画秋天的时候,可以参考枯叶的颜色和纹理。
“你看,这树干上还有个小疤痕。”王奶奶指着树干上一处凹陷的地方说,“以前有个调皮的孩子爬树,不小心把树枝折断了,后来就留下了这个疤。现在想想,都过去二十多年了。”
林夕摸了摸那个疤痕,粗糙的触感让她心里泛起一阵涟漪。她突然觉得,这棵树就像银杏巷的见证者,它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邻居们老去,看着巷子里的一砖一瓦慢慢变化,却始终静静地站在这里,守护着这片土地。
从王奶奶家回来后,林夕立刻投入到创作中。她把老照片里的元素和自己观察到的细节结合起来,重新修改了《银杏巷四季》的草图。在春天的画里,她加了几个孩子在槐树下追蝴蝶的场景;在夏天的画里,她画了邻居们在巷口摆凉席下棋,张婶还端着一碗绿豆汤给大家分;在秋天的画里,她重点描绘了大家打银杏果的画面,李爷爷站在梯子上摇树枝,王奶奶和其他邻居在树下捡果子,孩子们则围着布兜,兴奋地数着里面的银杏果;在冬天的画里,她画了巷口的大雪人,雪人的旁边还放着几个孩子的玩具,石桌上摆着一碗热乎的馄饨,冒着腾腾的热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