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故居里的时光回响 (第1/2页)
入秋后的银杏巷,空气里开始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清代文人故居修缮完工后,林夕和晨光又花了半个月时间,按照沐倾城寄来的资料布置室内——堂屋摆放着仿制的清代八仙桌和太师椅,墙上挂着苏家当年的书画临摹件;东厢房改成了史料陈列区,玻璃展柜里整齐摆放着苏家的书信、账本和那片青花瓷片;西厢房则布置成临时体验区,放着文房四宝,供游客体验书法绘画。
开馆前一天,居民们自发来到故居帮忙打扫。王奶奶拿着抹布,仔细擦拭着八仙桌上的雕花:“明天开馆,可不能让游客看到一点灰尘。”李叔则带着几个年轻居民,在故居门口挂起了红灯笼,青石板路上也铺上了红色的地毯,一派喜庆的景象。
林夕和晨光忙着核对开馆流程,突然听到巷口传来熟悉的声音。两人抬头一看,竟是周教授提着一个旧皮箱走了过来:“听说故居今天要布置最后一遍,我特意赶过来看看,顺便给你们带了点东西。”他打开皮箱,里面是几本清代文人的诗集和一套泛黄的线装书,“这些都是我收藏的老书,放在故居里展览,能让游客更了解当时的文人生活。”
林夕惊喜地接过书:“周教授,您怎么还特意跑一趟,太谢谢您了。”周教授笑着说:“我早就想来看看修好的故居了,再说,这么有意义的事,我可不想错过。”
当天晚上,林夕和晨光坐在故居的堂屋里,借着柔和的灯光整理周教授带来的老书。晨光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锦盒:“明天开馆,我有件礼物要送给你。”林夕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枚银戒指,戒面上雕刻着故居的轮廓,旁边还缠绕着银杏叶的花纹。“这是我特意找工匠定制的,”晨光握住她的手,“之前那枚戒指是承诺,这枚戒指,是想告诉你,以后每一个重要的时刻,我都想和你一起在银杏巷度过。”
林夕眼眶一热,将戒指戴在无名指上,与之前的戒指叠在一起,正好组成了“光与影”的图案。她靠在晨光肩上,看着窗外挂着的红灯笼,轻声说:“有你在,有银杏巷在,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第二天一早,银杏巷就热闹起来。居民们穿着整齐的衣服,早早地在故居门口等候。附近社区的居民、老建筑保护爱好者,还有不少媒体记者,都闻讯赶来参加开馆仪式。沐倾城虽然没能回来,但特意委托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送来一个巨大的花篮,花篮上写着“祝银杏巷清代文人故居开馆大吉——沐倾城”。
上午九点,开馆仪式正式开始。周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上台致辞:“银杏巷清代文人故居的修复,不仅是对一栋老建筑的保护,更是对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这正是我们当代人需要学习的。”
随后,林夕走上台,向大家介绍了故居的历史和修复过程:“从发现故居的历史价值,到寻找传统工匠,再到居民们齐心协力参与修缮,每一步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未来,我们会定期在这里举办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老巷的故事,爱上老巷的文化。”
仪式结束后,游客们有序地走进故居参观。在史料陈列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着苏家的书信,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过,我们家祖上就是从银杏巷迁出去的,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这么多当年的物件。”林夕连忙上前,和老人聊了起来。原来,老人的祖上正是苏家的旁支,当年因为战乱迁到了外地,这些年他一直四处寻找祖上的遗迹,没想到在银杏巷找到了归宿。
在体验区,孩子们围在书桌旁,拿着毛笔认真地练习书法。一位年轻的妈妈笑着说:“现在的孩子很少接触传统文化了,能在这么有氛围的地方体验书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林夕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样子,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妈妈学画画的场景,心里充满了欣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