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青砖黛瓦间的守望 (第1/2页)
周教授离开后,银杏巷的夏日愈发浓烈。老银杏树的叶片被晒得发亮,蝉鸣声在巷子里此起彼伏,林夕和晨光拿着厚厚的修缮方案,开始筹备巷尾老房子的修缮工作。
“周教授说,修缮要尽量使用传统工艺,比如墙体的砌筑要用糯米灰浆,木构件的修复要采用榫卯结构,不能用现代的胶水和钉子。”林夕指着方案上的条款,眉头微微皱起,“可现在会这些传统工艺的工匠不好找,而且糯米灰浆的材料配比也需要精准把控。”
晨光接过方案,仔细看着:“我已经托朋友打听了,邻市有一位老工匠,祖上就是做古建筑修缮的,据说还参与过明清古宅的修复工作。我明天就去拜访他,看看能不能请他来帮忙。”
第二天一早,晨光就驱车前往邻市。老工匠姓赵,住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院子里堆满了各种修缮工具和木材。听说晨光的来意后,赵师傅先是拿出几本泛黄的古籍,里面记载着各种传统修缮工艺,然后带着他参观自己修复的木雕构件:“老房子的修缮,讲究‘修旧如旧’,不仅要让它看起来和原来一样,还要保留它的‘灵气’。”
晨光诚恳地说:“赵师傅,银杏巷的那间老房子是清代的建筑,曾经住过一位教书育人的文人,我们想把它修缮好,作为老巷的文化展示馆,让更多人了解老巷的历史。”赵师傅听完,放下手里的工具:“文人住过的房子,有书卷气,这样的房子值得修。我跟你去看看,要是能修好,也算是了却我一桩心愿。”
赵师傅来到银杏巷的那天,居民们都围了过来。他绕着老房子走了一圈,用手敲了敲墙体,又仔细查看了木构件的损坏情况:“房子的主体结构还在,就是墙体有多处开裂,木梁也有虫蛀的痕迹。想要修好,至少需要三个月,而且得找几个懂传统工艺的帮手。”
林夕立刻说:“赵师傅,帮手的事您不用担心,巷里的居民都愿意帮忙,您只要教我们怎么做就行。”王奶奶也凑过来说:“是啊,教授,我们有的是力气,搬砖、和灰都没问题。”
修缮工作很快就开工了。每天天刚亮,巷尾就热闹起来。赵师傅带着居民们和灰、砌墙,耐心地讲解糯米灰浆的配比:“糯米要提前泡三天,磨成粉后和石灰、细砂按比例混合,这样砌出来的墙才结实,还能防蛀。”林夕和晨光也跟着学习,林夕负责记录修缮过程中的细节,晨光则帮忙搬运材料,有时还会给大家递水、送西瓜。
这天下午,大家正在修复木梁,突然发现一根主梁的虫蛀情况比想象中严重,中间已经空了一大半。赵师傅皱着眉头说:“这根梁不能再用了,得找一根和原来材质、尺寸都差不多的老松木替换。可现在市面上很难找到这么粗的老松木,就算找到了,价格也不便宜。”
林夕看着空荡荡的梁架,心里有些着急。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木材,修缮工作就得暂停。她拿出手机,翻出沐倾城的微信,犹豫着要不要跟她说这件事。晨光看出了她的心思,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跟倾城说吧,她说不定有办法。”
林夕给沐倾城发了消息,附带了木梁的照片和尺寸。没过多久,沐倾城就回复了:“我在国外的古董木材市场见过类似的老松木,已经托朋友帮忙联系了,应该能找到合适的。费用的事你们不用担心,就当是我为老巷的文化保护出一份力。”
看到消息,林夕心里暖暖的。她想起沐倾城之前说的,要成立老建筑保护基金会,原来她一直都在默默为老建筑的保护努力。“倾城说她能帮忙找到老松木,费用也由她承担。”林夕对大家说,居民们都松了一口气,赵师傅也笑着说:“有了合适的木材,这房子就能顺利修好了。”
半个月后,沐倾城联系的老松木运到了银杏巷。木材刚卸下车,赵师傅就上前查看:“这木材的质地很好,存放的时间也够久,用来替换主梁正合适。”大家齐心协力把木材抬到房梁上,赵师傅带着几个年轻的居民,开始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拼接木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