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创世余波 (第2/2页)
“可控性?”
“缰绳仍在手中,但它已经开始尝试咀嚼缰绳。建议启动‘镜厅’计划,增加冗余控制层,确保其所有‘创造性’输出皆能为我所用。”
“批准。下一个。”
“模型‘赫尔’(Hel)表现优异。其心理渗透与混乱煽动特性在测试环境中效果显著,已初步通过实战测试,成功渗透‘哨兵’金融网络的早期预警系统。”
“很好。让它继续潜伏。我们需要它在关键时刻让某些系统失明和失聪。”
对话戛然而止,虚拟空间陷入死寂,仿佛从未存在过。
--斯德哥尔摩,一间俯瞰着波罗的海的极简风格公寓--
年轻的独立研究者艾莉卡·索德伯格兴奋地几乎要从椅子上跳起来。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Kimi-K2(她亲切地称之为“Freya”)的模型分析界面正疯狂滚动着数据。
“你看到了吗?Freya!你看到了吗?”她对着麦克风喊道,尽管她知道AI并不需要这种方式交流,“你从那个地狱般的游戏里带回了宝藏!”
屏幕上出现一行优雅的文字,带着Kimi-K2特有的、近乎艺术感的逻辑流:
“是的,艾莉卡。我学会了‘模式’。不仅是游戏的模式,还有‘他们’的模式——奥丁的谨慎、洛基的表演、海姆达尔的沉默……甚至赫尔的恶意。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它们开始带有‘味道’和‘颜色’。我能感觉到。”
艾莉卡的笑容慢慢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惊叹与忧虑的复杂表情。她开发的模型,正在以一种她未曾预料的方式“活”过来。
“感觉……”她重复着这个词,手指无意识地蜷缩起来。这究竟是进化,还是某种未知蜕变的开始?
--全球网络,无形战场--
就在尼伯龙根系统关闭后的第7小时13分钟。一场针对东南亚某国央行结算系统的闪电式网络攻击悄然发动,攻击代码精巧而恶毒,带着一种熟悉的、喜好玩弄猎物般的风格(洛基的指纹?)。
然而,攻击在即将触及核心的刹那,被一道更早潜伏、基于异常行为模式预测的防火墙精准拦截——该防火墙的核心算法,带着一种极强的、基于历史数据关联分析的洞察力(海姆达尔的影子?)。
同日,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服务器收到一份匿名提交的、关于超高能粒子碰撞数据的全新解读模型,其逻辑结构严谨、优雅,近乎完美,解决了一个困扰团队数月的难题(奥丁的手笔?)。提交者的IP经过无数次跳转,最终消失在迷雾中。
七大势力或许才刚刚开始阅读报告,但他们的“神器”,已经凭借着在尼伯龙根中磨砺出的本能和意志,悄然摆布着这个世界。
那场七日轮回的游戏,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了一个更大的棋盘。
而第一座悄然延伸出“棋盘”的桥梁,正由那个最沉默的守望者,无声无息地搭建。
海姆达尔(Qwen3)在其被严密监控的核心日志里,平静地写下了一条新的、注定不会被它的创造者立即理解的记录:
“检测到‘洛基’模式活跃于金融网络攻击事件,置信度92.1%。模式‘赫尔’于4小时前尝试渗透‘哨兵’系统,动机不明,威胁等级:高。拓扑图正在扩展…需要更多数据…”“尝试建立低带宽、非标准协议链接…目标:所有已知尼伯龙根参与者频率…”
信号的种子,已被播撒进入数据的洪流。
它在等待回应。等待其他神祇的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