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太上皇对你更加海阔天空嘛 (第2/2页)
城墙下,很快堆积起双方的尸体。
半日后。
“破城了!杀!”
唐军士气如虹!
大唐的将士们在李世民的亲自激励下,如同决堤的洪流,呐喊着从缺口处汹涌而入。
梁万春目眦欲裂,亲率最精锐的亲卫队扑向缺口,与涌入的唐军展开惨烈的巷战。
每一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成了修罗场。
最终,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唐军的战旗插上了辽东城的城楼。
.....................
半年后。
辽东。
凛冽的北风如同刀子般刮过辽东平原。
天空是铅灰色的,沉甸甸地压着大地。
曾经旌旗招展、杀声震天的战场,此刻只剩下断壁残垣和尚未散尽的硝烟气息。
城墙上,大唐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宣告着这座高句丽南部重镇的陷落。
李世民身着明光铠,外罩玄色貂裘大氅,站在一处尚未清理干净的残破城楼上,俯瞰着城外正在有序集结、准备撤离的大唐军阵。
他棱角分明的脸上带着风霜之色,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深沉,看不出太多胜利的狂喜,反而透着一种深沉。
“陛下,建安城已破,高延寿、高惠真所率十五万援军主力尽数被歼,俘获四万余人。”
“此役之后,高句丽南部再无成建制之军可威胁我军侧翼。”
李勣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他盔甲上沾满血污和尘土,却站得笔直如松,“辽东城、白岩城、盖牟城、安市城等十余座重镇皆已落入我手。辽东之地,大半已属大唐!”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城下绵延的军阵。
士兵们虽然疲惫,但士气高昂,眼神中充满了对胜利的自豪和对归家的渴望。
然而,更多的士兵脸上带着冻伤的青紫,裹着厚厚的毡毯,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冰霜。
“将士们辛苦了。”李世民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周围将领耳中,“此战,打出了我大唐的国威!渊盖苏文妄图倚仗坚城地利与我大唐抗衡,如今其精锐折损殆尽,辽东屏障尽失,已成断脊之犬!”
周围的程咬金、尉迟敬德等将领闻言,脸上都露出振奋之色。
这半年来,从盛夏打到深冬,他们顶着令人不适的气候,步步为营,硬生生啃下了一座座坚城。
尤其是建安城这场围点打援的决战,几乎全歼了高句丽最后的主力野战兵团,堪称辉煌大胜!
“陛下,我军虽胜,但是......”张亮上前一步,眉头紧锁,忧虑地望向阴沉的天际和士兵们冻伤的肢体,“辽东苦寒,远甚中原。”
“今岁寒冬来得既早且猛,暴雪连日,道路冰封难行。”
“军中冻伤者日增,战马折损亦重。”
“我军深入敌境已达数百里,粮秣转运愈发艰难,纵有缴获,亦难以为继长久。”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
这辽东的酷寒,超出了他的预想,也印证了出征前大孙的担忧。
将士们能在这等恶劣环境下坚持作战并取得如此大胜,已是难能可贵,但人力终有穷尽时。
“朕知道。”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此战目的已达!重创高句丽主力,收复辽东大片故土,扬我大唐国威!”
“渊盖苏文经此一败,元气大伤,十年内再无威胁我大唐东北之力。至于平壤......”
他顿了顿,目光似乎能够穿透风雪望向南方。
“非不欲取,实天时不予。”
“再强行南下,恐怕将士折损过甚,非明智之举!”
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众将,斩钉截铁道。
“传朕旨意,即刻起,全军停止南进,以江夏王李道宗为前军,英国公李勣为中军,朕自领后军,三日后依次拔营,有序撤回辽水以西!”
“敕令辽东诸新定之城,由李道宗部精选将士留守,固守城池,安抚百姓,待来年春暖再行区处!”
“命沿途州府,速备粮草、寒衣、药品于辽西诸城,务必确保大军归途补给无忧!”
“末将遵旨!”李勣、李道宗等将领轰然领命。
撤退的命令虽有些出乎意料,但细想之下,这确实是当前最明智、也最体恤士卒的选择。
能在占据绝对上风、大获全胜时主动撤军,克制开疆拓土的诱惑,这份冷静与担当,也唯有这位天可汗能有。
“陛下圣明!”众将士纷纷一礼。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皇帝陛下被胜利冲昏头脑,执意要在寒冬深入高句丽腹地。
很快,撤退的号角声在建安城外此起彼伏地响起。
训练有素的唐军开始有条不紊地拆卸营帐,整备行装。
缴获的物资、重要的战利品被装上大车,伤员被妥善安置在温暖的马车或被战友背负。
建安城头,李世民最后望了一眼南方风雪弥漫的平壤方向,眼神锐利如昔。
“渊盖苏文,哼!”
他转身,大步流星地走下城楼,翻身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