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媒体的关注 (第2/2页)
苏雯飞快地记着笔记,相机闪光灯不断亮起。王凤娟坐在沙发边缘,双手紧握放在膝上,感觉像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标本。
“能看看您的画作吗?“记者期待地问。
王凤娟机械地点点头,李强赶紧去卧室取画。当那些纺织女工的画作在茶几上铺开时,苏雯发出一声惊叹。
“天哪!这构图,这用色...王阿姨,您真的没学过美术吗?“
王凤娟摇摇头,目光落在画中那个年轻的自己身上。奇怪的是,此刻她想起的不是领奖台的荣光,而是辞职那天车间主任说的话:“王凤娟,女人终究要以家庭为重。“
“您后悔吗?“苏雯突然问,“如果当年坚持工作,现在可能是纺织行业的老专家了。“
客厅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李强猛地抬头,脸色煞白。周梅握紧了婆婆的手,感受到那粗糙的皮肤下传来的颤抖。
“后悔...“王凤娟的声音轻得像一片落叶,“后悔没早点拿起画笔。“
4.报道的发酵
周一的《城市日报》用了整个版面报道王凤娟的故事。标题是《纺织女工到银发画家:被时代遗忘的才华》。配图是她站在画作前的照片,那枚奖章在闪光灯下闪闪发光。
王凤娟买菜回来时,发现小区里几个老太太正围着公告栏指指点点。见她走近,张桂兰阴阳怪气地说:“哎哟,我们小区出名人了!“
王凤娟紧了紧手中的菜篮,没有理会。但当她经过时,却听见张桂兰压低声音对旁人说:“装什么清高,当年还不是靠生儿子才能在婆家站稳脚跟...“
这句话像一根针,狠狠扎进王凤娟心里。她加快脚步,却在拐角处撞上了对门的林阿姨。
“凤娟姐!“林阿姨兴奋地挥舞着报纸,“你上报了!我女儿说网上都在转发你的故事!“
王凤娟茫然地接过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条热门微博:“泪目!老一辈女性被埋没的才华...#女性力量#“配图正是她的画作和报道。
回到家,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老年大学、妇联、甚至电视台都打来电话,邀请她参加节目、讲座、画展。王凤娟坐在电话旁,像个迷路的孩子,直到周梅下班回来。
“妈,您没事吧?“周梅放下公文包,担忧地看着呆坐的婆婆。
王凤娟抬起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疲惫:“我...我就是画了几张画...“
周梅蹲下身,握住婆婆的手:“您知道吗?您的故事给了很多年轻女性勇气。我公司里那些纠结生育与事业的女孩,都说要以您为榜样。“
王凤娟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她从未想过,自己平凡的一生,竟能成为别人的“榜样“。
5.镜头的考验
周五晚上,市电视台的采访车开进了小区。王凤娟穿着周梅给她新买的绛红色外套,坐在客厅沙发上,面对着黑洞洞的摄像机镜头。
“王阿姨,您能对着镜头,给现在的年轻女性说几句话吗?“女主持人甜美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王凤娟的手心沁出冷汗。她环顾四周——李强抱着婷婷站在摄影师身后,周梅在厨房准备果盘,所有人都期待地看着她。
“我...“她的声音干涩,“我就是个普通老太太...“
“说说您的画吧。“周梅轻声提醒,递给她一杯温水。
王凤娟低头看着杯中晃动的倒影,突然想起那个站在纺织机前的年轻自己。她抬起头,直视镜头:
“我画这些,不是为了诉苦...“她的声音渐渐坚定,“是想告诉所有女人,不管什么年纪,都不要忘记自己是谁。“
客厅里安静得能听见时钟的滴答声。女主持人眼眶微红,摄影师比了个大拇指。
窗外,秋夜的星空格外明亮。王凤娟看着玻璃上反射的自己——白发,皱纹,佝偻的背,但眼神却像画中那个二十岁的女工一样,闪烁着倔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