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新华社人才联培计划 (第2/2页)
在内论战的时候没怕过,但一想到要出去,难免心虚气短。
穆青见争论有点激烈,出言说道:“同志们,一民同志刚才的话听着可能刺耳,实际上正是如此。我们不是什么时候,遇到的都是一群规规矩矩的对手。就像作战,只要能杀掉敌人,哪怕是石头、锄头都是好武器。”
刘一民从对外传播的制度建设、通讯社建设、人才建设、斗争手段等各个角度分别给出了建议。
要完善新华社在国外的消息渠道,加强同国外报纸合作,培养一批善于在国际上做新闻工作的年轻人。
“我们去的记者去国外培训,要学真本事,我研究过相关培训,他们净讲什么——‘客观、公正、民主、自由’新闻观,他们却不讲自己是怎么操作新闻的,尤其是涉外新闻。咱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
“一民同志,你这样讲,那赴外培训没有用,那怎么办?难道去你们文研所培训吗?”有人觉得刘一民说话太过刺耳。
“这是个好想法,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文研所真的很乐意。”
刘一民此话一出,对方顿时语塞,一时间会议室火药味甚浓。文研所的几个研究生瑟瑟发抖,心里暗道这是新闻社请文研所做课题,人家是甲方!
穆青嘴角一丝苦笑转瞬即逝,平静地说道:“同志们,这是学术会议,咱们要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争论是正常的,但同志们也要认清楚严峻的形势,如果大家到青年人中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工作做的多么不到位。”
“老穆,我们也不能总是揽责任,我们和美西方存在客观上的经济差距,这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可以改变的。”
“是啊,客观上存在差距,但是我们要起到鼓舞、团结的作用。刘教授做的不错,《青年夜话》深入到青年群体之中。这一点上,我们是要向文研所学习。
客观存在的差距是理由,但不能成为借口。”穆青趁此机会对新闻队伍里面存在的不良风气,或者是看到差距后气馁的风气进行敲打。
会议开到中午内容都没有讲完,穆青自掏腰包带着刘一民他们出去吃饭。
在吃饭的间隙,穆青放下架子,跟这些研究生好好的进行交流,询问他们年轻人的想法,以及对即将从事新闻工作的看法。
“穆社长问大家,大家放轻松,什么话都可以说。”刘一民笑着说道。
“对,畅所欲言,你们刘教授都畅所欲言,今天开会,都是新闻战线最高级别的一群人,你们刘教授都敢说,你们也要敢说。
会议有时候不能是一团和气,红红脸出出汗挺好,我们就是要勇于自我批评,坚持自我革新!”
刘一民没有插话,在旁边听着他们交流。这些学生经过一年的文研所研究,对他们的学术和思想都是一次洗礼。
穆青听着研究生讲话,不时露出赞扬的笑容。
“同学们,都讲的不错,等研究生毕业了是想从事学术还是新闻工作?我建议大家可以到实践中去看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场的有人想工作,有人想当老师。穆青看着想参加工作的几名学生说道:“欢迎大家毕业后来新华社工作。”
什么是BOSS直聘,这才是BOSS直聘。
刘一民看了那几名学生一眼:“你们还不谢谢穆老!”
“谢谢!”
“谢谢!”
“不客气,我们新华社需要你们这些人才嘛!”
下午,刘一民对结题论文进行深入讲解。
中午饭后新华社的人都将内容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想找找漏洞和刘一民好好争辩一番。
“刘教授,你们有些论证不是那么严谨嘛!”
“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属于极其稀少,有不严谨或者不缜密的地方正常。我们的研究就是从不缜密到缜密,接下来还需要不断地研究才行。”刘一民来了一招以退为进,论文这玩意儿,你真要想挑毛病,实在是太简单了。
对方见刘一民打太极先给自己留了余地,嘴角抽搐,暗道这年轻人好厚的脸皮。
“那我们六万块钱就白花啦?”
“当然不白花,但是研究嘛,永无止境,想要从不完善到完善,还是得加钱!”刘一民笑着看向穆青。
穆青脸一黑,又要钱!
“.”
下午的会议,穆青有意让气氛热闹轻松一点,大家明白,讨论的时候火药味少了许多,更多的是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的讨论。
下午六点,会议即将结束,大家轻松地谈论着日常的话题。穆青看向刘一民,询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
“我最近在想一种报道方式,我认为咱们的媒体是有社会责任的,媒体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负面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帮助政府部门解决问题。”
穆青觉得刘一民说的有点意思:“老人家说过,要以正面报道为主,但绝对不是说不报道负面的,而是要做到平衡。但这个度很不好把握,但是如果这样做的话,既暴露了问题,又不至于让读者觉得社会全是问题。”
“新闻工作者提出解决方法,这个度也把握不好,容易纸上谈兵。”新华社专家说道。
“所以就需要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写建设性报道的时候要用心,不能着急。”刘一民说道。
建设性新闻的概念是西方在二十一世纪后提出的,美西方的新闻大多以销量为目标,学界就想让美西方新闻界增强责任感,但基本上对他们没啥用。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刘一民觉得这概念在国内用正好。以后这概念的提出者,可就是刘一民了。
会议结束,穆青没让刘一民离开,拉着刘一民去办公室再聊聊,不过聊的却是另外的话题。
“一民,你还记得老于呛你的那句——去你们文研所培养的那句话吗?”
“您不会是?”
“不是!”穆青摆了摆手说道:“我的意思是反着来,你们文研所新闻专业教授多,学生自然也多,咱们联合培养人才,给我们新华社当人才培养基地怎么样?”
“您这概念挺先进呐!”刘一民说道。
“我看西方有的国家会共建培养中心,但是也不是说人全部要,之后还得再挑。你们文研所有师资,我们能提供实习机会,最后还能提供岗位,你觉得呢?”穆青问道。
“穆青人才培养计划怎样?”刘一民问道。
穆青看向刘一民:“你,你这小子.你怎么哎呀,敢打趣我?”
“没有,我实话实说,您的很多新闻思想武装了咱们国家新闻工作者的头脑,我觉得以您的名字命名完全没问题。”
“啧,哎太高调了,不合适,不合适。”穆青连忙摆手。
“我觉得挺合适,不过人才联培是可以,但是经费?”
“经费,经费不是问题。”穆青笑道。
“另外今年的项目要不要继续研究?还有那份报告?”
“你呀,一边给我灌迷魂汤,一边给我要经费,我算是明白了。”穆青敲了敲桌子佯怒道。
刘一民嘿嘿一笑:“我说的都是真话。”
“我看呀,只有经费是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