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战地专业广播电台的设想(一更) (第1/2页)
235团隶属于燕京军区,他们是来接替47军的,抵达时间不久,临战训练之后才会上前线。
远处的枪声刚开始还很稀疏,慢慢地有愈演愈烈的态势。除了高机的声音,还能听到迫击炮和火箭筒的声音,再大一点的炮则没有了。
“同志们,对方还击了,这是前沿部队正对他们进行火力压制。”
魏巍说道:“就应该用炮狠狠地炸他们,以前咱们没炮炸不了,现在咱们有炮了,也得让他们尝一尝这个好滋味。”
“是啊,咱们炮弹富足,时不时能给他们来一个洗地。同志们,咱们先进去吧!47军的同志给我们分享经验的时候,我们听得都非常过瘾。”
刘一民跟着人群往里面走,这个驻地很大,中间是两栋四层楼房,旁边还有许多的帐篷,河边挂着晾晒的军服。
慰问团的演员好奇地四处张望,两边忙碌的战士冲他们露出腼腆的笑容,有人指着刘一民冲旁人低语,想要确定是不是“刘一民”。
刘一民主动冲他们招手,战士们羞涩一笑挥了挥胳膊。
走到营地里面后,235团后面休整的人员专门列队给他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
“您好,魏巍同志,刘一民同志,魏团长,欢迎你们来到前线演出,感谢总政部的首长对我们的关怀。我们团长在师部开会,不能亲自来迎接大家。”吴政委又做了一个自我介绍。
“同志们辛苦了,我们这次来麻烦大家了。”魏巍说道。
“不麻烦!不麻烦!前线的战士们有时候无聊,你们是来给我们加油打气,给我们提升战斗力来的。”
吴政委让战士们帮忙把慰问团的行李抬进宿舍,因为下了飞机后大家已经吃过饭,营地并没有安排大家立即吃饭。
吴政委带着刘一民、魏巍和话剧团团长走进办公室,热情地邀请他们喝茶,向他们介绍目前的前线情况:
“目前前线的战斗主要是拔点作战、防御、抓俘虏。激烈的战事少了许多,但是因为地形复杂,环境非常艰苦,到处都是雷区。
47军的战士是这样唱的,‘来到了滇省麻粟坡,才知道人间的苦生活,住的是猫耳洞,喝的是天降雨,吃的是压缩粮’”
吴政委唱歌并不好听,但几声下去听得大家心里泛酸。吴政委还讲述了战士思想的变化,目前国内建设如火如荼,他们却每天在战火里摸爬滚打。另外。港台文化以及外国文化也不断传入军营,这一系列的新情况对于他们政工干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一民同志,你来过前线,等有时间你深入军营,你能感受到这种变化。不过,从整体上看,我们的战士依然是顽强、敢打的战士,拥有钢铁般的意志。”
刘一民点了点头,经过吴政委的叙述,大家对于前线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吴政委,新时代,新变化,不只是军营,就连我们的社会也在适应。社会上对于金钱的崇拜成风,势必会影响到战士们。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提高参战战士们的待遇才行。”刘一民说道。
“是啊,一民同志,感谢你对前线战士们的支持。”
魏巍问道:“咱们演出的场地就在这里吗?”
“演出的场地就在这里,后面有一个礼堂,是原先驻防部队留下的。我们的军首长和师首长明天会来跟大家见面,咱们看什么时候能演出?”
魏团长说道:“明天就行,我们除了话剧之外,同志们肯定想看。另外,我们请求上阵地上慰问。”
“我们只能让大家去相对平静的阵地,前线太危险了,也不好上,我们的军工上都上不去。”
吴政委说完,办公室的电话响起,吴政委听到电话里的声音,立即站起来说道:“师长,慰问团的同志们已经接到,并且大家的住宿已经安排好了。”
吴政委挂断电话:“我们师首长的电话,他们让我向大家传达军里和师里面的欢迎与感谢。”
这个时间段的老山前线,可谓是将星闪耀。
走出吴政委的房间,吴政委向他们讲起正在前线战斗的47军。
“47军打的很顽强,西北的年轻人里出现了许多的英雄,有些英雄人物很典型。一民同志,魏巍首长,你们是作家,你们可以看一看。
其中有一位同志叫李金省,他入伍前已经是万元户了,三十五岁的高龄硬要参军报国。他是石匠出身,不仅打仗英勇,靠着一身石匠本领,为同志们改造猫耳洞,优秀的经验还传到我们这边儿了。”
魏巍意外地说道:“万元户?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啊。现在的万元户可了不得,在后方能过上好生活啊!”
“是啊,这个人是孤儿,公社养大的孩子,长大之后一心想要参军报国。可惜因为身体太瘦,屡次体检不过,后来为了体重达标,身上还带着秤砣。后来他找到招兵部队的领导,强烈要求,部队领导觉得这是一个好典型,于是同意了他参军。
我们的战士抵达这里,听到李金省同志的故事都深受鼓舞。”
“这样的战士,我们《人民报》应该重点报道。”刘一民说道。
“一民同志,你的《青年夜话》也有很多的同志听,如果能讲讲前线的生活,我相信同志们也会很高兴。”吴政委说道。
“回去,我就策划一期。”
晚上,大家就在部队的礼堂吃饭,前线的枪声仍然时不时地响起。
吃完饭回去的路上,魏巍看向刘一民:“一民,你怎么这么沉默?从进入军营之后,情绪一直很低落。”
“这么明显?”
“怎么回事?”
“没怎么,触景生情了。前线每一天都在发生着生离死别,上一次我们是真的到前线阵地上了,那时候的战斗还很激烈。在掩体里聊天的同志,几个小时后就没了呼吸。”刘一民叹了一口气。
魏巍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他明白这种感受。
“吴政委说战士们的思想变化大,我觉得得加强战士们的心理疏导。生离死别,并不是一件很容易接受的事情。”刘一民说道。
从85年开始,前线专门建设的有对敌广播电台,主要播报越军家属的信件,越南人的歌曲。从建成开始,就对越南军队产生了强大的心理攻势,甚至导致对方出现过“炸营”。
刘一民觉得,应该有一个专注于前线的军事广播电台,通过广播疏解官兵的情绪。
魏团长说道:“一民,你这个想法不错,就是怕引起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哪位战士没有思乡之情呐,最重要的是疏导,堵不如疏。魏团长,这思乡之情,不是堵了就没得。”刘一民说道。
魏巍对刘一民的话表示赞成态度:“思乡之情有利有弊,我们是防御战争,思乡之情能够转变为对敌人的愤慨,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当年抗美援朝,远赴异国,如果没有对于家乡的热爱,不可能打的那么顽强。”
三人聊了一会儿,各自准备睡觉。他们三个人两人一个房间,魏巍和魏团长一起,刘一民和李雪建睡一起。
走回房间,李雪建正坐在书桌旁看书,看到刘一民,立即起身说道:“刘教授,借您的光,我也住上这两人间了。”
“哈哈哈,你看的什么书?”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李雪建将书递给刘一民:“您的《一个人的朝圣》,您用书桌吗?桌子给您,我坐在床上看就行。”
“我现在不用,这坐飞机和卡车,累了,我想早点睡觉。”
“行,那我也不看了,早点睡,明天还有演出。您要洗脚,这里面有热水。”李雪建将桌子上的暖壶端了起来。
“我自己来。”刘一民说道。
趁着泡脚的功夫,李雪建跟刘一民探讨了一下剧本创作的思想和演员的精神状态等问题。
“雪建同志,你看来平常读不少书啊。”刘一民擦了擦脚。
“平常没事儿干,我就爱看点书。咱是演员,但也得学习。我们不能只看剧本,也得看剧本的原著。您的《凯旋在子夜》和《雷场相思树》我都看过。不瞒您说,来之前,我还去电影院看了《忠犬八公》。”李雪建笑着说道。
“对,好好干,你快从空政退役了吧?”
“明年可能就要退了!”
“到时候欢迎你来人艺工作。”
“真的?”
“真的,我可以为你引荐到人艺,人艺就缺你这样的好演员。”
李雪建1987年退役之后,考上了中央实验话剧院,这也是文化部直属的话剧院。
李雪建激动地说道:“要真的可以的话,我一定在人艺好好干。”
“行,赶紧睡觉吧!”
刘一民揉了揉酸痛的肌肉,李雪建关上灯后睁着两个大眼睛,刘一民问道:“你怎么不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