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马尔克斯的邀请 (第1/2页)
教育部办公室,刘一民准备离开,何东长拉着刘一民,让他再等一等。没过一会儿,秘书送来了一份名单。
何东长没有接,而是用手轻轻指了一下刘一民,秘书立即会意,将手里的文件递给了刘一民。
刘一民打开文件,里面是中小学教材评定委员会的委员名单,刘一民在里面见到了几个较为熟悉的人名,比如副主任沈克琦,是燕京大学物理系的教授。
沈克琦不是一名简单的教授,还负责着全国的教育改革,担任燕京自学考试委员会主任、84年代表燕京大学援建烟台大学,并担任校长,和李政道一起负责中国物理学生赴美留学工作。这两年国内各层次教育的改革,他在里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从58年开始,国家教科书编写权力下放,各地方都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编写教科书的权力。本身是一件因地制宜的好事情,但各地的编写人员水平良莠不齐,导致教科书质量差别极大。
部里成立中小学教材评定委员会,目的就是将下放的教材编写权力逐渐收回,实行编审分开制度,各地可以自己编写教材,但是审核的权力在部里面。
名单密密麻麻,约有两百余人,涉及中小学十八个学科的大纲制定、修改以及教材审查。
“一民同志,这里面有你不少的熟人、或者是同事,我们准备于本月底召开第一次评定会议,到时候中央的首长也会参加,有什么建议的话,可以整理一下。”何东长笑着说道。
刘一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将文件夹放在了桌子上:“我明白,我一定会好好尽我自己的责任。”
何东长满意地点了点头,起身送刘一民离开了教育部。
“一民同志,会议具体时间定了之后,部里会提前通知你。”
刘一民离开教育部之后,直奔燕京大学。学校各大门口,都是略带迷茫的大一新生,或者是还没来得及报到的学生,背着行李不断地问路。
大二和大三的师兄师姐,热情地帮助大一新生认识校园或者是报到。
“刘教授好!”
“好,你们忙。”刘一民冲学生微微一笑,刚松开的油门再次拧紧,朝着中文系骑去。
文研所里,闫真刚坐下,看到刘一民进来后,又急忙站了起来,手里茶缸的水都没来得及喝。
“刘老师!”
刘一民笑着说道:“你赶紧喝水,这阵子辛苦你了。”
闫真在外面跑的口干舌燥,听到刘一民的话,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跟着刘一民走进办公室,向他汇报目前来报到的人数。
“应该报到三十人,现在已经来了十九人,还有十一人没到,根据发过来的抵达燕京信息,在四号前都会抵达。”闫真从裤兜里拿出一份名单递给了刘一民。
名单有的地方都被汗水渗湿了,这阵子燕京天热,闫真安排住宿要跑来跑去,腿都快跑瘦了。
“复旦骆玉鸣、北影学院戴锦化、厦大韩晟.”刘一民将抵达的人员名单看了一遍。
闫真说道:“这个戴锦化以前是咱们燕大的。”
“我能不知道吗?跟我一届,啧,本科毕业就到北影当老师了,北影提名单的时候,没见她啊。”刘一民纳闷地问道。
闫真说道:“是临时补的,另外一名老师来不了,戴师姐临时补过来的。当时我给您说,您没在意。”
“是这啊。”刘一民将名单重新交回到了闫真手上。
上学期间,刘一民没怎么跟戴锦化交流过,彼此是点头之交。他在学校的时间短,主要跟一个宿舍的男生和滇省张曼凌走的比较近。
戴建业等人听说刘一民到文研所了,纷纷从其它办公室回到了文研所,刚才他们正跟吴组缃、王瑶等几位教授诉说离别之情呢。
“怎么?不舍得走啊?”刘一民笑问道。
戴建业揉了揉眼眶:“一年了,还真有点不舍。”
“我一年半了,相当于读了半个研究生。”李良荣说道。
其余人也准备开口,刘一民笑着说道:“好了,就别在这儿演挥泪告别的戏码了,你们来燕京一年,有的人已经成家立业了,分开一年,怎么?不想家?”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低笑,哪能不想家呢,这个年纪,大多是刚结婚不久。
“车票已经统一给大家买好了,时间段集中在明天下午到晚上九点之间,我一会儿给大家发一下。”闫真从桌子下面拿出了一沓火车票。
“明天上午,文研所的教授都过来,咱们拍一张大合照,照片洗出来后分别寄给你们。”
戴建业笑着说道:“刘老师,才想起这件事儿啊,我们正想提醒您呢!”
“哈哈哈,你们要原谅我,我也是第一次当副所长嘛!”刘一民伸手拍了拍戴建业的肩膀。
闫真听到后,立即准备去通知其他教授拍照的事情:“夏言所长?”
“我来吧。”刘一民说道。
闫真正是这个意思,笑着说道:“行,那夏言所长交给您了。”
刘一民走进办公室给夏言打了一个电话,夏言听到后欣然同意,确定了一下时间,保证自己明天一定过来。
跟他们交代好事情,刘一民准备离开文研所,戴锦化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了文研所门口。
“刘教授,刘所长。”戴锦化笑嘻嘻地看向刘一民。
“老同学,快进来快进来,我是刚知道你来了。你们北影学院怎么搞的,让你来文研所,让你接受燕大再教育来了。”
戴锦化跟着刘一民走进办公室,戴建业等人面面相觑,纷纷向闫真打探对方是什么来路。
“怎么?你是不想让我来?”戴锦化问道。
“我是怕教不了你呐!”
戴锦化打量了一眼刘一民的办公室,羡慕地说道:“能来燕大再学习一年,是我的荣幸。况且文研所名声在外,我现在还是个助教,等从文研所回去,直接就能升讲师了。虽然比不上你,但好歹有讲课的资格了。”
“北影学院答应你了?”
“系主任说的,当然,我能不能升讲师,还得看你的评价,要是能做出点成果,那就更好了。”
刘一民沉吟了一下,戴锦化现在在北影学院,就将她编进文化产业研究小组:“你可以多跟几大电影厂交流交流,电影处于急速的变革之中,可研究的领域很广。”
“行,谢谢所长。”
“好了好了,你就别叫我所长了,你叫我一民就行。”
戴锦化起身说道:“那可不行,进了文研所,咱得称职务不是?你现在是我的领导。”
刘一民没再纠正,送戴锦化走出了办公室,戴锦化热情地跟闫真等人打招呼,闫真一口一个师姐叫着。
被戴锦化这么一搅和,刘一民一时忘了自己想干什么。
翌日早上九点,夏言坐着车来到了燕大,刘一民带着戴建业等人在文研所里面等待。
戴建业他们知道今天照相,昨晚特意将衬衣洗的干干净净,穿上皮鞋和略微发白的长裤,看起来一个个都非常精神。
夏言捶了捶易众天的肩膀:“好啊,都精精神神地离开文研所。文研所是花朵,你们就是文研所的种子,现在将你们洒向全国广袤的土地,希望你们都能生根发芽,开出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文学之花。”
夏言讲了约十分钟,刘一民看了下手表:“所长,拍照的时间到了。”
“好,同志们,咱们去拍张照。”夏言伸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刘一民和夏言站在人群中间,带着文研所的受训老师向镜头喊出“文研所,加油”的口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