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博士 (第1/2页)
《霍元甲》试映会达到的宣传效果远远超出了林日华的心理预期,关于李敖泼天盖地的新闻稿背后,永远会出现《霍元甲》三个字。
刘一民冲林日华说道:“这方面我们还是得感谢一下李敖。”
“是啊,打乱了当天的节奏,但也给电影带来了海量的关注度。在新加坡不只是华人在买票,许多的印度人,马来人都有买票观看。”林日华向刘一民介绍道。
“很好,林董,看来咱们以后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刘一民走下车跟林日华再次握了握手。
林日华笑着说道:“刘教授,祝您晚上睡个好觉。”
送走林日华,刘一民跟着代表团的成员朝楼上走去,大家都喝了点酒,谈笑间少了许多隔阂。
李敖从刘一民手里接过狮子造型的奖杯,冲着其余人说道:“刘教授就是咱们华人作家的骄傲,我以后写作一定要向刘教授看齐。不管到哪里都有无数的读者围绕,不管到哪里都能抓住读者的心跳。”
“你这话是骂我还是夸我呢!”刘一民笑骂道。
李敖转身说道:“这绝对是夸奖,我有的东西写的不错,全TM被封禁了。”
李敖一生被封禁96部作品,可谓是空前绝后。
其余人从李敖的手里面将奖杯拿了过去,一边欣赏,一边闲聊。
走到房间门口,大家声音才小了下来。
刘一民从其他人的手里接过金狮奖说道:“大家早点休息,文艺训练营结束了,有朋友明天就要飞离新加坡,日后有缘再见。”
“刘教授再见!”
“刘教授晚安!”
刘一民站在走廊里,等其余人回到房间,他才转身回到房间。他本来准备先洗个澡再休息,可惜酒意很快就上来了,索性直接将皮鞋踢掉,躺在床上倒头就睡。
翌日难得没有人敲门打扰他休息,日上三竿,他才悠悠醒来。
刘一民起来拍了拍略微有点疼痛的脑袋,眯着眼睛看了一眼手表,已经九点了。他走到窗户旁拉开窗帘,远处的海岸线清晰可见。还能看见大型的集装箱运输船,时不时地拉动汽笛。
刘一民精神了一会儿后,快速走进卫生间洗了洗澡,穿戴整齐走出房间。
“一民,你醒了?”蒋子龙等人刚好从电梯上来。
“你们这是?”
姚雪垠说道:“西班牙和法国的两名作家一早的航班,我们去送他们了。”
“知道你昨晚喝了不少酒,就没有叫你。我们已经跟她们解释过了,你身体恢复的怎么样?”秦牧关心地问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这点酒量还是有的,就是有点困。”
“赶紧去吃点饭吧!”王安忆说道。
刘一民点了点头,独自一人准备去楼上吃饭,林仁君从房间里走出来说道:“刘教授,咱们两个一起!”
站在电梯里,刘一民好奇地看向林仁君:“你也没吃饭?”
林仁君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西装:“我已经吃过了,想跟您单独聊一聊。”
走进餐厅,刘一民打完餐后额外要了一碗小米粥,林仁君端过来一杯酸奶:“刘教授,酸奶护胃。”
“谢谢!”刘一民客气地说道。
他先喝了几口小米粥,等胃里面暖和了起来才看向林仁君:“林大记者,你想找我聊什么?”
林仁君示意刘一民再吃几口,去洗完手亲自给刘一民剥了一颗鸡蛋。
刘一民拿起餐巾纸擦了擦嘴:“林大记者,你有什么事儿赶紧说,这待遇有点超标啊。”
“刘教授,你说笑了,我就是想向您约稿,讲一讲自己的感受,不管是来参加文艺训练营的感受,还是对两岸关系的感受都行。另外还有一个小请求,我想去燕京大学做采访,主要是想观察一下目前中国青年的状态。”
“约稿啊,可以。”刘一民答应了下来,还以为林仁君有什么大事儿呢。他们明天要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参加完交流活动,后天才会离开。
至于去燕大采访,这点事儿也不归刘一民管呐。
“你只要向新闻主管部门申请就行,我相信燕大也不会拒绝。老林,到时候我带你转转燕大。”刘一民说道。
林仁君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我怕申请不被批准。”
“虽然咱们没建交,但人员往来十分密切,新闻活动审核较严格,但以《联合早报》的身份,肯定没什么问题。”刘一民让他放宽心。
“行,到时候我到了燕京,一定先去拜访你。”林仁君神色轻松了不少。
吃完饭,刘一民和代表团的同志一起送其余代表离开。等到中午,人已经走的只剩大陆代表团和岛上代表团了,他们晚上离开。
三毛下午离开,她不回岛上,而是飞往中美洲。
房间内,三毛握着张乐平和姚雪垠的手表达着不舍之情,又看向刘一民说道:“一民,跟你参加这次训练营很有收获。”
“彼此学习,我也听你讲了不少中南美洲的见闻,我还没有去过这些国家。”刘一民的身体依靠在墙上。
“你会去的,南美洲的苦难土地上长出了文学这朵绚丽的鲜花,只要有文学之花盛开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你的身影。”三毛真诚地看向刘一民,语气非常笃定。
张乐平握住三毛的手,神色间真有一种为人父的慈祥,一遍遍的将自己在沪市的住址跟三毛讲,有朝一日三毛到了大陆,一定要住进他的家中。
“孩子,我的家或许没你在美国、在西班牙、撒哈拉住的房子大,房子虽小却足够温暖。”张乐平再次说道。
三毛一声叹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去大陆!”
看到大家的情绪突然低落了下来,刘一民出言说道:“早上林仁君向我约稿,我准备写一篇呼吁开放两岸探亲政策的文章,三毛女士,你要不要一起署名?”
三毛听到说双手从姚雪垠和张乐平的手心抽出,看向刘一民下意识地说道:“署,我一定署。可惜我下午就要走了,不过你发表的时候,一定要署上我的名字。如果可以的话,请把报纸上的内容寄给我一份。”
“好。”
姚雪垠起身说道:“一民,也在后面署上我们的名字吧,这也是我们的心声。”
“不如我们再去问问李敖三人。”蒋子龙问道。
秦牧分析了一下,认为李敖可能会署名,但是余光中和席慕蓉并不会。
“不管会不会,能多争取一个就争取一个,争取不到就算了。我去问问他们,余光中是个老滑头。”姚雪垠立即起身。
秦牧和张乐平紧随其后,三毛觉得自己去不太合适,于是跟刘一民几人留在了房间。
蒋子龙想到了个损招:“要是余光中不同意,一民你文章发表的时候,在后面附上他的《乡愁》。”
刘一民搂住蒋子龙的胳膊说道:“子龙同志,你被资本主义给带坏了啊,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损了?”
“我这叫阳谋。”蒋子龙催促刘一民赶紧去写,拉着王安忆和三毛离开了刘一民房间,给刘一民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看到几人把门带上,刘一民坐在书桌旁,准备写一篇类似报告文学的作品。
《上岛老兵何日可见爹娘?儿盼娘,娘盼儿,坟茔天各一方!》
商业化媒体的标题跟国内媒体略微严肃的标题不同,从他们对李敖的报道就能看出来,怎么吸睛怎么写!
刘一民先从“一勺家乡土”的故事起笔,讲述一名华人携带一杯家乡土抵达岛上,一群老兵争相分土入水饮用。
灯光下,一群人看着桌子上的家乡土没有流泪,反而一脸幸福,相互探讨分土的方案,最后决定平分。对老兵团体有功劳的人,可以多分一小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