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刘一民+钱老=《青年夜话》大火 (第2/2页)
“明白。”
录制团队跟文研所录节目,文研所额外给他们一笔补贴。杨伟光想以团队人员和设备帮央视多争取几个点的分润,被刘一民巧妙地给化解了。
录节目的时候,文研所是他们的老板。
3月2号晚上十点,无数的年轻人打开收音机,放在自己的旁边或者书桌上,等待《青年夜话》栏目的开播。
学生宿舍里,大家围坐在收音机旁,见收音机里还没出现声音,还以为找错了频道。
“有了有了,快听快听,这就是刘一民教授的声音。”学生赶紧将收音机放下,让大家注意听。
【全国的听众朋友们、青年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青年夜话》栏目,本栏目起源于燕大的一场访谈,本栏目的宗旨是解青年之惑,领青年前行。】
“刘教授当主持人声音还挺好的啊,中气十足,吐字清晰,像主持人。”
“别说话,认真听!”
青年人的导师刘一民和几代人的导师钱学森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青年夜话》的访谈内容通过无线电波传遍大江南北,不仅是学生,D政军民学、社会青年以及中老年人都在收听,一些工厂的喇叭里面也传出了广播的内容。
当听到中国人总是喜欢反思,总是将自己跟全世界国家、人种的优点做对比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个内容刘一民跟文研所培训的学生讲过,传播的范围有限,刘一民通过《青年夜话》将这个观点传达给了全国的年轻人以及全国听众。
第二天许多报纸,也对《青年夜话》的内容进行了报道。
杨伟光看到数据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四五百万的合格线还是太低了,收听人次远远超过了一亿次,比刘一民当时做访谈时的收听人数都高。
杨伟光激动地给刘一民打电话报喜:“还有好几个电台,说是要转播咱们的内容,一民同志,咱们这是开门红,开门大红啊!”
也有人感叹刘一民这节目资源实在是太好了,第一次就请到了钱老,这资源就是给狗,狗都能拉来几百万听众。
对于杨伟光的狂喜,刘一民笑着说道:“咱们要的不是开门红,而是次次红。”
文研所终于开始有了盈利相对稳定的项目了,后期像吴组缃、王瑶之类的老教授,刘一民都准备让他们去讲讲。
就算是讲古代文学,也是提升文化自信。
之后再经常性的邀请一些嘉宾做访谈,节目再针对听众的来信,回答一些问题,整体栏目的内容构成就充实起来了。
刘一民走进文研所,办公室里众人在闫真的带领下,同时站起来冲刘一民鼓掌。
“恭喜所长。”
“坐,大家都坐,这是咱们文研所的胜利。”
戴建业笑道:“我们住在燕大的宿舍,晚上听到好几个宿舍的学生都在听,甚至有人将收音机放在楼道里面,让大家一起听。”
“刘所长,我们能不能上这个栏目?”易众天开玩笑道。
“可以啊,但是说话必须得深思熟虑,别讲一些不讲逻辑和历史的话。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未来说不定大家都有做节目的时候,我希望牢记这句话。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用奇怪的观点来哗众取宠。”
刘一民讲话完毕,夏言也打来电话恭喜栏目成功:“今天中顾W几个老同志都给我打了电话,说咱们节目做的不错,能使青年人做教育。”
“我们是跟青年人做朋友。”刘一民笑道。
“不管怎么着,成功了就是成功了。你至少让我松了一口气,没闹出大乱子,没搞成笑料。”夏言高兴地说道。
挂断电话,中文系又有几个教授过来恭喜他,严家炎笑着说道:“五四文学社的几个学生,看到广播影响这么大,还想办广播嘞。《未名湖》杂志办了这么久,还没有一次广播影响力大。”
“有时间也邀请您当嘉宾,您可别拒绝。”刘一民说道。
“我?”严家炎笑道:“只要你不怕收听率下降。”
文研所内外,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挂断电话的夏言在想是不是要提高一下文研所的级别,挂在中文系下面当系里的二级所,好像有点屈才了。
不过这事情也不是夏言说了算,还得跟教育部沟通。
吉安所,刘一民看到迎接自己的李秘书后,低声询问了一句为什么喊他过来。
李秘书笑着摇了摇头:“一民同志,就这几步,我跟您透露也没什么必要啊。”
走进去后,老首长先是夸赞了一下刘一民栏目做的好,栏目对青年好,也对国家好。
“老首长,您找我来还有什么事情?”
闻言,老首长将拿起的茶杯放了下来:“家先同志的身体不容乐观,我们准备向国人解密家先同志的身份,如果不解密,不让群众知道,对家先同志不公平。我想问问你能不能写一部家先同志个人的纪实性?”
“首长,写的话不是问题。”刘一民当即保证道。
老首长听闻大笑了几声:“好你个刘一民,我就知道这对你不是什么问题。”
“个人纪实性文学并不困难,但是邓老得配合我,我要了解邓老的很多事情。当然,我们上次聊天,我已经了解了不少,但是不够。
《横空出世》毕竟是改编的,这次写的话,我准备直接以《邓稼先》三个字命名这部。”刘一民说道。
PS:感谢泰迪会转轮大佬1500点币打赏、无无言以对啊大佬的100点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