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成立《青年夜话》栏目 (第1/2页)
刘一民怎么也没想到,临近过年的时候陆遥会来燕京。就算是改稿,也不会挑这段时间邀请他过来。
陆遥一身风尘仆仆,西北的黄土与燕京的风沙相遇,手指缝间能看到许多黑点点,刘一民立马判断出他去过煤矿。
陆遥身上的味道也令他无比熟悉,那是煤矿洗澡池的味道,这是由热水、煤渣、尿骚味和污水味混合而成。
“你去过煤矿了?”
陆遥一脸意外地问道:“你怎么知道?”
刘一民笑而不语,旁边的杨秀云说道:“他大哥以前下煤矿,回到家就是这股子味道。”
陆遥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说道:“你鼻子可真准,我从去年秋天就到煤矿上去了,我是采风,我说过我要写一部很牛的出来,可我越写,反倒越来越迷茫了。”
刘一民将陆遥带了进去,向他介绍了一下杨秀云和两个小家伙,又让喜梅去给陆遥做碗驱寒的汤。
走进书房,陆遥看着刘一民居住的环境,羡慕地说道:“在这里面真舒服,冬不冷,夏不热的。”
“你什么时候到的燕京?”
“刚到,直接就来寻你来了。我昨晚在火车上听了你的访谈,全车厢的年轻人都在鼓掌。为你鼓掌一千次,这话太有分量了。我坐在火车上,都能感觉到现场的热烈气氛。”
刘一民给陆遥倒了一杯茶,陆遥说的非常起劲,刘一民就在旁边静静地听他讲。
“为迷茫的年轻人指了一条路,在变革的时代,不管干什么都大有可为。以前都说作家收入高,但现在呢,去南方倒腾点衣服裤子,甚至是裤头,都比咱们挣得多。”陆遥声音一顿,赶紧将刘一民刨除在外。
这时候南北倒腾裤头的小贩赚的钱要是比刘一民高,他干脆笔一扔,倒腾裤头去了。
陆遥太饿了,刘一民怀疑他坐在火车上都没吃饭,喜梅将驱寒的鱼汤给他端上来的时候,刘一民又让喜梅端进来了两个烧饼,不到十分钟的功夫,吃的干干净净。
陆遥打了一个饱嗝,用皱巴巴的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冲刘一民说道:“不瞒你说,还真没吃饭。”
吃饱喝足,陆遥才讲起自己来燕京的目的,从皮包里拿出了一份稿子,让刘一民帮他把握一下。
这稿子正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草稿。
“写的很好,黄土气息很浓,你迷茫在什么地方?”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陆遥听刘一民觉得好立即来了劲儿,说自己这让一些人看了,他们觉得不太好,太土。
“土怎么了?土说明写得好。这帮人是被西方的写作技巧给蒙蔽了,恨不得去舔西方作家的沟子。”刘一民直截了当地骂道。
陆遥短暂的惊愕过后,笑着说道:“是啊,你这话我太喜欢了。他们那样讲,我心里面就直打鼓,怕写的不好。
一民,你现在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领袖,我就直接买张票来燕京找你来了。你要是觉得不好,我立马就撕了,你要是觉得好,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写下去。”
陆遥说到最后,气愤地说了好几句西北特有的脏话。
陆遥《平凡的世界》发表和成名的过程都十分坎坷,第一部先是被《当代》的编辑打脸式退稿,这种退稿方式连《当代》编辑周昌义的同事都觉得太过直接,应该委婉由领导退稿。
转到其它出版社,对方也觉得太土,属于“恋土派”,最后才发表在了《花城》上。
发表之后,评论界对此基本上都是批评声,导致《花城》不敢再发表第二部了,于是第二部没有在任何杂志上发表。
第三部陆遥已经不敢再投知名杂志了,交由《黄河》杂志发表。
直到第三部发表之后,中央广播电台对《平凡的世界》进行播送,彻底带火了这本书,连播三遍听众达三亿次。
刘一民说道:“这就是我常说的,文学界对于表现形式的追求跟读者对现实主义作品的喜爱形成了矛盾,文学界的有些人总喜欢写点‘洋气’的,看到自己的东西,觉得土,甚至是憎恶。
读者会为好的作品欢呼的,陆遥,你第一部抓紧写完,不投其它的,就投《人民文艺》,他们会发表的。”
“他们要是主动发表还好,你千万别为了我找上《人民文艺》。”
刘一民看陆遥踌躇且倔强的样子笑道:“放心,当年《人民文艺》请我和子龙同志当编委的时候,我们就说过,《人民文艺》是要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的。”
刘一民准备带着陆遥去《人民文艺》转一圈,中文系还没放假,不过刘一民一切事情都安排完毕,学校去不去都行。
到了《人民文艺》,陆遥将稿子递给了崔道逸。
崔道逸先问候了一下陆遥,接着冲刘一民说道:“一民,你昨天的访谈,用我们东北话就是贼拉好。博古通今、东西汇融的典范,史料信手拈来,今天晚上央视播出现场采访,我们都等着呢。”
“电台将昨天的内容重播了一遍,我今天上班来的路上,还看到有人还在听广播”许一接话道。
王濛出来招待了一下刘一民,询问刘一民有没有什么新的。
“王濛同志,你看看陆遥同志的,我的嘛,暂时保密。”刘一民指了指路遥的稿子。
王濛走到崔道逸旁边,耐心地看起了路遥的稿子。
等看完后,王濛没说话而是询问刘一民的意见,刘一民说道:“土生土长的国内现实主义文学,将时代改革和时代的年轻人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年轻人的迷茫和想要闯出一番天地的劲头,给现实迷茫的年轻人以激励。”
“恢弘,恢弘的时代背景和渺小的个体都写出来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没写出生活的深刻。”崔道逸同样觉得这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
王濛沉吟片刻转向陆遥,询问他什么时候能够写完,可以尽快发表在《人民文艺》上:“不管别的杂志如何,现实主义文学必须在《人民文艺》上有一席之地。”
王濛给陆遥的稿费标准为千字十八块钱,陆遥向王濛表示自己一星期就能将第一部的内容搞定。
王濛觉得没必要那么急,只要春节后写好寄到《人民文艺》就行。这时间节点太尴尬,陆遥完稿加上改稿,必然要跨越春节这个时间点的。
“我争取三天写完,留两天改稿时间,春节前一定弄好。”陆遥迫不及待地说道。
王濛见陆遥这样,只能说道:“不急,要保证质量。”
陆遥手里已经没钱了,要是拿不到稿费,回去坐车得借钱。
“国内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都得感谢一民,要不是他对各个场合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呼吁,咱们国内现实主义文学的地位还会更加尴尬。”
王濛由衷地夸赞道,陆遥对此很是认同,要不然也不会来找刘一民。
崔道逸给陆遥找了一个住宿的房间,让他写稿改稿用。刘一民冲着崔道逸说道:“师兄,陆遥同志,咱们一会儿吃涮锅去,我给刘振云打个电话。”
崔道逸说道:“好啊!反正这阵子也没啥事儿,好久没吃了。”
陆遥犹豫地看了看手中的稿子,崔道逸说道:“你是我手下的编辑,听我的就行,王濛同志更多是指导作用。就算是你过年都在这儿改稿,我也保证你的吃喝。”
“真的?”陆遥下意识地问道。
崔道逸看着陆遥的表情,暗道陆遥不会来真的吧,不过仍然硬着头皮说道:“过年去我家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