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中国青年导师——刘一民 (第2/2页)
十二点钟会议结束,几个老教授和青年教授相继离去。
李良荣对刘一民讲的国际传播非常感兴趣,想要加入刘一民的研究中。
“可是你寒假后受训就结束了,得回到沪市了。”刘一民皱着眉头说道。
“能不能再延期啊?”李良荣很没有底气地说道。
刘一民拿起茶杯轻飘飘地说道:“只要你们复旦同意,文研所没意见。”
个把人的补贴,文研所还是没放在眼里的。
回到家吃过午饭,下午重新来到了燕大,大二有节课他得上。下午四点的课,在办公室里还有足够的时间,他要将上午没出完的考题给出完。
等大二和大三的考题写完,刘一民将内容交给了闫真几人,让他们刻刻版,再油印出来。
“记住,谁都不准透露考题。”
“明白,刘教授。”
闫真去领了两套刻版的工具,开始用铁笔在蜡纸上面刻印了起来。
戴建业将自己写的论文拿过来给刘一民看了看,标题是《汉唐文学走向及社会制度和境况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易众天,你觉得建业同志这篇论文怎么样?”刘一民看向正仰着脸思考的易众天。
易众天赶忙站了起来:“刘老师,我觉得逻辑和证据都很完整,戴建业同志尽管刚教书,但文学修养值得我学习。”
“你说的不错,里面的内容是非常严谨。建业同志,你写的很不错,吴组缃教授是什么意见?”刘一民询问道。
戴建业说道:“吴组缃教授认为可以发表到燕大的学术期刊上。”
“好,可以投一投。你们看看戴建业同志,跟你们一起来的,论文写作能力这么强,你们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不要再懒散下去,可就剩半年了。”刘一民拿戴建业PUA起来了其余几人。
戴建业挺胸抬头,脸上挂着若有若无的笑容。
梁永安说道:“刘老师,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写出合格的论文。”
“在咱们文研所,论文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明白如何育人,为谁育人这个问题。”刘一民说完,跟他们摆了摆手,离开中文系,准备上课去了。
在晚上回家之前,刘一民去看望了一下朱光遣。朱光遣满头白发,双手皮包着骨头虚弱无力,看到刘一民,嘴角嗫嚅了一下,声音很小。
见刘一民没听清,他便不说了,微笑着冲他点了点头,直到刘一民走近,他才说道:“你怎么来了?”
刘一民凑近说道:“这不86年了,来看看您,天冷了,您没事不要出去。”
“有事,有事,《新科学》注释部分还没完成,没完成。”朱光遣声音又虚弱了几分。
刘一民握着他的手,跟他讲了讲中文系的变化,让他在家好好休息。
朱光遣用枯瘦如竹枝般的手指指了指书房的位置,他的家人知道他什么意思,赶紧将他正在翻译的《新科学》拿出来递给刘一民。
《新科学》是意大利法学家、美学家的著作,讲了各不同民族的历史起源和社会环境虽然不同,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某些一致性,另外还讲了艺术创作和美学的问题。
“您翻译的很好。”
朱光遣呼吸急促了几分:“注释,注释没完成。我要是完不成.你.帮我注释完。”
朱光遣紧紧握住刘一民的手,见刘一民点头,他才松了一口气。
朱光遣脑海里想起那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死去什么都没了,但是一想到自己写的东西,会有无数的年轻人学习、讨论,他又觉得并不是什么都没了。
刘一民在朱光遣家吃完晚饭才走,朱光潜有时候沉默,有时候说话,沉默的时候在思考,但如今他思考要很用力才能想到要说什么。
刘一民敲响华侨公寓的门,是刘雨开的门,杨秀云在旁边笑道:“门后面有东西支着,小雨非要给你开门。”
“宝贝小雨!”刘一民抱起小雨,用手握住她的小手:“晚上吃的什么?”
“肉肉!”
“好吃吗?”
“好qi(吃)”
听到刘雨蹩脚的发音,大家都笑了起来。刘雨见大家笑,也跟着笑,又用手将刘一民头发里的枯叶捏了出来。
朱霖坐在沙发上抱着刘林,等刘一民走进去后询问道:“刘老师,用不用再吃点?”
“不用了,吃的饱饱的。”
喜梅听刘一民不再吃饭了,走到厨房里将菜和其余的东西收拾起来,厨房打扫的干干净净。
晚上,刘一民和朱霖泡完脚,直接倒头就睡。朱霖这阵子拍戏实在是太累了,冬天拍戏,尤其有时候拍夏天的戏,实在是一种折磨。
喜梅每天都准备的有驱寒的汤,就是怕朱霖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翌日,央视打来电话,称想做一期刘一民的访谈节目。
“访谈?在哪儿?”刘一民下意识地问道。
“我们想在燕大的大饭堂,这是西方的一种访谈形式,面对面无主题访,下面的燕大学生在采访之后也可以提问。”央视副台长杨伟光说道。
“什么时候?”
杨伟光思索了一下:“我们计划在1月25号左右,具体要根据您的时间定。”
“我都可以,那就1月25号吧!”
“现场随机提问,刘教授,您觉得怎么样?”
“可以。”
挂断电话,杨伟光就径直来到了华侨公寓,跟刘一民商谈具体的访谈事宜。
杨伟光对于央视来说意义重大,他发展了《新闻联播》,开创了《焦点访谈》,就连《新闻联播》和《预报天气》之间的黄金广告位都是他开辟的。
要不是这个广告位,“什么黑土地黄土地、脑白金”之类的广告在国人记忆里的深刻度会低那么几分。
“哦?中国青年导师?这是个比较新鲜的概念,我还没当上研究生导师,倒成了中国青年的导师了。”刘一民一脸意外。
杨伟光笑着说道:“刘教授,这个提法啊,早就有年轻人提出来了。您是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四大精神导师,除了温元凯同志,其余的几个导师都是燕大的,而您是中国四大青年导师之首!”
温元凯现在是中科大的副校长,去年在燕大做过演讲。当时燕大内部有诸多评论,很多教授都觉得温元凯的观点并不见得多么深刻,但是学生喜欢,当时听演讲的人特别多。
“四大之首,我可不敢当,你们也不要给我吹,人吹的太高了,容易飘飘然。”刘一民赶紧说道。
杨伟光从自己的左胸口袋里摸出了一盒烟,被刘一民将烟挡回去后,自己点了一支:“不是我们吹,我们是迎合年轻人的呼声。要说宣传,《中青报》做的最多,当年那个青年作家的投票,你的票数可是遥遥领先。”
杨伟光详细的介绍了这次访谈的目的,为的是让年轻人对国内外都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
采访刘一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第一、刘一民在青年人眼中影响力大;第二、刘一民对东西方了解都深。
聊得熟络以后,杨伟光主动提起了外国动画的事情,笑称刘一民通过文化部卡住了外国动画,让央视损失了不少钱。
“杨台长,我们从历史长河看,这点钱相对于其它而言,钱才是最微不足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