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疯狂的拍卖会 (第1/2页)
28号晚上,刘一民一行人已经住进了百老汇下属的酒店里面。刘一民是一间套房,方便他在酒店里面开会。
中国书刊社、《巴黎评论》、百老汇、作协书记汤达成、翻译许孟雄等人一起组成了刘一民的工作团队,为慈善晚会快速地忙碌着。
尼琪带着人将刘一民亲签的全部整理好,准备在29号傍晚晚会开始前售卖。
除了亲签的,还有没签名的版本。
“刘,你看看这些推荐语怎么样?”尼琪给每本都写了推荐语,刘一民过目一遍之后觉得没什么问题。
“还需要制作一些环境保护类的标语。”
《巴黎评论》的主编乔治说道:“我去做。”
“我给你写点词儿!”刘一民快速地写着,旁边的记者希莫尔伸长脖子想要看看刘一民写的啥。
写完之后,刘一民准备起身去个厕所,希莫尔立即起身。
“希莫尔,你像是古代中国写起居注的。”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旁边的汤达成和许孟雄听到刘一民的话,不由得笑出了声。
“起居注?也是新闻吗?”
“差不多。”刘一民抿嘴笑道。
刘一民往前走两步,见希莫尔要跟过来,急忙示意自己是去厕所。
从厕所出来后,百老汇的经理邦德走进房间,拿来了一份名单:“刘,这是所参会的艺术家名单,他们有各自的拍卖物品。有些艺术家的热情实在是太高了,我们迫不得已只能规定每人只有一件参与拍卖。”
艺术家的作品,有心制造的话,他们能在一瞬间让任何东西变成“艺术”。
“其余的也不要浪费了嘛,在演出厅的外边展览售卖。”刘一民笑着说道。
邦德一听,十分认同地点了点头:“刘,你的头脑确实适合做一个商人。明天上午你要不要跟这些人见一个面,毕竟他们大多数是冲你来的?”
“行,见个面吧。”
“我来安排,百老汇有一家艺术会客室,明天上午十点。”邦德心中早已经有了安排。
临走之前,邦德询问刘一民要拍卖的东西,事先统计一下,并根据拍卖的贵重程度进行排序。
邦德随着刘一民刚进入房间,会客厅的人就听到邦德在大喊:“NO,这怎么可以?太疯狂了,太疯狂了!你怎么能将它拿出去拍卖?”
过了没多久,邦德的声音就弱了下来,再然后一脸笑眯眯地走出了刘一民的卧室,手里拿着一个手提箱。
“先生们,女士们,我们晚会上见,刘,先别告诉他们。”邦德神秘一笑后大踏步走了出去。
邦德走出去后再次转身进来说道:“刘,用不用再给你定做一身衣服?”
“不用了,我还有。”刘一民挥了挥手让他们赶紧离去。
希莫尔一副了然的神色:“刘,你把你的衣服拿去拍卖了啊!我看看是哪件衣服,哦,baby,不会是你贴身.”
看着希莫尔一脸猥琐的表情,旁边的其余人顿时感到一阵恶寒。
刘一民没有搭理他,而是再跟大家讨论起来了细节。见流程没有什么问题后,刘一民拿起几份美国的报纸,看看报纸上的声势如何。
大的报纸都在讨论慈善晚会的事情,有几家小报在阴阳怪气地讨论来自中国的作家没有办过慈善晚会的经验,对于慈善晚会能募捐到的金额前景十分悲观。
普通观众的票数基本上已经卖出去了,重点是受邀的观众会不会按时的出席,他们才是拍卖会的主角。
见报纸上已经没有最新的新闻了,刘一民将电视打开,刚打开就看到税王一脸骄傲地向媒体宣告,自己将会出席慈善晚会,用自己的行动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我们不只是追逐利润的地产商!”税王大声地说道。
客厅里,大家为这位房地产商的高调摇了摇头。《巴黎评论》的乔治摇头说道:“年轻的地产商儿子在媒体面前炒作自己,他会拍下一件无关紧要的东西,然后在媒体上猛吹自己三天。”
尼琪说道:“他确实是一位经商天才,但没那么大方!”
“好了,大家一起去吃饭,吃完饭休息。”刘一民说道。
尼琪一边吃一边向刘一民讲接下来的行程,纽约晚会结束以后,刘一民从美国东部飞往西部,中间要飞约十天时间,飞机如同跳格子一般,对着美国的州挨个跳。
别人是扫楼,刘一民是扫国。
刘一民笑着看向汤达成和许孟雄:“我没问题,就是两位老同志跟着我辛苦了。”
“哈哈哈,我们也好领略一下美国文化,看一看真实的美国。”汤达成高兴地说道。
中国书刊社出钱免费游览美国,这好事儿哪里去找啊!
乔治说道:“新一期的《巴黎评论》将在晚会后的第二天销售,我相信趁着这个时机,《巴黎评论》将会迎来巨大的收益,刘,感谢你,纯文学杂志之路是很艰难的,感谢你对我们的支持。”
“乔治,支持都是相互的。”刘一民将一块面包掰开放进了嘴里。
3月29日,上午九点半,刘一民就站在了艺术会客室的门口,跟着前来参加的艺术家一个个打招呼。
斯蒂芬金也到了,他拿出的拍卖品是一本早年的手稿。
黑人艺术家巴斯奎特拿着一副街头涂鸦样式的画作,上面讽刺的是吹嘘但不作为的政客。
能拿到邀请函是身份的象征,来的人一个个将自身的艺术格调体现到了极致。
黑色的燕尾服,飘逸不羁的长发是一种类型,另外一种的大多是穿着奇葩,十分个性化的人群,这一类的大多是名声不大的艺术工作者。
作家跟这群人混一起,打扮的要正常的多。
“刘,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斯蒂芬冲着刘一民介绍道。
弗兰克·德拉邦特是《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跟斯蒂芬的关系极好,导演过不少斯蒂芬的作品。
导演里除了他之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来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
这些导演都跟百老汇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百老汇的邀请函让他们不得不到。
“刘,你的作品都很好,我太喜欢了!祝贺你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你的作品毫无争议。”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抱着刘一民的肩膀,高兴地说道。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剧作家米勒也是好朋友,在《宠儿》话剧排练前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出了不少的主意。
“多谢,史蒂文,期待着你更多精彩的电影剧本。”刘一民热情地说道。
等到人到的差不多了,走到会客室的台上开始讲开场白。
会客室改造了一下,改成了一个更适合交际的空间,旁边摆着茶歇和红酒。
邦德的开场白落下后,刘一民上台就“环保”问题再次做了一段演讲,重点在于感谢这些人对环保的重视,将热爱环境的高帽给所有人戴上,一个个听的身上仿佛披上了光环。
“为环保、为地球、为我们举杯!”刘一民接过侍者端过来的红酒。
“为地球!”
刘一民讲完之后,有人在台下交际,有人走到台上激情昂扬的演讲一通。
“刘,你觉得晚会会成功吗?”
刘一民肯定地说道:“一定会的。”
“为什么?”
“因为你,因为你们!”
斯蒂芬和旁边的几人笑的脸都快要扭曲了,同时心底有一股暖流涌过,对刘一民的真诚感到温暖。
这场晚会能不能成功,不只是刘一民需要,百老汇需要,这里的一些艺术家也需要,观众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大家互相抬轿子。
只不过他们需要赢一次,赢得名声就行了,刘一民得赢两次,名和钱都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