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血战台儿庄》交稿 (第2/2页)
你要是没有到过塞罕坝,肯定是写不出来的。”杨忠从杨秀云的手中接过瓜子后道了一声谢。
刘一民将自己到塞罕坝的几天经历讲了讲,又说道:“这时候塞罕坝山上望火楼已经被冰雪覆盖,里面住着的夫妻还得有两个月才能下山。”
“是啊,他们两个人要在人迹罕至的山上待上半年,难以想象的孤独。今年有了钱,林场将山上的楼重新修了修,还修了炕堆了煤。望火楼里的工人同志,能过个暖冬。”杨忠笑着说道。
刘一民听到后高兴地说道:“这就好,上面零下几十度,没有炕很难熬。”
“前几批上山的大学生技术员看到你的文章,一个个哭的泣不成声。你写的不是文章,写的是他们的一生。”
朱霖听到杨忠这样说,心里情绪翻滚之下说道:“杨部,等我们人艺话剧排练好了,到时候到塞罕坝给同志们演出。”
“这这好,这好!”杨忠高兴地说道。
晚上九点,杨忠走出屋子准备回去。西北风拍打着屋顶,风中夹杂的黄沙在房瓦屋脊间沙沙作响。
“今年又是个大风年。”杨忠伸出手感受了一下狂风无奈的说道。
“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就怕咱们这里治理好了,蒙古国那边的开始荒漠化了。”刘一民摇头道。
杨忠道:“咱们至少先干起来,别人咱们没办法管,风沙能小点是点。”
关上四合院的院门,朱霖搓了搓有点发冷的手说道:“越来越冷喽,咱们又要迁徙喽!”
四合院里越来越冷,准备在来暖气的时候搬到华侨公寓,最犹豫不定的因素是两个小家伙,怕两人一天见不到朱霖会哭个不停。
文研所内,刘一民正在跟闫真几人布置着任务,王立群坐在旁边旁听。
“闫真,马上要到年底了,将各项目的研究成果汇报整理一下,顺便配合财务,将账目慢慢整理,一定要整理清楚。其余人负责好各自手里的工作,有问题跟我讲。”
文研所成立的时间不长,这些资料整理着倒也简单,主要是细心,钱上千万不能出错。
“明白了,所长。”闫真重重地点头。
“另外通知一下,咱们研究所在12月10号召开一次年底大会,你们要通知到位。”
刘一民安排完工作后来到严家炎的办公室,将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交给严家炎审看一番。
“这份论文万院长已经看过了吧?”严家炎笑着问道。
刘一民道:“已经看过了,老师没讲什么意见,我想让您看下,毕竟明年研究生论文审查的是您看的。”
“万院长的目光比我准,我看看。”严家炎翘起二郎腿看了起来。
刘一民大方地将自己的论文递给了严家炎,保证里面没有捏造法律,没有数据不清、逻辑混乱的地方。
“《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保护和发展路径》,挺适合你们文研所的。”严家炎头也不抬地说道。
“我想把这当做我们文研所的成果之一交上去。”刘一民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严家炎听到这话后立马抬头,失声笑道;“难怪你拿来给我看,是准备来个一文双用啊!”
刘一民干笑几声,拿起桌子上的茶杯喝了几口茶。论文的字数在五万字左右,严家炎看的极为认真,等到看完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
“写的内容很有实操性,这才是适合你们文研所的内容,既要有学术性,又要有可行性,对现实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新兴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这个课题既然是你提出来的,就一定要好好的研究下去。”严家炎鼓励道。
“好,您觉得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正的?”刘一民问道。
严家炎听罢用铅笔轻轻地将几个地方标了出来:“这几点论证有点不严密,可以稍微的改一下。不过就算不改,也没什么大的问题。”
“我回去看一下。”刘一民起身准备离开。
严家炎拉住了刘一民的手说道:“聊聊你研究生毕业后的事情。”
“您讲?”
“让万院长再当一次博导吧!”
“这事儿啊,没问题,不就是再读一个博吗?万老师肯定没什么意见。”刘一民说道。
大部分时间刘一民都是散养,连论文都不用教不用改,这么省心的学生往哪儿找啊。
“万老师能不能多带个学生?”
“谁啊?”
“我啊,你看我适不适合?”严家炎笑着说道:“我还没博士学位呢!”
“严教授,我把您当领导,您想当我师弟啊?”
严家炎:“.臭小子,我就不能是师兄吗?”
“我先入的门啊,师兄弟当然得按时间来。”
严家炎摆了摆手道:“赶紧从我眼前消失,就当我什么也没说。”
刘一民拍拍屁股走出严家炎的办公室,也没把严家炎的话当真。论文改完之后,留档了一份,又写了一份新的放到了年终成果的文件里面。
文研所里,闫真几人等刘一民走后,拿着刘一民的论文就看了起来,他跟王立群两人看的是最认真。
华侨公寓内,刘一民正坐在书房里整理着《血战台儿庄》的剧本,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是终于写好了。
11月中旬,一家人已经搬到了华侨公寓,五室一厅足够一家人加上喜梅住的。一百六十平的房子,这时候也没有公摊,是真真正正的一百六十平,加上阳台的面积的话,远大于一百六十平。
刚整理好,朱时茂和陈佩斯两人就来了。
刘一民看到两人的时候,赶到很疑惑,这俩家伙怎么来了,一问才得知两人刚从上影厂回到燕京。
刘一民皱着眉头问道:“你们两个怎么才回燕京?《纽扣》这部电影,怎么说也拍不了这么久吧?”
《纽扣》本身就是小成本,小制作电影,拍摄时长达到两个月都有点长了,这都11月份了,两人怎么才回来?
陈佩斯给刘一民解释了一下其中的缘由:“我们先在温州体验了一个月的生活,正准备拍的时候又出现问题了,设备坏了,当时上影厂给的预算是有限的,只能重新申请预算购买设备。这一来一回又耽误了不少的时间,9月底的时候拍好了。
上影厂的导演看我俩演得好,主要是我演的好。”
“嘿,你怎么说话呢?”朱时茂挽着袖子表示很不服气。
陈佩斯没搭理他:“导演一看,这角色非我们两个演不行啊,拉着我们的手不让走,于是又演了将两个月.”
“又有导演看上你们了?”刘一民似笑非笑地问道。
“可不是嘛,但我们也不能久待,因为今年春节晚会又邀请我们俩出演了。”陈佩斯得意地说道。
朱时茂听到后,插话道:“我们演的是《拍电影》,今年年初就想好的本子,还在同志们面前演过,大家反响挺好的。”
“这话剧还非常写实,讲的是我们两个的经历。”陈佩斯道。
《拍电影》讲的是陈小二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员们,穿着单衣在雪地里面拍戏,最后被冻僵的故事,也算是陈佩斯演员梦的真实写照。
聊天间,喜梅走进书房给两人倒了一杯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