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04章 《戏台》

第404章 《戏台》

第404章 《戏台》 (第1/2页)

阶梯教室内,一个学生起哄,立马引起其他学生的附和。刘一民看着台下情绪激动的学生,有的还因为毕业流下了眼泪,于是宠溺地说道:“来吧!”
  
  刘一民邀请其他的主席台上的教授一起签名,大家都乐呵呵地表示同意。
  
  严家炎拍了拍手掌说道:“同学们排好队,按照顺序来。天气很热,但是系里教授陪着大家,队形不许乱。”
  
  台下的学生立即排成了长队,手里面拿着各种各样的书。
  
  一百多名学生,签完用不了多少时间。
  
  台上的教授都在刘一民的书上签名,没有拿书的学生疯狂朝宿舍跑去。
  
  “刘教授,谢谢您签名,我会永远记住您的教诲。”学生将手里的《横空出世》递了过来,刘一民快速签上了自己名字。
  
  “看来你喜欢《横空出世》,希望你未来能够成为国之栋梁,不忘初心。”
  
  等学生走后,身后的人立即跟上。刘一民看到朱光遣的签名很有个性,于是在“朱光遣”旁边加上了自己的名字。
  
  “刘教授,您觉得您的《宠儿》单行本能够卖多少册?”每个学生在签名的时候,都想办法跟刘一民聊下天。
  
  刘一民笑着说道:“不太好猜,但我觉得应该在一百万册以上。”
  
  “这么少?刘教授,您谦虚了,周边的学生和教授都在看。”学生惊讶道。
  
  “不谦虚,这种书能卖这么多,我已经觉得很好了。同学,你所在的周围环境都是学生和教授,都是知识分子,对文学艺术价值的追求比较高。不少读者,更喜欢容易理解的文学作品。
  
  这也告诉你,一定要多方面立体的了解问题,不要把自己的周围当成世界的整体看待。”刘一民签完字,将书递给学生。
  
  “多谢教授教诲!”
  
  《宠儿》的出版在5月20号,目前报纸上已经刊登出销售通知,不少人都在等待。
  
  截止5月15日,《收获》3月期双月刊的销量达到了200万册,高于刘一民的预期。
  
  《宠儿》这篇的杂志稿费是目前刘一民最赚钱的,因为今年提高了稿酬标准。
  
  进入1984年后,文化部再次将1980年制定的文学作品千字3——10块的稿酬标准提高到了6——20块。
  
  文化部觉得1980年的标准已经落伍,对于优质稿酬标准体现不够,3块和10块相差太少,所以在最低标准的提高基础上扩大了标准区间。
  
  另外是对印数稿酬标准进行提高,即使如此,刘一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的印数稿酬仍然是高于现行标准,到90年才会跟国家标准持平。
  
  《收获》拿到稿子后,直接给刘一民按照最高的20块稿酬计酬,总稿酬达到了2600块钱一篇。
  
  最关键的是《宠儿》这篇的艺术价值在文学界备受推崇,各地的报社和杂志社争先恐后的进行转载,各家转载稿费的发放标准不一。但架不住转载的杂志社和报社多,转载稿酬达到了两万元。
  
  单篇不加单行本的稿酬能到两万多,刘一民的个人稿酬记录再被刷新,同时也是国内作家的单篇稿酬记录被刷新。
  
  至于其他学者教授研究《宠儿》的文章更是多不胜数,《收获》在刘一民没有参加的情况下,举办了《宠儿》研讨会,南方不少杂志发来的研讨会邀请刘一民都婉拒了。
  
  学界对于20号单行本的发布充满了信心,各大高校和图书馆都将《宠儿》单行本列入采购计划。光这方面的订单,足够人民文学出版社赚一笔了。
  
  人民文学设计的《宠儿》封面,刘一民也看了,这次的设计还是比较符合他的心意。听编辑李书说,社长韦君怡亲自指导封面设计,韦君怡从李书的口里得知刘一民对封面设计和整本书的精美程度有要求后,丝毫不敢怠慢。
  
  生怕这次合作不好,就没有了下次合作。
  
  在韦君怡的指导下,废了三次稿后,最终拍板采用了第一稿。
  
  旁边的朱光遣低头对刘一民说道:“听说咱们燕大的图书馆也准备采购一千册。”
  
  “如果加上单位采购的话,销量肯定更高,毕竟国内的学校和图书馆还是有几百所的。”
  
  这里指的是有实力的学校和图书馆,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和地方上的图书馆如同虚设,里面的书都是一些老掉牙的书,问就是没钱。
  
  签完字,刘一民酸痛的甩了甩胳膊,对着旁边的朱光遣问道:“朱教授,身体怎么样?”
  
  朱光遣的身体现在已经不太好了,中文系不打算给朱光遣排课了,在朱光遣的坚持下,只能给他少排课,不再进行高强度的教学。
  
  朱光遣摆了摆手,强撑着虚弱的身体说道:“老头子身体还好,不过终究是比不上你们年轻人。什么叫日薄西山,这就叫日薄西山啊,去年还能骑着自行车到人艺看话剧,今年是不行喽。”
  
  “您什么时候想去,我带着您去。”刘一民笑道。
  
  朱光遣眸中露出喜悦的神采:“等你再写出优秀剧本的时候。”
  
  刘一民扶着朱光遣起身,他来到文研所的办公室转了转,唏嘘道:“我算是知道杨诲去年编教材时是怎么想的了,有太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干,可天不假年啊!”
  
  刘一民陪着朱光遣在办公室里聊了聊,朱光遣对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内容非常满意,提出明天要旁听文研所第一次开会。
  
  “行,我明天去接您!”
  
  “我自己走着来。”
  
  刘一民送朱光遣回到家属区,到了别墅前的花园里,随手摘了一朵海棠花送给了刘一民:“花开花谢,也总有花开的正艳!”
  
  翌日,燕大中文系办公楼里,文研所的成立暨研究方向的研讨会正式举行。
  
  闫真带着另外三人临时将中文系的会议室打扫完毕,供文研所使用。
  
  夏言一大早就来到了中文系,文研所开会,他这个挂名所长必须得到。
  
  “一民,没想到你短时间内就将班子给搭好了。”夏言高兴地说道。
  
  刘一民说道:“燕大中文系知名教授汇聚,想拉起一个研究所还是很简单的。”
  
  “哈哈哈,我看也没那么简单,不少人都做不了,你换个人不一定行。”
  
  刘一民带着夏言先走进了办公室,视察了一圈后来到了会议室。
  
  会议室里,到了几个教授,但更多的还没到。夏言看到朱光遣在,低声跟朱光遣交流着文学。
  
  等所有人都到齐后会议正式开始,夏言跟每一个与会者都打了一声招呼。
  
  “冯至教授、吴组缃教授、王瑶教授、袁行霈教授、邓广明教授,汪阳、刘佩然”
  
  邓广明是历史系的系主任,跟刘一民有过几面之缘,第一次是他在宿舍大谈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时,吸引了邓广明。
  
  刘一民到历史系一谈,邓广明就加入到了团队里面。
  
  “同志们,从今天开始,中华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所正式成立了。中华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所是文化部直接管理,下拨专项经费,设在燕大中文系的国家级社科领域的研究所。
  
  我夏言任所长,刘一民同志任副所长。刘一民同志虽然年轻,但在对西方文化传播、殖民地后殖民时代文化、传统文化保护三个方面都有研究。
  
  桌子上摆的是刘一民同志前几年写的专项论文,对西方文化的渗透问题做了大量的分析。
  
  当时我看了之后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但这两年再看,是不是都被料中了?这就是研究所成立的初衷。研究成果入内参,并对政策提供指导和咨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