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拜访巴老 (第2/2页)
严家炎笑道:“这次复旦有心了,也破费了!”
经费是燕大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美国文学研究学会(山大)联合出的,但燕大中文系是有确确实实的利益诉求的,其他两方追求的是学术和名气等比较虚的利益。
下午,复旦中文系的几个教授来拜访了他们。
严家炎一一给刘一民介绍:“这是刘一民,一民,这是十四老之一的朱东润教授、陈子展教授、这是陈韵吉教授”
双方一阵寒暄,陈子展教授对着刘一民说道:“严家炎,你们的宝树看起来很腼腆嘛!”
“哈哈哈!”
复旦十四老里面陈子展说话直接得罪过不少人,曾经齐白石老人因为陈子展的评价愤怒地认为陈子展看不起他,不过后来风波过后,齐白石称陈子展诚实。
在复旦中文系这些人里面,数陈子展年龄最大。
复旦的陈韵吉教授说道:“这是咱们全中国中文系的一次盛会,也是比较文学界的一场盛会,咱们到会议室将细节梳理一下。山大文学研究会的同志也到了,此时应该直接到了会议室。”
一行人朝外走去,三月份的沪市气温不高,而湿冷也让刘一民有点不好受。
严家炎在这样的环境如鱼得水,他就是老沪市人。
“三月份温差大,你们要是早晚出去,记得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陈韵吉教授说道。
陈韵吉比较年轻,承担着复旦中文系的行政职务。
刘一民暗道接人的王禹还让自己等人去黄浦江吹风,这天气真去了才是脑子瓦特了。
到了会议室,山大的人果然已经坐在这儿等着了,山大校长吴傅恒亲自带队。
吴傅恒握着刘一民的手说道:“刘教授,见到你我很高兴,希望有一天你能到山大讲课!”
“吴校长,久仰您的大名。”
“哦?那以前邀请你来你怎么不来?”吴傅恒笑道。
严家炎插话道:“吴校长,实在是中文系事情比较多啊!”
“哈哈哈,坐吧,同志们,家炎啊,你放心,我们不挖人。“吴傅恒说道。
一群人坐下开始讨论比较文学研讨会的细节,会议进程两天,上午做主题发言,下午学术发言,第二天讨论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思想教育。
“同志们,这是一次盛会。咱们要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有同志讲清除污染的问题,大家不要怕,我一再讲咱们搞的是学术,学术和清除污染并不影响嘛!”
吴傅恒再次讲了讲山大联合各个高校成立美国文学研究的初衷,赢得了阵阵的掌声。
三方人马将所有的细节碰了一遍后,离开了会议室。刘一民在复旦中文系寻摸了几眼,没看到自己的室友李学勤。
回到招待所,严家炎询问刘一民晚上有没有事情。
“我准备去看望一下巴老,万老师和师娘托我带了点东西,来了不拜访,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刘一民笑道。
严家炎道:“咱们想到一起了,我正好有件事情请《收获》办呢!”
“什么事儿?”
“到了就知道了。”
复旦邯郸路校区离巴金住的徐汇武康路113号比较远,于是借复旦中文系的车去拜访。
王禹一路上按耐不住的激动,当他们路过公园的时候,看到不少穿着棉袄的女人在走来走去,孙玉石忍不住问这是在干什么。
“斩裙!”
“斩裙?”
王禹说道:“意思是比谁穿的更漂亮,女同志都想把对方给比下去,比下去就叫'斩',夏天比裙子,冬天只能比棉服了。”
孙玉石仔细地看了两眼后摇了摇头:“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好比的,这不是小布尔乔亚的行为嘛!”
刘一民笑道:“咱们太土喽!”
“沪市的文化以前就被西方改造的很彻底,加上在沿海,思想转变的很快!”严家炎说完,开始提起自己以前的经历。
武康路113号是一栋沪市独栋老洋房,55年后巴金搬到这里,这是他住的最久的地方。
到达洋房外面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四人轻轻扣响了铁门,院子的园丁探出头询问几人是干什么的。
“劳烦一声,我们是燕大中文系的,我叫刘一民,跟巴老和晓林师姐约好的。”刘一民说道。
对面脸上露出高兴的表情,打开门说道:“巴金先生和晓林在一楼等着你们呢,快进去吧!”
路过草坪,一行人走进洋房里面。巴金和李晓林起身说道:“你们来了,还没吃饭吧,咱们先吃饭。”
“巴老,晓林师姐,这是老师、师娘还有万方师姐,霖霖送的礼物。”
旁边的保姆正准备接,李晓林抢先一步接了过去,笑着说道:“费心了,我看看万方给我带的东西带没。”
严家炎握着巴老爷子的手嘘寒问暖,巴老笑道:“我老头子身体还硬朗,你们冲在文艺一线,也要注意身体,培养更多的文艺接班人。”
到了餐厅,巴金特意让人做的川菜:“来到川人的家里,得吃川菜,你们尝尝,一民,肯定跟燕京饭店的没法比。”
李晓林说道:“父亲,我好好学学,争取做出一样的味道。”
几人一边吃,一边谈论着比较文学,巴金不轻易说话,总是先听再说。
李晓林在旁边谈论起《宠儿》这篇,几个人各有见解,但都认为这对国内的而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一民,你这次来了,正好将文学奖给领回去,这次不用我们再寄了。你要是在颁奖的时候能过来,那可就更好了。”李晓林遗憾地说道。
巴金笑呵呵地说道:“文学奖对于作家来说是附属品,不用太过在意。不过这确实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收获》今年获奖的几篇作品,都非常有分量。”
“对于一民来说是附属品,毕竟现在各大杂志恨不得每一家都设立个文学奖,一民获得的实在是太多。这还是作品只投《人民文艺》和《收获》,要不然更多喽。”李晓林调侃道。
临走的时候,严家炎终于说出了此行的目的,询问李晓林《收获》三月刊有没有印出来。
“还没有,怎么了?严教授?”
严家炎叹口气道:“我还想在论坛上给大家发一本《收获》,让诸位同行研究一下一民的呢。”
《宠儿》一出,将在学会上奠定燕大在现代文学方面的引领地位。严家炎的小心思被李晓林给猜出来了,不过她也愿意帮忙。
“你们后天开会,第二天才研究西方文学思想教育,我让人印出一部分样刊送到会场。”
“晓林同志,那多谢了。”
“不客气,这对我们《收获》来说也是一次露脸的机会。”
九点半左右,刘一民等人走出了武康路。出来后,开车的王禹才懊悔刚才没跟巴老多说几句话。
“见面机会难得,我就这么给浪费了。”
三人相视一笑,欣赏着沪市的夜色回到了复旦招待所。到了招待所,前台人员立即起身看向刘一民:“刘教授,刚才有人来找你,说是你的同学,看你不在就走了。”
严家炎和孙玉石看向刘一民,刘一民道:“78级的李学勤,我们一个宿舍的,现在在复旦读研。”
“这小子啊!”
“好,我知道了。”刘一民笑道。
前台冲刘一民挥了挥手:“晚安,刘教授,有什么需要给我们打招呼,我们都很喜欢你的作品,《凯旋在子夜》我们看了好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