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380章 《天下第一楼》

第380章 《天下第一楼》

第380章 《天下第一楼》 (第1/2页)

第二天的报纸上都在报道《雷场相思树》首映的事情,有的电影院一天二十四小时放电影,其中一半的时间都在放《雷场相思树》。
  
  通过加播放时长来满足观众的观影热情,记者采访到多名一天之内观看两次的观众。
  
  刘一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采访到的,可能是观看两次以上的比较多,轻轻一抓就是。
  
  八一电影厂在面对采访的时候表示,电影的成功不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劳,而是电影剧本的功劳。
  
  副厂长刘佩然宣布为了感谢刘一民提供优质的电影剧本,将向燕大捐赠几部优秀的电影拷贝,其中就包括《雷场相思树》,让燕大的学生免费观影。
  
  八一厂行动极快,下午就派人将拷贝送到了燕大放映办公室。燕大负责放映的部门在三角地贴出通知,按院系发放免费的电影票到大饭堂观影。
  
  燕大院系不少,一个系一晚的话,最后一个系也得到12月中旬了。
  
  第一个轮到的系,自然就是刘一民所在的中文系。
  
  几个教授拿着票笑道:“一民,我们可是沾了你的便宜了,想看《雷场相思树》又不想去校外,学校大饭堂是个好选择。”
  
  “诸位教授,如果看完觉得剧本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请大家讲出来。”刘一民笑着说道。
  
  “放心吧,挑刺我们是专业的。”
  
  中文系的学生和教职工多,一晚上的话大饭厅根本坐不下,于是分为两天。
  
  分为两天后就宽敞多了,不少教授和老师的家属都能够拿到票。
  
  另外以后《雷场相思树》还会再排片,到时候想再看的可以排队领票。
  
  刘一民在课堂上见到余桦,还送给他了一张。
  
  余桦也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课表,只要刘一民上课,不管在哪个教室,他都能准时跑到教室后面。
  
  不过现在好点了,没有再推着史铁生来燕大。
  
  “一民同志,谢谢你啊,我非常想看这部电影,可惜我就是买不着票。”余桦感谢道。
  
  刘一民问道:“你不上课的时候都跑哪儿玩了?”
  
  余桦一五一十地将自己到的地方给刘一民讲了讲,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圆明园遗址都逛了一遍。
  
  天寒地冻的燕京,刘一民都佩服余桦的游玩热情了。
  
  “你的什么时候发表?”刘一民问道。
  
  余桦得意地说道:“明年1月!”
  
  “好,到时候一定买本《燕京文艺》支持你!”刘一民说道。
  
  余桦摆手说不用:“《星星》你已经看过了,何必让《燕京文艺》再挣那几毛钱。如果能出版的话,希望你能帮我写一篇序。”
  
  刘一民很爽快地答应了余桦的请求,不过余桦也认为他的这篇能出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等你离开燕京了,再请你吃顿饭送送你。”
  
  余桦心里高兴但是脸上却矜持道:“不用了不用了,不能总是去吃丰泽园,要不然我嘴都养刁了!”
  
  “丰泽园?想的美!”刘一民哼道。
  
  丰泽园是免费,可也不能老是去占便宜。
  
  这次上完课,刘一民没有在燕大久待,而是直接回了华侨公寓。
  
  可能是到了1983年年底了,82年12月在美国授权给小日本、德国、英国等几个国家出版的《绿皮书》稿费陆续给寄了过来。
  
  上次在美国获得欧亨利文学奖的时候,分别与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都签订了出版授权协议。
  
  其中《绿皮书》在德国和加拿大、英国卖的比较好,在英国和加拿大成为了年度畅销书。
  
  可惜这些国家人少,年度畅销也不过如此,几个国家加在一起也不过是十万册的销量。
  
  除了英语系国家之外,各个国家从翻译到出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几个月的销售空白期,也影响了销量。
  
  各国售价不同,最后总共拿到了约八万块钱的稿费,刘一民粗略算了一下存款已经有了二十五万左右。
  
  加上房产增值的部分,刘一民一个人相当于三十多个万元户。
  
  另外,几家出版社都表示明年将在合适的时间来到中国,跟刘一民谈其他作品的出版问题。
  
  欧.亨利文学奖组委会出版的获奖合集,版税稿酬倒是还没有结。
  
  刘一民傍晚去接朱霖下班的时候,两人一块到王府井的百货商场买了几件机器织的毛衣毛裤,还有棉服、大衣、羊毛衫给大哥大嫂和刘福庆、杨秀云寄了回去。
  
  “大嫂怀孕坐月子得买点营养品。”朱霖看着手上的东西,觉得不够。
  
  朱霖是医生,知道买什么对产妇好。买了几包高品质的红糖,加上豆粉一起寄了回去。
  
  回到家,刘一民给朱霖做饭。朱霖在书房给家里写信:“刘老师,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刘一民头也不回地说道:“没有,你自由发挥!”
  
  过了一会儿,刘一民补充道:“你问问爹娘,家里还缺啥?”
  
  “这不用问,他们肯定说啥也不缺!”朱霖笑道。
  
  刘一民炒了一盘土豆炖牛肉和豆腐,砂锅里面炖着排骨。
  
  “赶紧出来吃饭吧!”
  
  时间终于来到了12月5号,一大早刘一民和朱光遣就跟着严家炎来到了北师大。
  
  燕京大学和北师大算是同宗同源,燕大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北师大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
  
  刘一民没有来过北师大,但严家炎和朱光遣是这里的熟人了,带着他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北师大中文系的办公楼,找到了北师大中文系的系主任李修生。
  
  李修生目前正带领北师大中文系推动现代文学研究,跟燕大推广的教材不谋而合,可以说他们确实急需这样的一本教材。
  
  燕大中文系号称天下第一系,但北师大在一段时间里,隐隐有超过燕大之势。燕大中文系有燕大十分之一的教授数量,北师大中文系有十八罗汉(十五位教授,三副教授)。
  
  如果将两个中文系拟人化看待的话,两个中文系性格截然不同。
  
  燕大中文系的教授能说会讲,思想活跃,敢开风气之先河,总是站在文学的潮流第一线。
  
  但是北师大中文系就是沉闷的性格,注重文史结合,写文章注重有翔实的历史考据。
  
  从他们中文系教授李修生的履历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搞古籍研究的。
  
  著名教授陆宗达出名的课程是《说文解字》,启功先生也是做古典文学研究。
  
  走进办公楼,刘一民能感受到两个系的不同学风,北师大中文系的办公楼里面安安静静,办公室的老师都在低头做研究。
  
  像燕大中文系,估计吴教授这时候又在烤红薯吃了。
  
  北师大中文系的系主任李修生看到他们后,热情地伸出双手:“老严,朱教授,一民同志,你们好啊,欢迎你们来到北师大中文系!”
  
  “老李啊,你瞧瞧,这是我们的教材!”严家炎从包里将教材拿了出来,递给李修生看。
  
  “我也不是研究西方文学的,我倒是看不出来什么好坏。不过钱锺书教授都说好,清华大学明年率先使用,那我相信,这教材肯定不错。一会儿有个会,你们也参加,让我们的教授和老师看一看。”
  
  李修生跟严家炎说完,将目光放到了刘一民的身上:“一民同志,久仰大名啊,你的名字在我们北师大火的一塌糊涂,你上学的时候,不少学生天天往你们燕大跑,后来当了教授,我们中文系也有学生跑到燕大上你的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