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再扛老北平文学的大旗(两更万字) (第1/2页)
全国各地的书店出现抢购潮,甚至还一度发生因为售货员给读者拿杂志不及时,在后面读者的推搡下发生柜台被挤倒的事故。
类似这样的新闻在各地的报纸上层出不穷,书店每天打开门面对的都是乌泱泱的人群,晚上下班时摆出“今日《收获》已售罄”的牌子才能将书店门给关上。
催货的电报如同雪花一般飞到《收获》编辑部,飞到《收获》合作的印刷厂。
印刷厂内,刚摆进仓库的杂志,下午下班之前就会被清空。于是《收获》不得不又联系一家燕京的印刷厂,两地印刷就近供货。
各大官媒根本不用上面打招呼配合宣传,纷纷刊登上自家的评论。
《人民报》发表长篇社论,题目为《‘横空出世’揭开神秘的核面纱——向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解放军战士致敬》
《中青报》号召青年人以科学家—‘陆光达’为榜样,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报效国家。
《光明报》发表评论——《‘横空出世’是真的横空出世。》
在《横空出世》发表的第二天晚上,新闻联播以实景报道了读者抢购的画面,并随机抓了两名路人采访。
赵忠湘以其特有的声音向全社会播报:
【《横空出世》这本激发了全社会的报国热情,我们的国家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我们才能挺直腰板。《横空出世》的作者刘一民同志作词的歌曲《祖国不会忘记》唱出了无数科学家和军人的心声,请相信,你们的贡献祖国不会忘记。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国家前行的脚步离不开每一位同胞的努力。】
销量如同台风吹起的浪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一声高过一声。
《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在天安门前唱响,各地电台里播放最多的歌曲也就是这首《祖国不会忘记》。
在销量暴增的同时,认识刘一民的人才知道这家伙是从核基地回来的,这国之重器还真让他看到了。
此时,刘一民和朱霖正坐在北戴河的创作之家里听广播。人艺给朱霖批了一个半月的假期,从8月初到9月中。
曹禹告诉于是之三个本子换一个半月的假期时,于是之觉得这是个大赚的生意。
甚至还亲自跑过来问刘一民,一个半月够不够,不够的话再加。三个月打六折,只需要四本就行了。
刘一民听到这话脸都黑了,差点忘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了。
曹禹没有告诉下面的导演,但是于是之有意无意的透露了出去,整个人艺暗潮涌动,导演们都在为争剧本做着努力。
不仅人艺,商务印书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几个出版社看到销量这么高,疯了一样找刘一民,可惜谁都没找到。
无论是燕大、人艺、四合院和华侨公寓都没找到人,谁也不知道刘一民和朱霖去哪儿了。
这是刘一民让保密的结果,作协里面只有张广年知道刘一民跑到了“创作之家”躲清闲。
这里虽然条件不好,但是清静,没有人会打扰他们。附近的宾馆人太多,人来来往往的容易吵着他们。
况且这里有保障人员,工作人员老赵—赵秀文和经理李记都熟悉,走的时候多付一笔钱就行了。
他们两个住在这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周末的时候朱父和朱母会坐着火车过来给他们送点好吃的。
“明天我跟着老赵去打理苹果树,刘老师,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朱霖光着脚丫子盘腿坐在沙发上,开心地问道。
“瞧把你开心的。”
刘一民坐在书桌旁,头也不回地说道。
“刘老师,不用上班,当然开心了。虽然我喜欢排戏,但是就那几部我也会烦的,就当出来散散心了。”
半个月的时间,《横空出世》的剧本已经写的差不多了,等从北戴河回去就可以把剧本交给人艺和万方的《剧本月刊》。
翌日早上,刘一民和朱霖推开窗户,呼吸着海边的新鲜空气。
老赵正在做饭,听到声音后出来看着刘一民和朱霖:“刘一民同志,朱霖同志,昨天休息的怎么样?”
“休息的可好了,恨没有生在这里啊!”刘一民笑道。
老赵边摘菜边抬头继续说道:“刘一民同志,最近市里面大家都在讨论你的还有你的歌儿,你听到没,隔壁的部队疗养院正在放呢。你们要是出去图安静的话,记得戴个帽子啥的,别让人认出来。”
“好,老赵,谢谢你啊!”
“没事儿,作家我见多了,一民同志,你是我见过最有才华的年轻作家。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想要认识你,谁都猜不出来你跑这儿躲清静来了。”
老赵正说着,听到厨房的声音赶紧跑了进去。
经理李记骑着自行车到了大院里冲着刘一民说道:“刘作家,今天的报纸我给你带过来了,你看看,还是在写《横空出世》。钱老亲笔写的评论文章,你瞧瞧。”
刘一民和朱霖快步走下二楼,木质楼梯吱吱的声音像是有老鼠在啃食一般。
“您看看。”李记将报纸递给了刘一民。
《向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致敬——钱学-森》
【《横空出世》里面的陆光达是无数科学家的代表,我向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致敬,我跟他们相比,我是幸运的,从一回国的那天起,我就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我跟他们相比,他们则是更伟大的那群人】
李记说道:“还有呢,还有呢,这是一些首长写的,报社代发的。”
李记将一摞摞报纸给刘一民都看了看,刘一民笑着说道:“谢谢你了,李同志!”
“别客气!别人能通过作协来创作之家是他们的光荣,您能来,是咱们创作之家的光荣。”李记转身冲着厨房问道:“是不是啊,老赵?”
“对,是创作之家的光荣。”老赵走出厨房,胳膊上都是面粉。
四个人相处的极为热闹,待饭做好了,大家一起坐在厨房吃饭。
“朱霖同志,你怀孕了,尝一尝这鱼,吃了鱼呀,孩子眼明心亮。不过海里面的东西也不能多吃,你们想吃啥,我去买回来做。”
老赵乐呵呵地说道。
“同志们费心了。”
“没事儿,咱们这儿房子不好,来的人少,我们也想找人聊聊天。”
吃完饭,上午朱霖闲不住,现在她又没办法游泳,就只能跟着老赵在创作之家的院子里干点农活,伺候周围的这些苹果树。
“老赵同志,你说燕京的院子里种苹果树怎么样?”朱霖一边干活一边问道。
“好啊,苹果树平平安安寓意好,就是在燕京不一定好吃。你要是想种,等来年春天我嫁接一株苹果树送到你家里,你们喜欢吃什么?黄元帅还是?”
“刘老师喜欢吃红的,不喜欢吃黄元帅。”朱霖说道。
“那红玉吧。”
朱霖和老赵在下面干农活,刘一民在屋子里面写作,写作累了就到下面跟老赵他们聊聊天。
又或者朱霖跟着,刘一民自己下水游两圈。
“刘老师,你这水性越来越好了,我也想下去游两圈。”
“走吧,你自己啥情况不知道啊!”刘一民拍了拍朱霖的腰肢,朝着更衣室走去。
回到房间,刘一民感叹道:“真是山中无岁月啊!”
周日,朱父和朱母联袂来到创作之家,朱母带了不少东西亲自下厨,给创作之家的所有人改善了一次伙食。
朱父拿着报纸说道:“半个月多,《收获》杂志的销量已经突破百万大关,这又是一次销量突破,作为你的岳父,我真是与有荣焉。”
朱霖笑道:“爸,你就别文绉绉的了。”
“咳,我是真为一民感到高兴,现在是暑假,很多老师都跑到咱家,询问一民是咋写出来的,这么真实?”朱父眉飞色舞地说道。
“爸,您咋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