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青年作家在美国的二十个日夜》 (第1/2页)
对于邹获凡的邀请,刘一民点头答应:“到时候有时间,我一定给您捧捧场!”
“哈哈哈,你这样说,我就更有信心了。诗坛自从82年开始显示出疲态,我是真的担心啊!”
刘一民给邹获凡留下了几句后世的鸡汤,名字叫做《前进》。
邹获凡笑着说道:“这两句有冲劲,能鼓励现在迷茫的年轻。‘向前冲才是青春,向阳盛开才是我们!’,青春,青春真怀念啊!”
“青春追寻理想,后来的理想又变成了青春。人都是这样,从少年到死亡,生命长短不一,但这些过程一个不少。”刘一民感慨道。
“对,你说的不错,蜉蝣一日,也是一生。虽说朝生暮死,但什么都经历了一遍。我那些年纪轻轻就牺牲的好友,人生短暂但也是荡气回肠。”
刘一民拍了拍邹获凡的手:“还整悲伤了!”
两人一起到了招待所跟马爷聊了半个小时,约定等过年了,三个人再坐在一块喝酒。
旁边接替马爷的周兴,这两年也大变样了,从返城知青到结婚有了家,脸上生活的痕迹越来越重,比以前更不健谈了。
等刘一民走后,周兴羡慕地说道:“刘一民同志这生活才叫生活啊,说书里讲的少年成名就讲的是刘一民同志了吧!
成作家、当教授、出国领奖替国争光!”
马爷看着刘一民的背影,想着第一次在大池子见刘一民的时候的样子。
不由得说道:“那时候一民刚来燕京,大池子里,隔着热气,马爷我看他小鸟儿都是嫩的!”
刘一民要是听到马爷的话,估计得眼前一黑。周兴听到马爷的话,笑容里恶趣味十足。
马爷继续说道:“兴儿啊,人这一辈子,富也一生,穷也一生,不能比。人的贪心无止境,得了千田想万田,当上宰相望称王,做了皇帝想成仙!
你觉得他容易,那你不是他,各有各的苦啊,知足啊常乐!你瞧我,喝酒有咸菜咱就着咸菜喝,没咸菜咱筷子蘸酱油照样喝,日子一样过,只要活着,比啥都强!”
说完,马爷带着周兴回到了锅炉房,周兴拿起铁锹往锅炉里面铲着煤。
临近过年,文化部果然把文物局谈成的文物返还的成就给刊登在了报纸上,不过并没有具体点明文物的价值。
人民群众看到这个好消息,采购年货、抢大白菜的路上都在议论着这件事情。
“这美帝还是有点良心,知道还了!”
“良心?狗屁!咱们要是不要,他们才想不起来!报纸上不是讲了,当时咱们作家代表团在美国要了,他们回来了,文物局的同志去,两拨人才要回来了十二件!”
“对,这上面讲了事情经过。瞧刘一民同志说这句话多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得多学学!”
“《花城》最新的杂志你们看了吗?徐驰同志发表了一篇作品叫做——《青年作家在美国的二十个日夜》,讲的是刘一民同志在美国的二十天里面干了啥,怒斥媒体、迎战猴子、彻夜写作,站在街头接受美国采访扯着嗓子嘶吼,他是在替我们吼啊!”
文化部从代表团回来的时候,一边让记者宣传,一边让徐驰帮忙写篇报告文学作品,如今到2月终于发表出来了。
不过徐驰并没有选择在燕京的杂志发表,而是选择了南方杂志《花城》。
徐驰在给刘一民的信里表示:“如今南方的商业氛围浓厚,挣钱的手段多种多样,尤其是沿海地区,人们是‘敢想敢干’。他的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到《花城》的大本营,就是想以刘一民为榜样,传播一下爱国精神。”
在商业活跃的地区,除了人们‘敢想敢干’之外,一些垃圾文学作品开始抬头,虽然没有登堂入室进入大杂志、大报刊,但这苗头就让徐驰警惕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