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为文物返还呼吁 (第1/2页)
在爱荷华的最后一天,刘一民发表了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讲解了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决心,号召世界向中国学习,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聂华令询问代表团的人这是不是真的,徐驰告诉她,燕京旁边的塞罕坝,原来是荒漠,现在已经是绿树成荫。
“燕京的风沙都小了许多。一民有一篇,讲的就是种树的故事。马上在美国出版,等出版了,你也可以看看。这本,在法国非常出名!”徐驰说道。
聂华令想问一句,刘一民大谈环保,是不是为了宣传这本书,不过想了一下,觉得有点小人度君子之腹了,就将话咽了下去。
“一民,明年我们准备邀请作家柏杨和王安忆来爱荷华国际训练营,你有没有兴趣?如果来的话,你们三个可以一起。我跟安怡通过信了,她在信里说过你,她十分仰慕你的风采。
几次交流,她受益颇多。”
张广年笑着说道:“华令女士,一民刚结婚半年,就让人家小夫妻分离,是不是有点残忍啦?”
“哈哈哈,我看也是!”徐驰说道。
聂华令诧异地问道:“一民已经结婚了?不知道妻子是谁?”
“一民的妻子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话剧和电影演员,长得嘛,自然是十分漂亮,关键是气质和谈吐都很好,我看呀,两个人很配!”徐驰率先说道。
“那恭喜啦,有时间可以带着妻子一起来美国。”于是,聂华令不再邀请刘一民来爱荷华了。
张广年插话一方面是因为刘一民确实是新婚,小夫妻分居两个国家,感情容易出问题。
另一方面是真怕刘一民参加完爱荷华后,留在了美国。
刘一民笑着说道:“有时间定然来爱荷华拜访您!”
中国书刊社的尼琪跟刘一民谈过留在美国一段时间的问题,中国书刊社准备进行业务转型,从销售中国的图书变为策划中国主题的图书。
他们在赴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里面挑选作者,想把他们在美国的经历和两国不同文化的碰撞产生的火花写出来在美国发表。
他们觉得这一选题,美国人肯定十分喜欢。
尼琪.诺伊斯甚至设想刘一民留在美国几个月,写一本在美国感受的书,一边售卖,一边进行一次全美巡回演讲,由此带动所有书的销量。
对此,刘一民拒绝了。
真要这样的话,他将近一年的时间就要被出版商给绑架了。
刘一民对尼琪说道:“真正的作家应该在书房、在采风的路上,而不是像一名销售员一样推销!”
尼琪也没有勉强,双方只是合作关系,刘一民也不是吃不上饭的作家。
“明天祝你们顺利到达旧金山,希望咱们能再次见面!”聂华令起身说道,离开的时候让他们好好休息。
“以后啊,这出国的任务我是能躲则躲,真累啊!”张广年起身朝着自己的房间走去。
刘一民来到徐驰的房间,数出了两千美元交给了徐驰。
“这么多?”徐驰数完手中的美元说道。
刘一民嘿嘿一笑:“老徐同志,你自己翻译了多少你不知道吗?”
“我还真忘了!”徐驰将手中的美元放到吊灯下仔细地端详了许久:“我还真有点爱上美国了。一个月,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
“你要再努努力,还能挣辆摩托车!”刘一民笑着说道。
徐驰指了指自己的眼睛说道:“你算了,没命挣啊,你看我眼睛,回家得让你嫂子好好的给我补一补营养。”
“老徐同志,这五百美元是《绿皮书》的翻译费,别说不要,以后还有书等着你翻译呢!”刘一民将另外的五百美元塞到了徐驰的口袋里。
“一民,其实你这英文水平,自己翻译问题不大!”徐驰说道。
“我基本上用的都是简单句,真翻译还得靠你。文学不只是内容啊,句子的美感也极为重要。”
徐驰没有继续推脱,将五百美元给收下了,这两千五百美元能让他的生活提高一个档次了。
徐驰出身名门,亲戚背景也大,但靠着他自己那一百多的工资,也称不上富裕。
报告文学单行本的销量,远远不如。何况,写一篇就是大半年。翻译一本书也是大半年,摊到每个月,也没多少钱。
到旧金山大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自由活动了两天。
刘一民和徐驰到商场买了不少东西,刘一民投稿挣了四千美元,分给徐驰两千五还有一千五百美元,加上原本有的一千多和文学奖的一千美元奖金,刘一民的手里还有将近四千美元。
到了商场,刘一民扒拉着手指,看都要给谁买礼物。给朱霖买了一件风衣还有一条裙子。
“一民,你买这么多?”
“人多,万老师和师娘、师姐、岳父岳母、我爹我娘、大哥大嫂,也不能厚此薄彼吧。”
徐驰给妻子买了一条披肩,又给几个孩子买了点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